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带状疱疹后遗痛经验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慢性神经痛综合征,是带状疱疹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好发于老年及体质虚弱者,临床表现为局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灼痛、刺痛、跳痛或刀割样疼痛,影响睡眠和饮食,病程较长的患者伴发情绪异常,呈现出焦虑和抑郁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证经验
药物内服外洗
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的湿热火毒外袭,气血瘀滞的病因病机,解毒汤内服和排毒汤外用以解毒祛瘀。解毒汤由具有活血祛瘀、解毒和行气通络止痛功效的药物组成:鸡血藤30g,丹参15g,金耳环10g,三姐妹10g,白芍15g,全蝎3g,蜈蚣2条,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20g,延胡索10g,枸杞子10g,沙参10g,龙胆草10g。如果症状改变,只需对处方进行加减化裁即可,不必改方,因为壮医以辨病为主,辨证为辅,临床主张专病专方。排毒汤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痒功效的药物组成,具体为金耳环15g,蒲公英30g,野菊花30g,银花30g,生姜30g,蔗糖500g等,煎汤热敷外洗患处。如果患者气血虚甚者,多配合食疗补虚,以血肉有情之品来补益人体之虚。
壮医针灸三剑客 壮医针灸包括壮医针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壮医药线点灸三种疗法,称为壮医针灸“三剑客”。其中壮医莲花针拔罐重在祛瘀,以泻为主,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能,可将体内的各种瘀血、毒素、湿气、痧气等直接逐出体外。壮医针刺重在调气,可调节、激发和畅通人体之气,气调则道路自通,利于祛毒外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重在温通经络,扶助正气和宁心安神。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久病瘀毒深入,一般药力难以快速到达,使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为先导,可直接逐出体内的毒邪和瘀血,疏通人体之道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久病血瘀常伴有气滞的症状,针刺时配伍脐环穴,可最快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气机,因为脐是人体内道路系统的一个特殊网结,是全身血脉的汇集点,是天、地、人三气的枢纽,针刺脐环穴具有疏通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均衡等功能,配伍使用增强调气补虚,畅通道路的作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则通过药线的药效和施灸过程所产生的温热效应刺激体表,一方面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宁心安神、强壮补益;另一方面疏通体表龙路、火路,促使局部毒素排出,减轻疼痛。
辅以心理干预树立信心 由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程较长,一般短则数月,长则达十几年,甚至有长达终生的患者,随着病情的反复,患者情绪低落,其抑郁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因此,除常规的治疗外,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要实施心理干预,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耐心细致地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时解答患者的问题和要求,让患者了解本病经过合理有效的治疗是能治愈的,增强其信心,消除抑郁、恐惧心理,有助于患者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典型医案
患者,男,时年80岁,2009年12月1日初诊。诉左面额部持续性刺痛,闪电样放射性绞痛2年多,加重6个月。患者于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面额部疱疹及左面额部发作性灼热、闪电样、刀割样疼痛,疼痛剧烈难忍,经当地医院治疗后疱疹消失,但疼痛不减,服用各种止痛药无效,于2009年2月行左眶上神经切除术,术后左额疼痛未减轻,后来到南京市某医院行全脊髓麻醉+硬膜外药物输液通道植入术,4~6月经硬膜外连续泵入吗啡,每日12mg,地塞米松每日1mg,口服奥施康定止痛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反而发作更加频繁,精神紧张,坐卧不安,近6个月自觉疼痛持续无间断,任何药物无法起镇痛作用。
