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治喘名方——定喘汤
定喘汤为明代学者张时彻的治喘名方,记载于《摄生众妙方》,作为临床降气平喘的常用方,有宣降肺气、定喘化痰之功。对于平时体内有痰浊,又感风寒导致的咳喘气急效果神奇,现经临床辨证加减可用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偏于热者。
定喘汤证
[渊源] 《摄生众妙方》。
[病机]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汤证脉症]
主症:哮喘咳嗽。
兼症:痰稠而黄,痰多气急,微恶风寒。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汤证辨证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兼症加典型舌脉。
3.患者常有痰热、哮喘宿根,每因外感风寒诱发。
[禁忌]
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禁用。
[汤证辨疑]
1.小青龙汤证: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与定喘汤均能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浊的哮喘。小青龙汤证是内有寒饮,外感引动发为哮喘,临床以哮喘及发热恶寒、无汗、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见症为特点;定喘汤证则是素有痰热,外感风寒引发哮喘,以哮喘及痰稠色黄、舌苔黄腻为特点。两汤证寒热区别明显,理应注意。
2.麻杏石甘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也可见外邪未解、内热壅肺的哮喘病证,与定喘汤证有相似之处,咳嗽气急、喘促鼻煽、喉间哮鸣是两汤证的共有特点。但本汤证之内热以无形之热为主,痰涎不盛,舌苔虽黄但不腻;定喘汤证则以痰热壅肺为主,痰多色黄黏稠,舌苔黄腻。
3.苏子降气汤证: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汤证虽也可见痰盛喘促,但与定喘汤证区别明显。本汤证因阳虚于下,痰涎壅肺而喘;定喘汤证则因外感风寒,痰热壅肺而喘。二者易于分辨。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外感风寒、痰热内蕴的哮喘,以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若无表证者,麻黄可减量应用;痰稠难出者,可酌加瓜蒌、胆南星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肺热重者,可酌加石膏、鱼腥草以泄肺热。
2.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属痰热蕴肺、风寒外袭者,可加减使用本方治疗。研究证明,定喘汤能阻断支气管哮喘患者IgE与肥大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结合,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从而抑制哮喘发作。
[汤方组成] 白果(去壳,砸碎炒黄)二十一枚,麻黄三钱,苏子二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三钱,杏仁一钱五分,桑白皮三钱,黄芩一钱五分,半夏三钱。
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
[病案] 张某,男,43岁。2019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3天前感受风寒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37.8℃,自服“感冒药”后烧退。患者体胖,平素痰多,恶风寒,咳嗽气喘,痰多而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机: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辨证:定喘汤证。治法:宣降肺气,清热化痰。处方: 麻黄8g,白果8g,清半夏12g,苏子10g,款冬花10g,桑白皮10g,杏仁10g,黄芩10g,生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1个月后回访,患者诉服药后咳止,痰减少,余无不适。
按语
定喘汤见于《摄生众妙方》,病机由素体多痰,复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所致。此例患者素有吸烟史20余年,平素咳嗽痰多,近因外感风寒,以“咳喘,痰多色黄,恶风寒”为主要表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符合定喘汤的汤证脉症,故用之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