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胁痛

胁痛,这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的疼痛。古代医籍如《灵枢·五邪》中就有明确的描述:“邪在肝,则胁中痛。”,指出了胁痛与肝脏之间的紧密联系。而《素问·缪刺论》亦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这进一步揭示了胁痛与肝胆的密切关联。

肝脏、胆囊、胸膜等急慢性疾患,以及肋间神经痛等病证,都可能与胁痛的发生有关。这些病症在诊治时,均可参照胁痛的治疗方法。

在病因病机上,肝位于胁下,其经脉遍布两胁,胆则依附于肝,其经脉循行于胁。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失去条达之性,经脉受阻;或因过量饮酒、饮食不节,导致湿热内生,进而移于肝胆;或因外感湿热,郁滞于少阳,使得枢机不利;或因跌打损伤,导致胁肋脉络受损,瘀血停滞,这些原因均可导致肝胆的疏泄功能失职,经脉气机阻滞,血运不畅,从而引发胁痛。

若胁痛病程缠绵不愈,精血亏损,肝络失养;或因湿热之邪久留不去,郁而化火伤阴,络脉失濡,亦可导致胁痛的发生。这些病理变化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形成了胁痛复杂的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体针 

(一)肝郁胁痛,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胁部胀痛,这种疼痛常常因情绪波动而加剧,仿佛有一股无形的气机在胸中郁结,让人胸闷不舒,容易发怒。患者往往食欲不振,嗳气泛酸,舌苔薄白,脉象弦劲,这是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的典型表现。

治疗肝郁胁痛,中医以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为原则。选穴上,以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位为主,任脉及背俞穴为辅。肝俞和期门是常用的穴位组合,肝俞为肝之背俞穴,期门为肝之募穴,两者相配,有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之功。再配以胆经之侠溪穴,能善解少阳之郁火,对于胸胁疼痛有良好效果。若患者有泛酸症状,可加胃俞以健脾消积止酸;若少寐,可加神门以宁心安神。

在治疗时,我们采用毫针刺法,以泻法为主。需要注意的是,背俞穴位于背部,针刺时要特别注意方向和深度,以防刺伤相关脏器。通过精心的穴位选择和恰当的治疗手法,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肝郁胁痛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二)湿热胁痛的症状表现为右侧胁下如同被刺被灼般的疼痛,尤其在急性发作时,会伴有恶寒发热、口苦、心烦、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往往对油腻食物产生厌恶,或出现目黄身黄、小便短黄等症状。观察其舌苔,会发现黄腻的现象,而脉象则呈现为弦数。在治疗时,我们需要遵循清热化湿、疏肝利胆的原则。取穴以足厥阴、手足少阳经穴为主,如期门、日月、支沟、阳陵泉、太冲等穴位。

期门、日月二穴是肝胆之气汇集之地,具有疏泄肝胆经气、使气血畅通的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胁痛,达到理气止痛的效果。而支沟、阳陵泉、太冲等穴位,通过泻法操作,能够和解少阳,清热化湿,是治疗胁痛常用的穴位。

当热象较重时,可加大椎穴以加强清热作用;若患者伴有呕恶腹胀的症状,则可加中脘、足三里二穴以健胃止呕;对于心烦的患者,可加郄门穴以宁心安神。

在治疗时,我们采用毫针刺法,以泻法为主,对于胸部穴位,宜采用斜刺的方法,以确保针刺的效果和安全性。整体而言,通过对湿热胁痛患者的症状进行细致分析,并结合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

(三)瘀血胁痛,这一病状,常常表现为胁痛有定处,持续不断,仿佛有一股难以言说的痛楚在胁下悄然滋生。患者往往有慢性胁痛或趺仆损伤病史,这使得胁下的胀痛更加难以忍受,触按之下,疼痛更是难以言表。在胁下,有时还可以触摸到硬块,这进一步印证了病情的严重性。观察患者的舌质,会发现其呈现紫暗色,偶尔还可见到瘀点、瘀斑,这是瘀血内阻的明显表现。脉象上,患者多表现为弦或沉涩,这是气血不畅的脉象。

在治疗上,我们遵循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的原则。选穴以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辅以足太阴和背俞穴。行间穴是肝经的荥穴,具有疏肝行气的作用,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络通,从而能够缓解胁痛。大包穴是脾之大络,配合京门穴,可以通络止痛,帮助缓解胁下的胀痛。膈俞穴为血会,与三阴交穴相配,能够活血消瘀,进一步促进瘀血的消散。

在施治时,我们采用毫针刺法,以泻法为主。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有效地改善气血循环,消除瘀血,缓解胁痛。对于因跌仆损伤导致的瘀血胁痛,还可以结合痛部取穴,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这样的治疗方案,既体现了中医对瘀血胁痛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独特魅力。

