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证候涵盖的内容
证候涵盖的内容。
证候的内容常由一种或多种病机要素所构成,这是一切证候赖以存在的基础。日常所用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六淫、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概念,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着证候的内容,它们巧妙组合和互相补充,便构成各式各样的具体证候。临床所见具体证候多半以复合的形式出现,它们不同程度地概括反映着人体病机变化的共性规律和不同患者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性。日常用来表述证候概念的普遍形式,一般皆以气血、阴阳、虚实、寒热等为核心,再与脏腑、六淫、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痰、食等有关概念有机地结合而共同组成。
临床习用的各种具体的证候名称,多半属于复合形式,其概括能力一般都比较强。因此,运用证候形式表达具体的诊断概念时,则要求医者从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可能地概括其病性、病位、病因等主要内容,然后用相应的简洁恰当的术语明白晓畅地表达出来。而作为一个比较规范的具体的证候名称,至少应包括病性与病位等最基本的要素。
日常所见的最简单的证候形式如肺燥、胃寒、肝郁、肾阴虚、湿困脾阳、膀胱湿热,肺蕴痰热等等。较复杂者如湿热中阻、气滞血瘀,心阴亏耗、脾失健运,热毒内炽、气液两伤,肝肾阴虚、肺燥脾湿,春温入营、阴伤液涸、热盛动风等等。为了便于阐明各种常见证候的具体辨析与鉴别,张震老师以较简单的证候为目,系统地进行叙述,俾读者能识简而知繁,即在深入认识简单证候的基础上触类旁通,达到“虽临繁证而心中自有平仄”的水平。
由于证候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形式自然是多样的。从形式与内容相互关系的性质看,则用来表述证候概念的文字形式尚可进一步划分为内在形式与外部形式两种。内在形式主要是指那些同特定的病理内容不可分割的部分。外部形式则指表述证候时,在一定范围内的字数增减,多级复合证中,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词、顿号或逗号等,都属于证候的外部形式。例如将上述“湿热中阻,气滞血瘀”证改写为“湿热中阻伴有气滞血瘀”证,或“湿热中阻、气滞血瘀”,皆不影响此一证候内容之表达。
对于中医学术语之具体选择和运用,术语群的逻辑结构等,则属于证候的内在形式。证候的内在形式能够直接影响其内容的准确表达,因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考究。例如“春温人营,阴伤液涸,热盛动风”这一多级复合证候,其所反映的内容如图所示,其病变特点和演化发展的轨迹是:春温病邪入侵人体,向纵深发展→化热→伤津→邪热炽盛→生风(或引动内风),简称“温邪入营,热盛动风”。
同时,还须注意介于内在形式与外部形式之间的问题。同一病机内容的证候会出现多种表述形式,如“脾气虚”证有时又被写成“脾气不足”、“中气匮乏”、“中宫虚贏”、“脾不健运”、“脾运失健”、“中州不运”、“脾运迟滞”等大同小异的文字表达形式。反之,同一种形式有时又可代表一个以上的病理内容,如“心肾两虚”的表述形式,可能是“心肾阴虚”,也可能是“心肾阳虚”或两者俱虚;或一为阴虚另为阳虚,或一属气虚一为阴虚或阳虚等等,难予尽述。所以证候名称应该力求具体而确切,忌用笼统含混之词,或使用外沿太广的名词术语。
总之,在表述每个患者的具体证候时,文字当力求简洁扼要,精练确切,用词以四到八字为宜,否则易使人感到繁琐,其内在形式一定要做到结构广理语得当,表述确切,符合逻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医证候诊断概念的最佳形式。
接下来谈的是证候的结构与层次。
国医大师张震认识到,中医现行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各种辨证并列的分类方法,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难以集中反映证候自身的共性特点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不易完整理解和全面认识与运用。为此他潜心研究,认真实践,不断探索和深入思考,发现中医的“证”本身存在着自然的层次与结构。
具体的来说就是,客观事物的形成,一般都循着有秩序、分层次的自然结构法则,中医学的证候也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层次。如表证与里证,大体上便反映出一种以空间因素为坐标的圈层式结构层次。而温病的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以及伤寒的六经证候等,则明显地包含着以时间等因素为坐标的连续式层次结构。在处于连续层次中的各种证候之间,不仅具有相邻的关系,而且还有相继的关系。
正如清·叶天士所说的:“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他这句话是对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总看法,就是说温病侵犯人体以后,首先产生的是卫分证,他接着说卫之后方言气,而他并没有讲气之后方言营,是直接跳到了营之后方言血。他清楚地表明了,卫和气在温病学当中是属于同一性质的阶段,都是功能异常的阶段;而营和血也是相同性质的阶段,是产生物质损害的阶段。这样的表述就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属于连续层次中的各种证候之间,不仅有相邻的关系,而且还有相继的关系。