诊时症见:左侧头面额部持续性刺痛,闪电样放射性绞痛,伴头晕沉重感,心烦易怒,精神差,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干口苦,纳呆,夜寐不安,二便正常。检查:左面额部触痛,左额顶部皮肤散在小斑片状色素沉着及色素缺失斑,无皮损。口气秽臭,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4年,有2型糖尿病10年。
诊断:(痰瘀阻滞型)蛇串疮后遗症(西医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型)。
治疗:药物内服外洗、壮医针灸,配合心理干预。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取穴:龙脊穴(背部脊椎上,从颈椎至尾椎,每个椎骨棘突下凹陷中为一穴)、项陵穴(双侧,背部颈椎两侧旁开1.5寸以内的区域)、近夹脊穴(双)、远夹脊穴(双)、肩井穴(双)、左额部无头发处。在所选穴位处用75%乙醇局部消毒后,运用壮医莲花针叩打至微微渗血,再用真空抽气罐在上面拔罐,留罐5~15分钟后起罐,以壮医通路酒外擦拔罐部位。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
壮医针刺疗法:取穴:局部葵花穴(在患者自觉疼痛处皮肤反应点及其邻近部位选取一组穴位),配伍脐内环穴(心、肝胆、肾、脾)、安眠三穴(沿眉毛内侧端边缘上、中、下各取一穴)、内关(双)、神门、三阴交、颊车(双)、肩井(双)等穴。选用0.35mm×40mm及25mm毫针,脐内环穴的针刺以脐中央为中心,向外与皮肤呈10°角放射状平刺,进针深度约为20mm;其余穴位施以直刺,无痛进针后不捻转,留针30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取穴:局部梅花穴、安眠三穴(双)、百会、神门、颊车、风池、大椎、肩井、合谷、内关、三阴交等。药线是使用经过壮药材制备液浸泡过的直径约为0.7mm的苎麻线,操作方法是食、拇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cm,将露出的线端在酒精灯上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炭火星,然后将有火星的线端对准穴位点按,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每穴点灸1壮,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
内服加减解毒止痛汤:法夏10g,茯苓20g,首乌15g,鸡血藤20g,丹参20g,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25g,车前子10g,桃仁10g,红花6g,天麻15g,白芍20g,川芎20g,蜈蚣2条,延胡索15g,全蝎3(研末分2次冲服),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服,连服10剂为一疗程。配合食疗,用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0g,陈皮6g,蜜枣2个,猪排骨1斤,煮沸后再煮2h。喝汤吃肉,长期服用。
热敷加减排毒汤:金耳环15g,银花30g,蒲公英30g,野菊花15g,生姜30g。先将上药浸泡1h,加热煮沸10min,过滤去渣,候温用湿毛巾热敷外洗患处,每日2~6次,7日为1疗程。
辅以心理干预:倾听患者的陈述,耐心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在患者疼痛剧烈时,指导其转移注意力。用治愈的实例鼓励患者,疏导其抑郁的心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首次使用药线点灸疼痛即有所缓解,经治疗1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壮医针刺及药线点灸各5次,服汤药7剂,外洗热敷壮药7剂后,疼痛缓解,尤以上午明显,停用盐酸曲马多片。经过连续67天的治疗,采用莲花针拔罐逐瘀15次、壮医针刺32次、药线点灸52次,服汤药60剂,外洗热敷壮药104次后,左侧面额部仅于夜间10~12点间有不适感,饮食、睡眠恢复正常,带药及药方回家巩固治疗。随访半年,病情未再反复。
按:此病案属三叉神经痛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年事已高,已八十高龄,气血虚弱,湿热火毒趁虚外袭人体,痰瘀阻滞,道路不通发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伴见肝阳上亢,气血虚弱症状,治宜祛瘀解毒、调气补虚,佐以平肝潜阳。用莲花针拔罐为先导,直接作用于龙路火路在体表的网结,祛除两路之瘀血、湿气和余毒,恢复道路畅通;用壮医针刺调畅激发气机,使气机活泼调畅而道路自通;用壮医药线点灸宁心安神、强壮补益、温经通络止痛;内服药物以活血化瘀、解毒止痛,平肝潜阳,配合食疗,扶正补虚并防寒凉药伤及脾胃;外洗热敷药物以排毒解毒。患者气血虚弱明显,故在体内瘀血已基本祛除的后期,停用莲花针拔罐法以免克伐太过,主要采用壮医药线点灸与药物内服外洗相配合进行治疗,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温通经络的方法逐出余毒。五法配合使用而各有所侧重,兼以疏导情绪,众法合力而使毒去瘀除,正气恢复,疾病痊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除了疼痛外,还常伴情感、睡眠及生活质量的障碍。迄今为止,西医治疗方面仍未找到一种长期控制的方法。
