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诊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
《素问·调经论》也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脏腑病变往往可以通过循、扪、切、按在体表的络脉、皮部,以及经脉的腧穴,获得体表经络颜色、形态、感觉等方面的异常,以助诊断。
正如《丹溪心法》中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按照中医“有其内必形诸外”和“揣外以司内”的原则,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一 经络诊法
经络辨证的具体诊察方法,在《内经》许多篇节中都有记载,如《灵枢·经水》记述:“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记述:“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
《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可见采用审、切、循、扪、按,或上或下,或逆其经脉,或顺其经脉,以切循之,以及扪而循之,推、弹、抓等基本手法,来诊察全身体表各部经络的异常。
下面简单地谈谈经络辨证常用的诊法。
(一)经络望诊
宋·窦材《扁鹊心书》云:“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望、闻、问、切为中医诊法的四大基本方法,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对于经络辨证来说,望诊首当其冲。
通过望诊就知病之所在,这可不是一般医生能轻易做到的。
我们在学习医古文的时候,都读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扁鹊望齐桓侯面部气色的故事,连后来的医圣张仲景都在书中感叹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望诊诊病,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是根据经络诊病原理来的。
我们知道,经络组成的网络系统遍布全身,感触外邪可以通过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的病变可以从经络循行部位的色泽上反映出来,反之,从经络循行部位的色泽变化也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可见望诊诊病和经络密切相关。
1 面部望诊
面部望诊在望诊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正是由于经络的作用,可从面部色泽推测脏腑气血的盛衰。
《素问·皮部论》曰:“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2 肢体望诊
临床中我们可见到一些患者的皮肤上沿着经络线路的循行出现斑疹、水疱、带状色素沉着带,甚至可出现一经串联他经的现象。我们可根据色泽出现的部位来判断出现病变的经络脏腑。
如循经皮肤病,沿着经络路线呈带状分布。皮肤科的医生常常可以观察到,带状疱疹临床表现一般有沿着经络分布的特点。
各色主病和《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色主病类同,即青主寒主痛,赤主热,黑者主瘀,白主寒。
正如《灵枢·经脉》说:“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指出络脉受病则出现体表颜色的改变,不同颜色反映出不同的病情。
下面我们来看看经络望诊在临床的运用实例,先来看一幅图片。
这是一个40岁的男性患者,大家可以清楚地看见患者的大腿内侧有一条灰褐色的线条状带(图4-1)。
2007年10月6日初诊。患者就诊时说,10天前,在膝内侧的上部出现一寸长的条状带,其后向两端发展,感到疼痛。经检查,条状带下面并无明显肿胀,也无硬结,只是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但沿线状带有明显的压痛。
开始的时候,曾在我院皮肤科看过,当时皮肤科医生没给出明确诊断,给予抗生素、外敷消炎散,未能阻止病情的发展。后看内科,医生给予活血化瘀的方药,也未见效。
图4-1 大腿内侧有一条灰褐色线条状带
(左侧为足少阴肾经大腿内侧循行示意图)
这个患者和我很熟,在我轮值门诊的时候特地找到了我。在问诊后,我告诉这个患者,这是肾病的外在经络病理表现,不需针对这条线用药,只需整体辨证,服些中药就可消失。