那么中医学的证候的表现形式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证候有秩序、分层次的自然结构法则。不同层次的证候,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各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是各有关层次的证候之间实际上又处于普遍联系和互相关联的状态中。不同层次的证候,他们除了自身所固有的特点外,通常还遵循着共同的构架规律。若用现代层次分析法去探寻证候的结构规律,则中医学的证候既有其核心,也有其基本(或基础)部分和定位标志,以及由这些成分共同组成的由简到繁的各种具体证候。
一般来说,如虚、实、寒、热、气、血、阴、阳等病机与症状,即证候的核心,可称为“核心证候”。心、肝、脾、肺、肾、卫、气、营、血等的病机与症状,即证候的定位标志和阶段标志,可视为“病位证候”。由核心证候构成的比较基础的部分,如阴虚、气虚、血虚、阳虚、气滞、气逆、血瘀、湿热、痰浊等,则可以称为“基础证候”(基本证候)。
基础证候,实际上也就是用来划分证候门类的一些最基本的中医诊断学概念单元。至于已经揭示出病性、标明了病变部位的各种更为具体的证候概念,如肾阴虚、肺气虚、肝气郁滞、膀胱湿热、热入营血、热结阳明、脾肾阳虚等,则是由基础证候与病位证候共同合成的“具体证候”。具体证候,也就是中医日常工作中用来表述疾病诊断概念的、比较规范化的证候名称。
具体证候,特别是具体的复合证候,其目的在于较全面而有重点地反映不同患者现实的病机特点,尽可能地揭示疾病的原因、表明病况、确定病性、标出病位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出方向。因此,对于各种具体证候,尤其是多级复合证,其组织结构应主次分明、严谨有序。通常宜将主证排列于首,次要证或兼夹证居后,这样才便于议法论治、选方用药。
如“湿热阻中,气滞血瘀”这一证候,湿热当是主证;阻中标出病位,表明湿热之邪阻滞于中焦脾胃;气滞血瘀则是并发证或继发证,故列于后。“湿热阻中,气滞血瘀”的前者(主证)是病理变化的主流,后者(次要证或兼夹证)属于次要矛盾,但这个次要矛在整体病机中亦占一定地位,有时甚至可互为因果、彼此影响。那么辨证到了这里,在实施治疗措施时就能明确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对于这个证的具体治法是应予清热化湿、宣畅中焦为主,辅以行气活血。据此,选方用药能做到方向明确,从而使临床治疗方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证候从总的方面看显然存在着三个大的层次,即核心证候、基础证候、具体证候,或可视为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层次。而具体证候的形成又有赖于病位指征的补充。这样的层次结构更接近于自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八纲证候、六淫证候、六经证候、气血证候、脏腑证候、气血津液证候、卫气营血及三焦证候相互并列的状态,使中医证候的层次更加分明、令其结构略趋于立体化,有利于进一步去探求更加接近于自然的最优化的层次结构模式。如此,即可从总体上反映出各种辨证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由根本上增强中医证候概念本身的相对稳定性,促进各种具体证候命名的规范化和诊断依据的标准化。因此,尽管临床证候头绪纷繁、千姿百态,而对于肩负辨证论治任务的医生说来,用这个逻辑来进行辨证其复杂程度不但不会增加,反而更能扼住要领,以简驭繁。
这个逻辑也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这张图就是国医大师张震所画的中医证候层次结构模式图。大家可以看到,在中间最淡的是最核心的核心证候,外一层是基础证候,最外层是具体证候。那么这些斜线是定位的指征,病位的指征和基础证候结合在一起,那么形成的具体证候就非常准确了。这样不仅病性明确了,病位也很清楚了。
★证的核心成分,即“核心证候”
核心成分为阴、阳,气、血,精、津、液,营、卫,虚、实,寒、热、风、湿、燥、火,痰、食,饮等,是中医学最根本的生理病理和病因学概念,相当于构成各种证候的“元素”,是由简到繁的一切证候的核心成分。
★证的基础架构,即“基础证候”
证的基础架构,通常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核心成分与相关的示意词共同组成,是证候最基本的合成形式,可称之为“基础证”。基础证大体上可分为正虚类:气虚证,血虚证等;邪实类:气郁证,气滞证,气结证等;虚实之间类:虚火证,虚热证等。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础证者,则为“复合基础证”,如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等。
★证的定位指征,即“病位证候”
凡能提示病证所在部位,或反映病变运动发展阶段的代表性症状和体征,即是证候定位的依据。兹按脏腑、经络、伤寒、温病、病在腠里、久病入络、邪伏膜原等病位指征。
★证的完整模式,即“具体证候”
由基础证与病位证共同组成的、已经揭示出病证性质,标明了病证部位的、较全面完整明确的证候诊断模式,如肾阴虚,肺气虚,肝气郁滞等便是具体证候。
★证的动态表现:原发证(首发证) → 继发证(次生证) + 夹杂证(合并证)。
张老的中医证候两态三三构型规律的内容是,证的静态结构有核心证候、基础证候、具体证候;动态结构有原发证、继发证、夹杂证。我们在临床中抓住辨证的步骤和“三对应”(对病、对证、对症),从核心证候到基础证候,经过病位指征的补充形成具体证候,再进一步辨析证候的动态变化,注意原发证、继发证、夹杂证三者的动态变化,最后遣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