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诊辨证的顺序与法则
临诊辨证,循序有常
1,诊查患者的原则与方法要领
①发扬人性化的中医诊查特色。
《素问·疏五过论篇》与《素问·征四失论篇》明确指出“凡诊者,必问饮食起居,暴乐暴苦”,又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思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察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如此贴近日常生活之询问,蕴含着较浓厚的人情味,具有人性化的气氛。将心比心,将身比身,反思型的人性化诊察方法,使医学诊查操作人性化,可以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赖。提高其对治疗之依从性,是中医诊断操作的固有特色,理当保持发扬。
②四诊检查应全面而有重点。
临床诊疗工作的对象是情况复杂的患者,为医者只有充分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头脑综合分析思维,才能获得应有的关于患者病情的信息资料并做出正确的证候诊断。因此中医学在很早以前便确立了望、闻、问、切等最基本的“四诊”检查方法,在四诊之中十分重要的是望诊,凡是“望而知之”的医生水平最高,“谓之神”。古代医家认为“望为四诊之首”,是“最上乘功夫”。因为医者健康的眼睛是各种感觉器官中灵敏度最高的外分析器,视觉的刺激阈最低,差异阈也最小,所以由望诊获得的病情信息在准确性方面往往也较闻诊和切脉为高。
2,遵循正确的诊断学思维。
四诊的最终目的,在于根据所获得的病情信息资料正确地诊断病证,明辨患者的具体证型,形成规范化的证候名称。这就要求医者自觉摒弃形而上学的思想影响,遵循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辩证唯物的科学思维规律和方法。承认万物都是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且均处于普遍联系和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等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原则。
3,具体辨证之操作步骤。
第1步:初步印象之形成。
在初步接触患者时,经验丰富的医者在瞬间的观察和听取患者的主诉后,便会立即产生一个初步的有关某病证的印象。再经简短的询问和对患者主诉的归纳,便能使初步的印象略微清晰。其证型既可为基础证也可是具体证,有时此类由直觉锁定之初步印象也有可能成为最终确诊之病证。然而由于患者之文化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差异,文化素质高者表达较清楚,反之或本末倒置诉说不清;甚或有隐情不便明言,医者之一瞟亦不细致。因此,必须进一步通过四诊仔细检查辨析,方能判明此初步拟诊之证候印象是否符合患者之实际情况。
第2步:进行诊查辨析。
围绕初步拟诊病证的鉴别诊断思考为中心进行的望诊、闻诊、问诊与切诊检查,旨在核实病证之范围在气或血,或阴或阳,病情之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病位所在之脏、腑、经络,病情之深浅、轻重,病势之进退转归,病程之发展,曾用过何种治疗等,最后是就上述内容之综合分析,从而获得可能性最大之符合患者实际的具体证候。因此必须通过仔细认真而又有重点地收集各种有关病证的症状、体征信息,全面分析这些信息的诊断学意义和病机指向,筛选出与患者现实情况之吻合程度最高的具体证名。继而对拟诊之证进行本证辨析与疑似鉴别,以便确诊。
第3步:敲定确诊之证名。
经过本证辨析和易与之混淆之近似证或疑似证之鉴别后,最终确定属于结论性的具体证(包括具体复合证或与之相伴之有关兼夹证候)即是确诊之证。再经仔细据实推敲,按国家标准之《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名》要求,给予文字(以4至8字为宜)表述的已确诊之证名,成为最终诊断。若有必要则应再次回顾或复核其与患者之实际病情是否最相吻合。此外,在整个辨证诊断进行的过程中,始终应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的精神,态度要和蔼,诊查要耐心,要使患者感到亲切和可信赖。要注意保护患者之隐私,不可随意打断患者之诉说。问诊不必硬性照搬“十问”内容,但要围绕中心、疏而不漏,也不必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