我为什么判断是肾病的外在经络病理表现呢?因为以前他患过肾病综合征,我曾给他看过病。对照肾经的循行图,大家不难看出,大腿内侧灰褐色的线条状带正在肾经的循行路线上。
十二经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为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的病理反应常可表现于在外的传输途径。由此我断定患者的肾病综合征复发了。
一查尿常规: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再次增加到7.5g/d,果不其然。结合患者伴有两足发冷,虽是九月天气,两足必以棉被包裹,且两胫内侧下1/3以下轻度凹陷性水肿,腰酸,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等情况,考虑为肾阳亏虚,阳虚寒凝,经脉瘀阻。
我告诉患者,此条状带系肾病综合征反映在体表的经络现象,不需治疗,只需治肾就自然会消失。
遂根据辨证,予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开方如下:制附片10g,桂枝10g,山茱萸15g,怀山药10g,熟地黄20g,芡实20g,菟丝子10g,丹参20g,桃仁10g。
患者服药后,渐感两足逐渐变温,水肿也逐渐消退,腿部内侧的线条状带颜色逐渐变浅,8剂后消失。
(二)经络闻诊
有关经络辨证的闻诊内容,文献中记载的不多。以常人之看法,经络是不会发出声音或溢出特殊味道的,但在古代文献中有关经络病症的闻诊是有记载的。
《灵枢·经脉》就记载了经气异常变动导致经络异常病变的闻诊内容。经气异常变动,病在手太阴肺经可出现喘咳的症状;在足阳明胃经可出现喜欢伸腰、屡屡呵欠的症状;在手厥阴心包经则可有喜笑不休的症状;在足太阴脾经可出现嗳气、呕吐的症状;在足少阳胆经可出现嘴里发苦、好叹气的症状等。
(三)经络问诊
1.问病痛部位
十二经正经、皮部、经筋都有明确的分布区域,脏腑病变通过经络的传输作用,可以反映在其经脉、经筋、皮部等相应走行和分布部位。
经络问诊也称为问诊辨经,就是问患者的病痛在哪个部位,再看看这个部位有哪些经络走过,就能推断出是哪条经络出了问题,从而辨证出病变在何脏何腑。
打个比方说,一个火车站有三条火车线路,这三条线路上的火车都归火车站调度,任何一条线路上发生了撞车事故,都要找这车站,对吧?这车站就如同我们的脏腑,而道路就是经脉。
比如说,我们在临床上诊治头痛,就会问痛在哪个部位,前额痛,一般是阳明头痛,偏头痛是少阳头痛,后头痛是太阳头痛,巅顶痛是厥阴头痛,为什么这样说?就是根据经络的循行来定位的,因为这些经络的相对循行路线经过那儿。
下面看一个辨证分经的实例。
这是一个三叉神经痛的病例。患者入院第二天,管床医师请我查房,带着同学走进病房的时候,患者正在发作,痛得嚎啕大哭,以右手压在颔部,泪流满面。管床医师告诉我,这患者患三叉神经痛已经10余年了,在西医院诊治,长期予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由于不良反应大,不能正常服药,病情一直未能很好地控制,近期发作频繁,每日都要发作。
3天前在某医院再诊,予某种西药出现呕吐,因不能耐受来我院就诊,被收治入院。患者长期服用西药无效,把希望寄托于中医。患者说头痛是10余年前开始的,每次发作开始时都出现右侧下牙痛,然后右侧额部、颧部剧痛,痛如刀割火燎。
我让患者指出最痛的几个点,患者指出目内眦、鼻外到鼻翼、下颌颊车等几个部位。接下来患者告诉我说近来发作很频繁,常因洗脸而诱发等。
诊过患者的脉象,我打断患者的话,接着问其是否有便秘的习惯,患者说大便一直难解,干结如羊屎,只要两天不解大便,则头痛必发。
我的问诊按照中医的十问歌顺序来说,发生了很大的跳跃,有同学没弄明白,就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患者大便不好?”
呵呵,我说不是我知道,而是患者告诉我的,我只是加以论证一下。为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再向下看。
我是怎么推测出来的呢?先一起复习一下阳明经的循行路线。《灵枢·经脉》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患者每次发作先出现牙痛,而后面部疼痛,以目内眦、鼻外、颊车部位为甚。
由此我们就可以推断,患者的病症主要集中在阳明大肠与胃经,六腑以通为用,胃主通降,大肠下传糟粕,以通为顺,结合患者脉大而搏指,断定阳明热甚,腑气不通。至此,大家就会明白我为何有此一问了。
2.问发病时间
问诊辨经除了问病痛部位之所在,还需问发病时间的特点。在临床上,很多疾病发病具有时间性发作或(和)加重的特点,在一日当中,发病常常集中在某个时间范围内,这个时间范围常常是我们辨证需要非常重视的一方面,为什么?
