​针灸治疗脑卒中必须辨部位选穴处方

在中医理论中,脑卒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往往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步态和下肢远端特点,以及经络循行分布与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制定选穴处方的关键。

首先,我们观察到患者的步态。步态的异常往往是由于中风后,患侧下肢力量减弱、平衡感失调所致。在选穴时,我们便会选取那些能够强化下肢力量、调整平衡感的穴位,如“足三里”、“阳陵泉”等。

其次,下肢远端的特点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例如,患者可能出现足下垂、足内翻或足外翻等异常表现。针对这些表现,我们会选择能够调整肌肉张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的穴位,如“解溪”、“昆仑”等。

再者,经络循行分布也是制定选穴处方的重要依据。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中风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因此我们需要选取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穴位。如“太冲”、“行间”等,能够疏肝解郁,调和气血。

最后,结合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受损的神经节段,选取针对性的穴位进行治疗。这样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时间和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我们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步态、下肢远端特点、经络循行分布以及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选穴处方,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颈内动脉系统受损,常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划圈”偏瘫步态,这种步态在左右两侧有着显著的差异,常常伴随着足下垂和内翻的症状。在治疗上,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平衡阴阳、矫正纠偏和巨刺的原则。对于上肢的阴经,我们可以选取极泉、少海、尺泽、郄门等穴位;而对于阳经,则可以选择肩髃、抬肩(三角肌中点)、肩前(三角肌前缘中点或肩髃、臂臑连线中点)、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池、八邪等穴位。

同样,对于下肢的阴经,我们可以选取复溜、太溪、三阴交、照海、申脉等穴位;阳经则可以选取血海、四强(髌骨上缘中点上4.5寸)、梁丘、风市、委中、胫前三针(足三里、丰隆、腾跃,其中丰隆直下3寸为腾跃)等穴位。在下肢远端的固定终末配穴,我们可以选取大钟、足临泣、太冲等穴位。

这些穴位的选择,既体现了中医对于阴阳平衡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其在治疗偏瘫步态方面的独特智慧和经验。通过精准的穴位选择和刺激,我们可以有效地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矫正其偏瘫步态,从而帮助他们恢复健康,重获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一种深藏于人体内部的复杂疾病,其特点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同舞台上的多重角色。患者可能出现共济失调,仿佛舞台上的舞者失去了节奏,步伐不稳。他们的身姿可能前倾歪斜,犹如醉汉步态,让人不禁为之心生同情。这种疾病还可能侵害颅神经,导致交叉瘫,使得患者的生活陷入极大的不便。此外,视觉障碍、植物神经症状等也是其常见的表现,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的针灸治疗中,近端取风池、完骨两穴,意在改善供血,养血健脑,犹如为这台疲惫的舞台注入新的活力。远端加前廉泉、正廉泉两穴,则如同为舞台上的演员找到了最佳的表演位置。对于上肢,以阳经穴为主,如曲池、手三里、外关、天井、腕骨等,这些穴位如同舞台上的灯光,照亮了患者的生活。下肢的针灸治疗,则酌取胫前三针、阳陵泉、三阴交、委中、申脉、解溪、足临泣等穴位,它们如同舞台的支撑,稳固了患者的步伐。下肢远端固定终末配穴为太溪、复溜、照海,这三穴如同舞台的幕布,为患者的康复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整个针灸治疗过程,如同一位精湛的导演,巧妙地运用各个穴位,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的患者打造了一场精彩的康复之旅。
慢性缺血性脑病,这一医学术语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病状。它指的是双侧、反复发生的弥漫性、缺血性轻微脑损害,这些损害可能在无声无息中积累,最终对大脑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等形式,通过CT扫描,我们可以观察到脑萎缩、脑白质稀疏等明显的病理变化。

患者的步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可能表现为起步困难,双足跛行,双拖步,小碎步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标志着患者的行走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种病症属于虚中夹实证,髓海空虚,肾精不足为本,湿浊阻窍,神明被遏为标。

在治疗上,我们采用了针灸的方法,以上廉泉(舌骨体上缘中点)、金津、玉液为主穴,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和气血,舒通经络。针对瘀浊内盛的情况,我们在上肢选取了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等穴位;在下肢则选取了复溜、足三里、丰隆等穴位,以升清降浊,调和气血。同时,我们也注重补泻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下肢远端固定终末配穴,我们选择了太冲、陷谷透涌泉等穴位,以进一步强化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慢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病症,通过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