(四)阴虚胁痛的症状表现为胁部隐痛,疼痛位置不定,通常在劳累或体位变动时疼痛会加剧。患者面色稍显苍白,颧骨部位呈现红色,并伴随低热、自汗、头晕目眩等症状。舌红少苔,脉象弦细而数,这是阴虚胁痛的典型舌脉表现。

在治疗阴虚胁痛时,治则主要是滋阴养血,和络定痛。选取的穴位以足太阴脾经、阳明经以及手少阴经为主。处方包括血海、三阴交、阴郄、心俞等穴位。其中,阴郄配心俞能够敛汗养阴,血海配三阴交则可以补阴养血。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使阴血充沛,络脉得以濡养,从而缓解胁痛的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毫针刺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可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补法能够增强机体的正气,促进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平补平泻法则能调和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来决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阴虚胁痛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舌脉表现以及体质状况,选取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滋阴养血、和络定痛的目的。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也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胁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耳针、水针和皮肤针等多种方式。

在耳针治疗中,我们选取的穴位主要包括胸、神门和肝。操作时,我们会在患侧选择2~3个穴位,并留针20~30分钟。针对不同的病症虚实,我们会采用不同的刺激强度,实证时给予强刺激,虚证时则采用轻刺激,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对于水针治疗,我们使用的是10%葡萄糖液10毫升,或者加入维生素B12注射液1毫升。注射的穴位位于相应节段的夹脊穴,直刺至肋间神经根部附近。当感觉到明显的针感后,我们会将针稍向上提,然后注入药液。选穴的原则是与胁肋痛点成水平,可以分几个点进行注射。这种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肋间神经痛。

在皮肤针治疗中,我们会使用皮肤针轻轻叩击胁肋部的痛点,以及与痛点成水平的背俞穴上中下三个俞穴。为了增强疗效,我们还会在这些穴位上加拔火罐。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劳伤胁痛尤为有效,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恢复身体健康。

这些治疗方法各具特色,但都旨在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胁痛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应用例案〕 杨××,男性,年仅33岁,正值壮年。他因患有心脏病而不得不接受二尖瓣狭分离术。术后,他的整体状况良好,恢复得也相对顺利。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完全眷顾他,手术后他留下了肋间神经痛的并发症。这种疼痛是持续性的刺痛,犹如千万根针同时扎入他的肋间,让他痛苦不堪。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疼痛更是加剧,导致他难以入眠。

他曾尝试过服用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药物只能短暂地缓解他的痛苦,而无法根治这个问题。于是,在手术后的第十四天,他决定尝试针灸治疗。

针灸师精心选取了心俞、支沟、神门这三个穴位进行针灸。每天一次,针灸师细心地为他进行治疗。经过第二次针灸治疗后,他惊奇地发现胸部的疼痛已经显著减轻。这让他对针灸治疗充满了信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坚持接受治疗。经过11次针灸治疗,他的肋间疼痛竟然完全消失了,他终于摆脱了病痛的困扰,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文献摘录〕 

伤寒胁痛,这一古老的病状,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无数的患者。在古籍《针灸大成》中,记载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即通过刺激支沟、章门、阳陵泉和委中这四个穴位,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当伤寒之邪侵入人体,阻塞经络,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胁痛时,这些穴位就像是打开堵塞的钥匙,能够调和气血,舒缓疼痛。

而胸胁痛,又是一种与伤寒胁痛有所不同的病状。《神应经》中则提供了另一种针灸方案,涉及天井、支沟、间使、大陵、三里、曲泉和足临泣等多个穴位。这些穴位的选择,既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入理解,也展示了针灸疗法在缓解疼痛方面的独特魅力。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经络是连接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纽带。当这些纽带因各种原因而受阻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和症状的出现。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正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调整经络的通畅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无论是伤寒胁痛还是胸胁痛,针灸疗法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疗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针灸是万能的。对于每一位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还需要结合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因此,在寻求针灸治疗时,我们应当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针刺治疗胁痛,主要选取阳陵泉、支沟穴为主,辅助以期门、日月、肝俞穴。这种疗法要求每日或间日进行一次针刺,针对病程短或病情轻的患者,只需使用主穴即可;而对于久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则需要在主穴的基础上增加配穴。

在进针的过程中,首先要针阳陵泉,后针支沟,通过捻针的手法,使针感能够放散到胸胁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据统计,共治疗了40例胁痛患者,均取得了好转或接近痊愈的效果。

除了胁痛,针刺疗法在治疗肋间神经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于肋间神经痛的治疗,主要选取支沟、蠡沟、阳陵泉、内关以及相应节段的夹脊穴作为主穴。在施针过程中,以强刺激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针一次,每日一次,6次为一个疗程。

经过针刺治疗,44例肋间神经痛患者中,有33例治愈,8例显效,仅有3例无效。这一疗法不仅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独特魅力,也为广大肋间神经痛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