因为通过发病时间的规律性,我们可以做到辨证归经,再结合其他的辨证方法,找到疾病的症结所在。
(四)经络切诊
经络学说与中医诊断的切诊关系十分密切,经络切诊具体实施主要靠对经络和腧穴的触诊。
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是根据内脏病变会通过经络的传导,在体表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上进行触、扪、按、压来诊断疾病。
正如张景岳所说:“人身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
经络切诊是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寸口脉、人迎脉、趺阳脉、太溪脉的切诊,以及经络分部的切诊。
1.动脉切诊
一般以寸口脉诊阴经病证的虚实,人迎脉诊阳经病证的虚实,趺阳脉诊阳明经的盛衰,太溪脉诊肾脉的盛衰。临床中人们常独取寸口脉诊断全身的病变。
除诊寸口、人迎脉之外,《素问》在诊六经病时,还应用了诊神门、尺泽、太冲、太溪、冲阳等穴位处的动脉搏动之法。
作为运行气血的十二经脉,每一条经都有搏动之脉,切按这些搏动之脉,常常可以诊察相关脏腑、经脉的虚实。
诊两额之动脉(如太阳穴),以察头角之气;
诊耳前之动脉(如耳门穴),以察耳目之气;
诊两颊之动脉(如巨髎穴),以察口齿之气;
诊手太阴经太渊、尺泽,以察肺气;
诊手少阴经神门,以察心气和身孕;
诊足少阴经太溪,以察肾气;
诊足厥阴经太冲、足五里,以察肝气;
诊足阳明经虚里(乳根穴),以察心、胃之气;
诊足阳明经人迎、趺阳(冲阳穴)和足太阴经箕门,以察脾胃之气,等等。
历代在经脉诊察方法方面不尽相同。《内经》倡导从头身到四肢的“遍诊法”,《难经》主张“独取寸口”,《伤寒论》习用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三者的用法只是范围大小不同,基本方法则是一样的。
因为脉象本与经络的虚实相应,寸口脉也与其他脉之搏动相合,《灵枢·动输》说:“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当病情危重或寸口脉不可触及时,即可诊人迎、趺阳之脉,以察胃气之盛衰存亡。
2分部切诊
经络的分部切诊,指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的腧穴上利用触、扪、按、压等方法进行诊查。《灵枢·经水》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有关循经切诊早在《内经》时就有大量记载。
(1)结节:《素问·刺腰痛》云:“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是说在郄中之脉上有黍米大小的结节,是机体瘀血的反应。
(2)肿块:《素问·刺腰痛》云:“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同阴之脉,足少阴的别络,在该经脉上有肿块反应,说明肿块是经气不畅、血脉瘀阻所致。
(3)串珠:《素问·刺腰痛》云:“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切循此脉时指下有多数结节状物相连,类似串珠反应。
(4)条索:《素问·骨空论》云:“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切循该部位时有条索物表现。
循经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包括循经的疼痛、酸痛、抽痛、麻木、发凉、发热,甚至灼热,或肿块、结节,或条索状。
在通常情况下,结节、条索物按之柔软、不痛为虚,结节、条索物硬胀压痛为实,酸胀麻木多为虚。临床上常见的背部肌纤维炎、急性肌肉风湿病等,局部切诊时可在膀胱经上出现压痛、结节或条索等阳性反应物。
疼痛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也是直观反映病位的依据之一。从经络的角度来说,疼痛部位是离不开经络的。
《灵枢·经脉》较多地论述了某经病变就会在相应某经循行线上出现疼痛或压痛,如手太阳经“颈、颌、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足阳明经“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
足太阳经“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
手少阳经“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
足少阳经“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等,都体现了经脉循行部位出现了阳性体征。如能通过切按经络,明察病变部位皮部、经筋的柔软、坚硬,即可明辨病在何经,为循经断病提供依据。
3腧穴切诊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穴的某些特殊变化常常可以反映出其所属经络或脏腑的病变。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灵枢·背俞》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例如肺经的原穴太渊和其背俞穴肺俞出现压痛或其他不良反应,可断定肺经有病;肝经原穴太冲和其背俞穴肝俞出现不适或其他异常变化,即可知病邪在肝;
按压肾经原穴太溪和背俞穴肾俞,指下有虚浮空软之感,表明肾经虚弱。原穴、背俞穴能反映脏腑病变,郄穴、八会穴、募穴、下合穴也莫不如此。
临床上常可见到患有胃病的人在足三里处多出现条索状物,背部的胃俞穴局部组织疏松,或呈凹陷,或感觉异常;
阑尾炎患者多在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附近有压痛点;
胆囊炎患者多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下有压痛。