从气滞血瘀论治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本虚标实为主,主要是感受毒邪,湿、热、风、火郁于心、肝、肺、脾,日久耗伤气血,或患者素体禀赋不足,导致经络瘀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临床常见疱疹基底瘀红,血疱或疱疹基本消退,或已结痂脱落,但患处仍然疼痛不止,伴有精神疲倦,夜卧不宁,舌淡苔白,脉弦。有研究发现,本病患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也常见于各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常拖延日久,未能消除。这类患者正气不足,不可以单纯地行气活血,以免攻伐太过,在祛邪之中还要兼以扶正,注意加以养阴或益气健脾。
选用乳香、醋没药、延胡索、郁金、三七、白芍、甘草、鸡内金等药为基本方。方中乳香、没药互为药对,起活血破血、生肌止痛的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载:“乳香、没药不但流通经络之气血,诸凡脏腑中,有气血凝滞,二药皆能流通之。”郁金、延胡索均入肝经,可疏肝经之郁结,活血止痛,对于肝经循行部位之疼痛,效果显著。三七活血补血、祛瘀止痛,为疮家常用药,《本草求真》言:“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白芍配伍甘草,即《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之谓也,起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鸡内金,鸡之脾胃也……其善化瘀积可知”(《医学衷中参西录》),鸡内金为血肉有情之品,善化血瘀癥瘕,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属气血瘀滞者有较好疗效。
典型医案
患者,女,时年70岁,2017年3月1日初诊。诉左侧小腿色素沉着伴疼痛4月余。患者既往有带状疱疹病史,外院治疗后皮疹消退,仍有疼痛,自服普瑞巴林胶囊无效,遂寻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患者神倦,左侧小腿色素沉着伴疼痛,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气滞血瘀型)蛇丹愈后痛(西医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治法:行气祛瘀,通络止痛。
方药:薏苡仁20g,白芍20g,郁金15g,延胡索20g,三七粉(冲服)3g,徐长卿20g,鸡内金20g,醋没药10g,薄盖灵芝15g,诃子10g,牛蒡子15g,珍珠母(先煎)30g,甘草10g。14剂,日1剂,水煎服。另予金粟兰酊外搽,日3次。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
3月15日二诊:患者精神好转,诉疼痛减轻明显,睡眠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在上方基础上,去三七粉、没药、珍珠母。7剂,日1剂,水煎服。
3月22日三诊:患者精神尚可,偶感少许疼痛,眠一般。上方不变,继服7剂,日1剂,水煎服,巩固疗效。
3月29日四诊:患者精神可,已无明显疼痛,眠一般。上方中去牛蒡子,加入太子参15g,百合15g,麦冬15g。14剂,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服药后可不必再诊。
按:患者老年体弱,带状疱疹治疗后,遗留神经痛,疼痛难忍,影响睡眠,更加重了正气的亏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情绪。在治疗上,应急以行气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同时注意扶助正气。选用薏苡仁、白芍、郁金、延胡索、三七、徐长卿、鸡内金、醋没药、薄盖灵芝为主方,起到缓急止痛、补益正气的效果。神经痛因带状疱疹而起,带状疱疹初起常表现为湿热蕴毒证,所以在方中配以诃子、牛蒡子清热解毒,以防湿热毒邪乘虚再犯,同时以珍珠母安神助眠,甘草调和诸药,并配合金粟兰酊外用止痛。二诊时患者症状已有很明显改善,证明药证相符。此时患者疼痛减轻,可以去三七、没药等止痛药;睡眠改善,可以去珍珠母。三诊时患者已偶感疼痛,效不更方,巩固疗效。四诊时患者已无明显疼痛,此时邪气已弱,当补益正气,所以去掉方中牛蒡子,以防清热太过伤正,加入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生津;加入百合养阴安神,麦冬养阴清心,辅助睡眠。患者经过1月余的治疗,神经痛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