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临床应用要点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功能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我在临床常将蜈蚣用于癫痫、中风、疮毒、阳痿以及顽痹证的治疗,常获佳效。
蜈蚣息风止痉,可治癫痫抽搐痉挛,常与全蝎、天麻、钩藤、僵蚕、紫河车、白术、半夏、天竺黄等配伍。药理研究证实,本品有中枢抑制、抗惊厥作用。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多因络脉瘀阻所致,治宜息风通络,可用蜈蚣配全蝎、白花蛇、地龙、水蛭、黄芪、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胆南星等。关于蜈蚣息风之用量,李士懋教授在其所著的《相濡医集·蜈蚣息风之偶得》中论述道:“蜈蚣用以治肝风,用量要大,一般20~40条。量小则效微或罔效。若用于虚风者,量不宜大,二三条足矣。”我据此用蜈蚣10条,配伍全蝎、乳香、黄芪、赤芍、桃仁、红花、防风等,治疗高血压病实证,有一定降压作用。蜈蚣有毒,大量用之,务须谨慎。
蜈蚣有毒,攻毒疗疮作用优于全蝎,可治疗疮疡肿毒。《本草纲目·第四十二卷》记载:“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故知蜈蚣有解蛇毒之功。我根据本品能解蛇毒的功效,推断其当能治缠腰蛇(带状疱疹),临床遂用以治疗带状疱疹,其基本方为瓜蒌30g,红花6g,蜈蚣2条,柴胡10g,黄芩10g,龙胆草6g,酒大黄6g,随症加减,多收良效。
蜈松解毒散结,治疗无名肿毒亦效。我用蜈蚣1~2条,浸入75%酒精250mL内,再加红花5g,浸泡7天后使用。用棉签蘸药液涂抹患处,一日3~5次,治疗毛囊炎有一定疗效。药理研究发现,蜈蚣有抗炎、抗结核杆菌、抗皮肤真菌等作用。
蜈蚣辛温善行,有通络壮阳之功,常与雄蚕蛾配伍,制成酒剂,名蚕蚣酒,服之能兴阳道。我在临床每用蜈蚣1~2条,加入逍遥散(汤剂)中,治疗肝气郁结之阳痿,往往奏效。
曾治一例男性,53岁,阳事不兴2年余,亦无晨勃现象,工作繁忙,事多烦心,曾经用大剂补肾壮阳药,无何疗效。诊脉弦而味涩,舌紫黯苔白。用柴胡10g、当归10g、生白术10g、茯苓10g、酒白芍10g、薄荷3g、炙甘草10g、川芎10g、蜈蚣2条、九香虫10g、菟丝子30g、刺蒺藜10g、生麦芽15g。水煎服,7剂。药后出现晨勃现象,守此方加减进退,月余而性功能显著改善。
研究表明,蜈蚣能显著增加小鼠全血及睾丸组织中RAN的含量。
蜈蚣通络止痛,且兼祛风,可治风湿顽痹证。临床在辨证用药的汤剂中,加入蜈蚣2条,全蝎4g,焙焦,研末混匀,冲服,治疗肩、腰、臀、腿顽固性疼痛有一定效果。研究发现,蜈蚣有镇痛、抗炎等药理活性。
蜈蚣与全蝎均能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破伤风、疮疡肿毒、关节痹痛等常相须为用。但全蝎息风止痉优于蜈蚣,是中风偏瘫的要药,蜈蚣解毒散结优于全蝎,擅治疮疡肿毒。蜈蚣性温,又能壮阳,治疗肾虚阳痿等,是全蝎所不备的。
《中国药典》规定,蜈蚣常用量为3~5g。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