有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募穴主深久之病,俞穴主初浅之病,郄穴主急症,并以触到结节、条索状物及指下感觉硬胀为阳性征象。
在对瘿病经络诊察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在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中,郄穴反应多为实,原穴反应多为虚。
当同时在几个郄穴触到结节、条索,则另有不同的主病。如在孔最、水泉同时触及结节或条索则为结核;在中都、水泉同时触及结节或条索为脑神经、耳目疾患;在中都、地机同时触及结节或条索主妇女病或血液病等。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在临床上,经络望诊和经穴切诊常常是配合使用的。
《素问·缪刺论》说:“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
《灵枢·经脉》说:“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在邪气实的情况下,血脉在体表视之清晰可辨,切之坚硬可察。
例如肝亢头痛,由于气逆上冲,常常在太阳、头维、率谷等穴处出现血络怒张、隆起,跳动加强的现象,这是实则必见的反应;但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血脉往往隐匿陷下,不可得见。
例如久泄、久痢、失水过多的患者,不但寸口脉沉伏细微,按之难及,甚至全身络脉都不易寻找,连静脉注射都难以发现血管,这是虚则必下的结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视诊结合切诊,仔细寻找,认真体察。
以上说的经络望诊、问诊、切诊,在临床上常常需配合使用,这就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的,“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
只要熟练和正确地运用了经络辨证,就会做到像《灵枢·外揣》所说:“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通过经络辨证,我们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把握病机了。
经络诊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经络辨证的依据包括一系列症状、体征。
临床上借助望、闻、问、切四诊,获取疾病的有关病理表现,与之对照,就能辨证归经。这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基本相同。
除此之外,考虑到经络辨证主要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所以,在运用四诊时还应有所侧重。
1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表现为依据的归经形式,主要是根据《灵枢·经脉》所载十二经脉病候(即“是动病”“是主某所生病”)予以归经。
我曾接手治疗一个慢性肾炎的病例,是个40岁的女性患者,一年来一直服用中药治疗,视其前方均为升补中气、固摄蛋白的方子,多是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用玉米须、怀山药等品,长期尿蛋白(+++)。
来我这儿诊治的时候,患者说出这么几个症状来:每天早起感到咽干不适,颈部肿胀,平时腰酸腰痛,小便色清。视其舌淡红而干,苔少,脉沉细。
当时有抄方的学生说,老师,这患者是不是请五官科会诊一下?我问为什么?他说,咽部不适,脖子肿啊。呵呵,其实是这学生对经络辨证不熟悉所产生的一种错误判断。
这颈、咽部的病变本身就是足少阴经病变的一种表现。我们来看看足少阴的主病,《灵枢·经脉》说:“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循喉咙,夹舌本”。腰为肾之府。患者久病,肾阴亏损,不能滋养肾脉,是故有腰酸、咽干、颈肿、舌干等症,这些症状《灵枢·经脉》中早已言及。
病位在肾,证属阴虚,法当以滋阴补肾为大法,六味地黄丸加芡实、菟丝子、莲子肉,20剂诸症消失,尿蛋白变为阴性。
2辨位归经
辨位归经是直接按病变部位为依据的一种归经形式。《灵枢·官能》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正如《洞天奥旨》所说:“内有经络,外有部位,部位者,经络之外应也。”临床中我们首先观察病症发生部位,然后判断是何经的病症。
由于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既有明确的部位所在,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根据病痛发生的不同部位来判断是何经的病症,这在经络辨证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明·张三锡《医学六要》说:“脏腑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说的是什么意思?说的就是五脏六腑都有其经脉,而四肢躯干的筋骨都由这些经脉所管。临床上可根据发病的部位及所属经脉来推测疾病产生是由哪些脏腑的功能失调所致。
以头痛为例,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分区,前额为阳明之位,前额痛即为阳明头痛,治在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头两侧为少阳分野,偏头痛即为少阳头痛,治在足少阳胆经;后枕部为太阳经所过,后头痛即为太阳头痛,治在足太阳膀胱经;巅顶为厥阴所属,头顶痛即为厥阴头痛,治在足厥阴肝经。
牙痛,结合手阳明经入下齿龈、足阳明经入上齿龈,而分别归入手、足阳明经,上齿痛治在足阳明胃,下齿痛治在手阳明大肠。
