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法”辨治疑难杂症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下法也是作为中医学,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这个下法从定义来看,它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往往使用时,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瘀血,那是包括妇科、伤科、包括内科。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结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成的病理产物的不同的类型。这六类,实际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所以这里谈到了一个作用手段,和针对的病理产物。这是它的一个定义。
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或积水等形证俱实之证。
适应病证围绕着六类不同的病理产物来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这是指的有饮食积滞在胃肠,需要用攻下的这类病证。热结旁流是热屎互结的又一类表现形式,这在后面的大承气汤证,重点要分析这个问题。它本质上仍然是热实互结在胃肠,而现像上这个旁流,是热邪逼迫津液从燥屎的旁边流下,可以这样理解的。热邪逼迫津液从旁而下,是由这种燥屎内结造成的,本质还是燥屎内结。但这种情况伤津最快。停痰、留饮,瘀血、积水,这仍然是前面谈到的,属于形证俱实之证。一般情况下,以攻下实证为主。当然有正气不足了,有气阴两伤,或气血不足。分别要结合补益方法来攻补兼施。
分类:针对攻法要分清楚,分类是根据病邪性质种类和正气的强弱,这里包括了三个意思。一个性质,性质大体有寒热之分。所以我们有寒下、温下两个主要的大法。从种类来说,它有饮食积滞造成,也有水湿、水饮、痰结这一类造成,需要攻下。当然正气亏虚,要攻补兼施。从程度不同来看,热屎互结如果较轻,仅仅胃肠燥热,可以用润燥,热屎互结的轻证,或者纯属津血不足,这些都可以用润下。因此后面相应的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这样五类。这五类是不是分全了呢?严格讲,在下法方面还没有全,比如前面说攻下瘀血,那这些部分内容,在相应的理血剂里面讨论的,所以在后面各论的具体的章当中,分节里边,五节都没有攻下瘀血。放在理血剂里边,这是下法的分类。
使用注意:下法运用要辨清病情属性 。就和我们前面讲汗法的时候一样,首先用这个法要辨清楚它病邪的属性。寒热属性,这个非常重要。尤其在,我觉得是近一二十年来,用下法的时候辨别寒热属性,很多人把它忽略了。因为现在运用中医的下法,不仅仅是我们中医队伍自身。下法,比如用大黄可以攻下,吃点番泻叶泡点水吃也可以,有攻下作用,几乎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成为一个常识。而很多现代医学工作者,西医也爱用这一方法。病人大便结燥了,给你用点番泻叶,你去泡泡水喝。但由于没有按照辨证论治的观点,运用下法。所以应该用温下的往往用寒下,滥用寒下这种现象,往往给病家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这可以说临床上看得太多了。你比如像西医的医院病房里,我们经常会诊的时候,多例发生这个不良后果,在胃肠道,比如一些癌证病人,到晚期,这个时候的胃肠腑气不通,很多是晚期津血阳气不足了,邪实正虚,这个时候如果单纯用寒下的话,那是支持不了的。所以有的大便秘结,很燥结,单纯,就哪怕一点番泻叶的水:我遇到过这样的病例,泡水一喝,喝了人第二天开始大便倒通了,滑脱失禁,整个一下子体质更加垮下来了。
