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脱肛
脱肛,又被称为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它主要表现为直肠粘膜、肛管以及直肠本身向下移位,进而脱出于肛门之外。这一疾病在小儿、老年人和多产妇女中尤为常见,对他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脱肛的病因病机,我们可以从虚证和实证两个方面来探讨。虚证多由于长期腹泻、痢疾等疾病,或妇女因生育过多导致体质虚弱,以及劳累过度,使得中气下陷,收摄无力。这种情况下,直肠失去了正常的固定位置,容易发生脱垂。
而实证则多因便秘、痔疮等病导致。这些疾病可能使得湿热之邪郁积于直肠,导致局部肿胀。当排便时,患者因里急后重,过度用力,使得直肠受到过大的压力,约束无力,从而发生脱垂。
对于脱肛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重调理患者的饮食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脱肛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也是防治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辨证论治〕
体针
(一) 脱肛虚证,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症状往往发病缓慢,不易察觉。在初期,患者可能仅在大便时感到肛门部坠胀,肠端轻度脱垂。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即便在轻微劳累后,直肠脱垂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且无法自行回缩,需要借助外力推托才能回纳。
除了上述的肛门部症状,脱肛虚证患者还常常表现出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头昏心悸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身体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在舌象上,患者的舌质淡,舌苔白,脉象濡细,这也是气血不足的典型表现。
对于脱肛虚证的治疗,治则应以益气升提为主。在选穴上,我们主要以督脉和任脉的经穴为主。处方中选择的穴位包括百会、神阙、长强、足三里和气海。其中,百会为督脉与三阳经的交会穴,气为阳,统于督脉,配气海,能升阳提气;神阙温固下元;长强为督脉之别络,又位近于肛门,可增强肛肌的约束机能;足三里则能补脾益气。这些穴位相互配合,共同达到益气升提、固脱止泻的效果。
在治疗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补法或灸法。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激发身体的阳气,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从而改善脱肛虚证的症状。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二) 脱肛实证的症状常常在痢疾急性期和痔疮发炎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患者常常在便前感到肛门坠胀,便意频急,仿佛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让他们不得不全力以赴,迫使直肠脱垂。此时,局部红肿灼热,痛痒难耐,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这都是湿热蕴结、热邪内盛的典型表现。
针对这种情况,治疗的关键在于清泄湿热。在选取穴位时,我们主要以足阳明、足太阳经穴为主。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能够疏调膀胱经气,有助于促进直肠的回收。大肠俞,则是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穴位,与大肠直接相连,具有调理大肠的功能。上巨虚,作为大肠的下合穴,能够调理大肠气机,配合阴陵泉利尿,共同增强清泄大肠湿热的作用。
在治疗时,我们采用泻法,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湿热,从而缓解肛门坠胀、便意频急等症状。随着治疗的深入,直肠脱垂的情况也会逐渐改善,局部的红肿、灼热、痛痒等症状也会逐渐消退。整个治疗过程,旨在通过调整患者的身体机能,达到升提收摄的效果,使患者的身体逐渐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脱肛耳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和身体的气血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脱肛的目的。在进行耳针治疗时,我们主要选取直肠下端、皮质下和神门这三个穴位。这些穴位均位于耳朵的特定区域,与身体的相应部位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进行耳针治疗时,我们采用中强刺激的手法,将细针轻轻地插入穴位中,以产生一定的刺激感。留针时间约为30分钟,期间患者需保持安静,放松身心,以便更好地感受穴位的刺激。每日进行一次耳针治疗,连续数日后,患者即可感受到明显的疗效。
除了耳针疗法外,脱肛挑治也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挑治时,医生会在患者的第三腰椎与第二骶柱之间的脊柱中线旁开1~1.5寸外的纵线上,选取一个合适的点进行挑治。挑治的过程需要非常谨慎,医生需用细针轻轻地挑破皮肤,然后挤出一些血液和粘液。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地调和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总的来说,脱肛耳针和挑治都是非常有效的中医疗法,它们能够帮助患者调和气血平衡,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脱肛的目的。然而,这些疗法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应用例案〕 赵××,男性,39岁,自诉其脱肛之困扰已有十六年之久。这一切源于他早年罹患痢疾,虽经治疗痢疾得以痊愈,但脱肛的后遗症却如影随形,让他每次大便时都倍感痛苦。他无奈地表示,多年来,只要稍感劳累,肛门便会不自主地滑脱,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痛苦。他曾尝试服用三十多剂的补中益气汤,希望能改善这一症状,但遗憾的是,并未见到明显的效果。
经过仔细的检查,我发现赵先生的面色显得萎黄,形体明显消瘦,脉象细弱,舌质淡,苔薄白。更为严重的是,他的肛门脱垂不收,由于长时间的暴露和衣物的摩擦,局部已经出现了轻度的红肿。
针对赵先生的病情,我为他制定了一套针灸治疗方案。首先,我选取支沟穴,以疏调三焦之气,调和全身的气机。接着,我选择气海、关元、足三里三穴,以益中气,强壮脾胃,提升身体的正气。此外,百会穴的提气举陷作用也不可忽视,它有助于提升身体的阳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最后,长强穴的收敛作用对于治疗脱肛至关重要,它能有效地敛肛门而收脱。
在治疗过程中,我隔日施术一次,每次留针20分钟,同时配合艾灸,以增强治疗效果。经过四次针灸治疗后,赵先生欣喜地告诉我,他大便时已经不再脱肛,通畅了许多。继续针灸五次后,他即使挑担负重也不再感到肛门滑脱。为了巩固疗效,我们又进行了三次针灸治疗。最终,在经过十二次针灸治疗后,赵先生的脱肛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他感激地表示已经完全康复。
〔文献摘录〕 脱肛,这一古老而常见的疾病,曾让无数患者备受困扰。《神应经》中记载:“脱肛:百会、尾闾(七壮)、脐中(随年壮)”,揭示了古代医家对这一病症的深刻理解和治疗方法。而针对脱肛久痔的患者,古代医家则提出取二白,百会、精宫、长强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在实际应用中,有医家以针刺治疗气虚脱肛数例,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们主要选取百会与气海二穴,操作时以上下为序,百会穴斜刺3分,留针5分钟;气海直刺8分至1寸深,当针进入到一定深度后,拇指向前捻转,使穴下产生痠麻胀感放散到阴部时,便将针退出,隔日针治1次。这种精妙的治疗手法,既体现了医家对穴位的深入理解,也展现了他们对患者病情的细致把握。
针灸治疗小儿脱肛的案例中,有64例患者接受了治疗。其中,除1例时脱时不脱外,其余63例每次大便均脱肛。35例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29例脱出后能自行缩回。治疗时,医家常用穴为长强、肛周3点1、肛周9点、承山;备用穴为百会、气海、足三里。对于腹泻者,加足三里、天枢、止泻穴;便秘者加支沟或外关。以针刺为主,有时加灸百会、气海。治疗结果令人振奋:痊愈25例,显效10例,好转2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平均针灸治疗次数为12.5次。
这些数据和案例不仅证明了针灸治疗脱肛的有效性,更展示了中医针灸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