当然,有时候还需根据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判断虚实,再结合脏腑经络辨证,用药效果更佳。
经络学说还用于指导外科痈疽疮疖的病位分经,《外科启玄》说:“夫人之体者五也,皮肉脉筋骨共则成形。五体悉具,外有部位,中有经络,内应脏腑是也。……如有疮疡,可以即知经络所属脏腑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说:“痈疽皆因气血凝结,火毒太盛所致。……宜详看部位属何经络,即用引经之药以治之。”如痈疽疮疖生于头顶或背部正中,归于督脉;生于督脉两旁,归足太阳膀胱经;生于面部,归阳明经;生于乳房,归足阳明胃经(乳头疮归足厥阴肝经);生于手心,归手厥阴心包经;生于足心,归足少阴肾经。
孔凡涵在“按经络循行辨治外科病”一文中曾记载一例丹毒治疗经过,颇能说明通过经络辨证进行脏腑定位选方用药的重要性。
吴某,男,54岁。1991年8月7日初诊。近来外出,生活规律紊乱,饮食失调,突发右足大趾丛毛处皮肤鲜红色赤如丹,似云片,边缘清楚,中间有数个小水疱,伴灼热疼痛,恶寒发热。当地医院曾给青霉素、庆大霉素、阿尼利定等抗菌消炎止痛,热退,肿痛未减,行走艰难,由家人搀扶来求治。
精神疲惫,面色红赤,形体丰腴,口苦欲呕,饮食欠纳,5天未大便,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腻,舌两边尤甚,脉弦滑数。诊断:丹毒(右足背部)。
《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按经络分布循行,乃为足厥阴肝经。证属肝经湿热之邪瘀滞足趾,毒火炽盛。治以清肝解毒利湿,凉血散血,消肿止痛。
处方:玳瑁(先煎)8g,紫花地丁、金银花、土茯苓各20g,龙胆草10g,大黄(后下)12g,芒硝(冲服)10g,牡丹皮12g。水煎,连服3剂。另外用牛黄解毒片20片研末与鲜蒲公英汁调糊外涂。
8月10日二诊。药尽3剂,便下数个似枣大小粪团,红肿消退,疼痛减轻过半,胸胁渐舒,舌苔、脉象如往。上方减大黄、芒硝,续服8剂,病失。随访年余无复发。[孔凡涵.按经络循行辨治外科病.光明中医,1995(1):4]
可见按照经络辨证,进行归经选药用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不仅下肢的感染性疾病需要辨经论治,对于痛风我也常常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取效,为什么?
我们一起来分析,痛风属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沉积关节滑膜,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大部分的患者发病有个共同特点,多首发在第一跖趾关节,发则局部红肿热痛。
按照经络辨证,此处为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起始之处,从肝经入手治疗正合病机。我每以龙胆泻肝汤加大剂土茯苓、山慈菇组方,土茯苓清热解毒祛湿,具有排尿酸作用;山慈菇含有天然秋水仙碱,消肿散结,又符合中医辨证选药的要求,所以取效甚捷。
通过经络辨证结合病因辨证,常常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病机的关键,不仅对内科遣方用药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经络辨证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有时更为重要。经络辨证系空间定位的辨证体系,对于发生在局部的疾病很容易做到脏腑定位。
下面看一则栾佩岳医师所治皮肤病的案例。
周某,男,21岁。1988年3月6日诊。面部湿疹旬日,曾用西药效乏,遂来求用中药治疗。刻诊:颜面油脂垢积,边缘清楚,渗液瘙痒,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证属肠胃湿热壅遏所致,投以芩连平胃散加味。黄芩、厚朴各12g,苍术、白鲜皮、滑石、连翘各15g,赤茯苓20g,僵蚕16g,陈皮、苦参各9g,黄连、甘草各6g。3剂后诸症大减,守原方再服3剂,苔退脉和,前症悉愈。[栾佩岳.湿疹按经络部位遣药治案举要.中医药研究,1992(5):35]
这个病例,请读者们根据经络辨证进行分析,就知道病在阳明经,用方不再予以评述了。
总之,各种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均可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在体表经络循行路线上,一般不外乎本经、表里经、同名经和表里经的同名经。
如心脏病首先表现在心经或小肠经,进而表现在肾经和膀胱经,偶尔也可以先表现在表里经或同名经,故心经、小肠经、肾经循行部位出现麻木时,首先应注意心脏疾患,其次要注意肾脏疾患,这样可以有目的地探求疾病所在。
一般异常反应常常有疼痛、麻木、迟钝、皮肤松弛、结节、陷下、肿胀、丘疹及温度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经络腧穴的诊察可寻找出疾病的客观指征,根据客观指征判断经络的虚实及失衡状态,再结合四诊、八纲辨证,准确地判断病发何经何脏,属虚属实,准确定出治疗方案。
经络诊察将传统的诊察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定性、定量、客观诊断疾病,具有灵敏性、实用性、科学性,故经络腧穴诊察方法的现代化研究是中医诊断学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临床诊断手段之一,还被视为判断疾病向愈的客观指标之一。
经络辨证内容丰富,很有实用价值。
了解其如何产生,准确理解其内涵,全面掌握经络辨证的依据,熟练运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一定能促进中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