因为省人民医院隔我们学校很近,所以去会诊看一看,这个证完全是个什么呢?补中益气汤证。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后来还遇到一些病例,这种误用寒下以后用真武汤为基础,也就是说益气,升举,温阳,这种方法来治疗。说明寒下药,你仅仅是少量的大黄,或者用番泻叶这一类的,它都能够在他本来阳气不足,津血不足的基础上,更加使他胃肠道失固,更加使他阳气损伤,这是有些比较重症的病人,你使用下法的时候,本身应当注意攻补兼施。更应该注意寒热属性的辨清。
有一些年轻身强体壮的,如果长期的误用寒下,应当温下而用寒下的话,也可能给他造成终身的问题。我一直记得有一个病例,从这个病例体现下法的运用。是我们教研室大家一起看的一个病例。当时来看病的时候,24岁左右的一个女性,也没有结婚。在基层,就是我们过去说有泸定桥,红军长征那个泸定桥,泸定县的人。工作是在广播站当会计,来看病的主诉,家里人陪她来的。第一天看,那就一看是个精神病了。在华西医科大学,当时叫四川医学院,它的第四附属医院精神科,诊断她是狂躁,狂躁型精神病。病史呢,诊断以后已经治疗了四年,专科的精神病医院住过,华西的精神科也住过,反覆发作。所以我们一般来说,按中医辨证,狂躁型的痰火扰心类型居多,痰热、痰火型的居多,如果抑郁型的,偏于痰湿、寒痰一类的,痰迷心窍一类居多。所以一来以后,这个病人当时症状很厉害,经过我们学校门口,因为有人介绍,她母亲陪她来。
当时的学校门口马路不是很宽,不像现在拓得很宽,她突然向马路当中冲过去,向着汽车冲过去。所以八十年代初,有一个女工在路边突然就看到,冲上去把她抱住,还没有也撞到汽车。所以到教研室来的时候,包括路上的做好事的人,一起就把她架着弄来。因为那段时间,刚好我们集中的看了一些精神病人,不光是我,我们教研室,包括一些年轻老师,大家都是一起看的。因为方剂教研室从我们过去老主任陈潮祖教授开始,都非常强调临床,所以经常在教研活动时讨论教研室大家看到的一些病。如果谁出差了,请他看的病人其他老师接着去看,是这样的。当时看这个病人,舌头看不到,牙又咬得很紧,根本不合作,诊脉诊不清,费了很大功夫大家按着牙齿弄开,看到一点点。究竟觉得是,大家几个老师看,这个舌头很湿润,脉是摸不到,因为她很强,根本摸不准。舌头很润,脸色基本上偏于一种晄白,有点面浮。也不是肿,偏于胖,这个就是当时初诊看到的情况。舌脉都并不十分准确。但是从她过去的体质,她母亲述说,我们判断偏一点阳气不足。那就是病史考虑。当时来看了两次了,才确定一个治疗方案。从病史考虑呢,作为一个诊断疾病,我们体会两次当中,反复的了解疾病的历史,八年当中的一个过程。这个对诊断很重要。一个病人如果看三五分钟,十分钟,就打发走了的话,那是不行的。所以这个病人每次来,大概都要个把小时,大家看的话,因为病情好转过程,比较感兴趣了。她是八年前,16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是八十年代初看的,那时候开始上山下乡,所以她就安排到本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高原,所以她就安排到一个生产队,还不算太高,属于高原地区。在那里下乡了一年多。但是有一次呢,她母亲说,在月经来潮的时候,下水田里边去插秧,高山有水稻,那都是雪山上流下来的雪水,一般不适于经期接触,那很冷。
我在那个地区,当时在军医院的医疗队到那个地区工作过,曾经,当学校毕业不久到那个地区,还为了当时的医院水电站,自己的一个水电站,要闸水,冬天下了雪,那很冷,下去最多能呆十秒钟。所以下去插秧,肯定受寒湿。以后她逐渐就月经又不调,月经不调,痛经这些情况发生。当时她并不会说自己怎么诊断啊,年轻人能拖就拖过去,一年后,那时她下乡时间不长,一年后到城里面工作,工作就在广播站里边,有一份工作。逐渐就发生大便开始不太通畅,伴随着人体开始就发胖,这也作做为年轻人,也不觉得如何。后来调到康定工作,离泸定两个小时汽车,甘孜州首府,这工作医疗条件要好一点。
在州人民医院,后来她母亲说,她以后就形成一个习惯,吃药,吃那个牛黄解毒丸,医生给她开的。牛黄解毒丸一吃,她就能通,不吃就不通。就把这个病看作是无足轻重,反正吃一颗,多的吃两颗,我就可以了。再往后就觉得奇怪了,每到礼拜五,那个时候都还没有双休日,还是单休。礼拜五不是周末。到礼拜五她就要开始觉得胀了。一个礼拜就一次。吃点牛黄解毒丸通,后来形成规律性,因为二十多岁的人,当时已经二十岁了,就这样三四年当中开始受寒以后到形成寒性收引凝滞,寒湿伤阳气,这样冷气开始积滞,这个二十岁左右的人,就要,女孩子总要谈朋友,谈恋爱,就会遇到一些哭哭笑笑的事情了,精神上。
