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要谨守中医思维
中医看病,一定要用中医的思维去审因论治、组方遣药,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决不能受西医思维、西医病理药理的影响,否则就会不自觉地脱离中医轨道,治疗上失去中医特色并降低疗效。
在2000年的一个深秋,我遇到了一位37岁的农妇,她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已经长达18年。那天,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暴怒,她遭遇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病情,昏迷了整整48小时,醒来后竟然完全失去了视力。我仔细观察她的症状,她寒战咳逆,无汗可出,颅内检查显示存在血肿和水肿,双眼底也有出血的迹象。
这位农妇虽然身体一向健壮,但眼前的症状却让我深感棘手。面对寒战无汗的表象,我判断她这是表实之症。于是,我果断地为她开具了一剂麻黄汤。麻黄汤,这一古老的方剂,有着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次日复诊,她告诉我昨晚出了一身畅汗,小便也特别多,大约8小时内就排了3000ml。这汗与尿的排泄,仿佛打开了她身体的水闸,头胀痛、目珠胀痛都随之消失,目赤也退了,更令人惊喜的是,她的血压竟然恢复了正常,眼前也开始出现模糊的人影。
为了进一步治疗她的视觉障碍,我又为她开了通窍活血汤,并冲服水蛭末12g。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理,她的视力终于完全恢复,右眼0.8,左眼1.2。病愈一年后,我再次随访,她的血压一直保持稳定。
或许有人会说,麻黄、桂枝升压,这是现代药理的定论,近百年来已被列为脑血管病的用药禁区。然而,这位农妇的康复,却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反驳。李师之所以能用麻黄汤治愈不可逆转的高血压,正是因为他未受现代药理的束缚,而是坚持用中医的理论去分析病因病机。
在这个案例中,寒邪侵袭太阳之表,导致毛孔闭塞,寒邪郁结于内,气机逆乱上冲,邪无出路,从而攻脑、攻目。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不仅使寒邪得以排出,同时也促进了小便的排泄,从而消除了大脑和眼底的瘀血、水肿,使脑压迅速恢复正常。这一治疗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医汗法的奥妙。它并不仅仅是通过排汗来驱邪,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汗来通利九窍,宣通脏腑之气,从而消除出血、充血之水肿。
如果我们仅仅按照现代西医的病理药理去揣测中医的病理病机,那往往是驴唇不对马嘴,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作为中医人,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中医的世界里,治疗疾病绝非简单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我曾接诊过一位33岁的男性病人,他的求医之路可谓漫长而艰辛。从他23岁那年开始,他便踏上了这趟求医之旅,耗时整整10年,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累计数万元。他尝尽了数以千计的中药,但病情却未有丝毫好转。当我见到他时,他已瘦弱不堪,吃饭只能勉强喝下一小碗稀饭,睡眠也仅能维持一个多小时,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
他的症状是什么呢?他全身极度怕冷,无论春夏秋冬,都穿着厚重的衣服,甚至在炎炎夏日也裹着羊毛衫。他喝水只能选择滚烫的热水,稍有凉意的水都会让他感到不适。他的面色青黄,口唇紫黑,舌苔白而微黄,舌质红,口中五味杂陈,酸甜苦辣皆有。他的大小便也不畅,小便时更是痛苦难言。尽管他跑遍了省城的各大医院,但始终未能得到一个明确的诊断。
我诊其脉弦数,断定他的病症为湿热郁阻。于是,我采用了扁蓄、瞿麦、栀子、滑石粉、车前子、灯芯、竹叶、甘草梢、大黄、芒硝等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治疗。仅仅5剂药后,他的症状就有了明显的好转。在经过40剂药的治疗后,他长达10年的顽疾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回顾他这10年来的治疗历程,我发现他所服用的中药大多是根据他怕冷的症状而开具的当归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温阳散寒的方剂。然而,这些方剂却使他的症状愈发严重。我在治疗时并未使用任何热性药物,但他的怕冷症状却得到了显著改善,现在他甚至能够饮用冷水了。
此外,针对他食欲不振的情况,过去医生常常开具焦山楂、炒麦芽、神曲等消食开胃的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却让他的食欲更加减退。我在处方中并未使用任何开胃药,但他的食欲却逐渐恢复,现在一顿饭能吃两大碗面条还觉得不够。
对于他的失眠问题,过去的医生通常会开具炒枣仁、远志、柏子仁、龙骨、牡蛎等养血安神的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却未能改善他的睡眠状况。我在处方中并未使用任何养血安神的药物,但他现在的睡眠却非常安稳,每晚能睡7~8个小时。
这就是中医治疗的魅力所在,它注重从整体出发,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而非仅仅针对症状进行简单的对症处理。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医的精髓,才能在治病的过程中做到事半功倍,让患者真正受益。
在这些生动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医辨证论治所蕴含的深厚智慧。中医之道,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哲学。医圣张仲景所提到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十二字真言,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医临证的道路。
这十二字,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观”字背后,是对患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对病情的深刻洞察;“其”字所指的,不仅仅是患者,更是患者所处的环境、气候、情绪等方方面面;“脉证”二字,更是中医独有的诊断方法,通过脉象和症状,探寻疾病的根源。
“知犯何逆”,这是对病因病机的深入剖析,是对疾病本质的准确把握。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体与自然息息相关,疾病的产生往往与内外环境失衡有关。因此,中医治病,首先要找到这种失衡的根源,才能因病施治,药到病除。
“随证治之”,这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所在。不同的疾病,即便症状相似,也可能因为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因此,中医治病,需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疗效,实现个体化治疗。
这十二字真言,虽然简单,却蕴含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无论疾病有多少种,无论疾病谱如何增加,只要我们坚守这十二字真言,就能一通百通,以不变应万病,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甚至,我们有望借助中医的智慧,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