有一次在春节的时候,大年初一早上,她妈妈就发现这么晚,好像自己住的房间没开门,里面的声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好向挺热闹一样的。想她一个人怎么会有别人呢?敲门不开。跑到窗户上一看,她一个人对着墙角在那又哭又笑的。这就发生问题了。以后就开始治,治了四年。大致病史就是这样,四年反覆发作。这个我们分析就是阳虚。由这种阳虚引起痰迷心窍,当然平时寒湿以后伤阳气不断的积累,就有这种痰湿病理产物,那随着你有一定的条件,比如肝气郁结,肝气升发太过,情绪不稳,发脾气,那就痰随气升了,那气机逆乱了。肝气升发太过,痰随气升,蒙蔽清窍,就造成了精神性疾患。这个情况下,当时我们开始想温化,阳虚用真武汤为基础,结合祛痰、涤痰。像涤痰汤一类的结合起来。用了以后,开了两付药,吃了一付药以后,她母亲一个人回来看,她说吃了以后反应挺大,为什么?吐,呕吐。我们问她,吃了以后隔多长时间吐?她说过了一个多小时。是不是光是食物呢?吃的食物并不多。她吐很多泡泡、水啊、黏液。大家想,觉得这不是坏事,但唯一的就是不应该从吐的方法出来。
既然她大便是不通,到后来都是每礼拜五,每礼拜一次,要给她吃牛黄解毒丸,告诉她不要吃牛黄解毒丸了。你这个长期本来阳气不足,用它通一下子通了,含有的苦寒药,像大黄类,它可以有泻下作用。但是每一次的苦寒的,进一步的损伤阳气,使你的津液凝聚不布,凝结为痰,这个病理产物继续增加,所以后来我们商量就改用温脾汤,业就是说真武汤、温脾汤这种方法结合。结果不到礼拜五她不会泻,大黄一直加到十八克她都不泻,大家说这个倒奇怪了,她里面有定时器,非要到礼拜五,后来我们陈绍祖老师说,干脆用个甘遂,你不用甘草了,这里边也不用大黄,改为甘遂。甘遂当时用量用得是比较多,第一次就给她配了四克的甘遂面面,当时想的是这样,密切观察情况下使用。一天,上下午各一次,装胶囊。如果说上午吃了泻了,喊我们,我们看了再说。这样说好的。结果用了甘遂以后,她上午泻得不厉害,后来又吃了一次,下午的时候打电话,我和我的学生都去看了,这时候躺在床上,一下就不躁了,就昏沉要入睡的状况,她拉出来的东西,当时我从学校出来已经十年以上了,从没看过,居然解出来的白的一块块,冻冻样的东西,都没有黄颜色。前面开始有,后面都成这个。这第一次看到,包括我们当时的助教,现在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大家都第一回看到这种现象。然后她开始就逐渐的清醒。那我们调理脾胃,以后就是每星期五下午,到附院内科二十一诊室来给她看,每星期看一次,能够自己来了。这样在成都看了半年以后,就回去了。回去当时从八一年一直看到八二年,回去以后中途又有过一次小发作,觉得神志不太对,又送来。那次时间短,在成都住了半年。后来就没有消息。联系比较少了。到一九九二年的时候,就是说已经将近十年以后了,我们搞了一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带着基础医学院的部分学生,和我们老师,三十多人,到甘孜藏族自治州那里去,在当地正好中医院请去义诊看病,她家里,她妈妈通知她从康定来看了,那些年来,后来的将近十年当中都没有什么异常了。而且成家生孩子,各方面都比较正常。所以这个病例,当时是比较早的,从那以后,我们教研室也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病例,用各类方法治疗。从这一例说明一个用下法,应当用温下的,你用寒下,误伤阳气,可以造成后来病情的复杂化。甚至于引起像这类病都引起终生的问题了。一定要在辨证方面辨清楚。应当寒下还是温下。病邪的性质,这个很重要。所以不能够滥用下法。现在很多新药里边,用温下方法的方极少,寒下的多。所以运用成药,仍然要很好选择。使用注意方面要注意中病即止,顾护正气。这个大家好理解。你根据他那个比如胃肠燥热的程度,原有的体质因素,性别,年龄等等,照顾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