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痤疮的分型论治

​1.病因病机

痤疮,这名顽固的慢性皮肤病,总是让人忧心忡忡。它不仅给肌肤留下难以消除的痕迹,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从根源上探寻痤疮的病因。毛孔堵塞,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引起痤疮的最直接因素。毛孔堵塞后,毛囊内的油脂无法排出,越积越多,形成一个个小痘痘,就是我们所说的粉刺。这些粉刺性痤疮初发时,有白头和黑头两种,它们的形成与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分泌过旺有关。中医认为引起痤疮的原因是:面部,鼻部及胸背部都是属于肺。而痤疮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辛辣,刺激,肥厚,油腻的食物,脾胃蕴热,湿热而生熏蒸于面部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风热上升,于风寒相博,郁阻肌肤所致。痤疮虽长在皮肤表面,但与肝脏,肺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中医认为引起痤疮的原因有:一. 肺经风热:主要症状为颜面潮红,粉刺焮热,瘙痒或有脓疱,苔薄黄,舌红等。二. 肝气郁结:多见于女性,皮疹反复发作,与月经周期有明显的关系。三. 脾胃湿热:皮疹红肿瘙痒,常有大便不畅,消化不良,腹胀,苔黄腻等。四. 肝肾阴虚: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皮疹色红不鲜,常见面色晦暗,色素沉着,神疲乏力,苔薄白等。
痤疮的发病原因与饮食、情志有关。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变得多种多样,特别是年轻人,饮食上大多不太顾及,摄入过多的油腻及辛辣食物,使痤疮的发病率较20世纪80年代增长很多。

所以,为了预防和治疗痤疮,我们需要从饮食和情志两方面入手。饮食上要避免过多摄入油腻及辛辣食物,多吃清淡食物和水果蔬菜;情志上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痤疮,让我们拥有健康美丽的肌肤。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导致肺热风盛,风热相传,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成疮,而发痘疹;或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热不能下达,反而上逆阻于肌肤积聚成疮;或因脾失健运,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日久成痰,湿郁化热,湿热夹痰,凝滞肌肤而成疮;亦有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火热上源于面,发而成疮。以上种种原因,造成风、热、痰、湿、瘀阻于肌肤,损害毛囊而成痘疹,多数呈黑头粉刺,周围色红,用手指挤压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少数呈灰白色的小丘疹,色红,顶部发生小脓疱,破溃痊愈。遗留暂时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瘢痕,有的形成结节、脓肿、囊肿及瘢痕等多种形态的损害,甚至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和瘢痕,严重者呈橘皮脸。临床上常以一二种损害较为明显,油性皮脂溢出往往同时存在。

2.治则治法

本证以血热为本,风痰湿瘀为标。《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因此多发于面颧;肺主皮,其华在毛,故多发于鼻上颜面;脾主肌肉,其华在唇,故多发于唇周或胸背部。治病必求于本,由于本病血热为本,风痰湿瘀为标,病位在心肺,涉及脾胃和肝肾。由于人体面部分属五脏六腑,故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临床上多治以清心凉血,疏风宣肺清热,滋肾清肝,泻火解毒,消痰软坚之法。

3.辨证分析

(1)肺热血瘀证:

患者面部生红色疱疹,伴颜面潮红,粉刺,焮热微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滑数。此证青春期男女青年为多。他们大多饮食失节,不忌辛辣、烧烤食品,导致热伤肺脾,湿热内蕴,肺脉瘀滞,而生痤疮,故以清肺凉血为主,多选用黄芩清肺饮治疗。

一方:黄芩清肺饮

黄芩10g  当归6g  生地10g  赤芍10g  薄荷1g(后下)  川芎6g  红花6g  葛根10g  天花粉10g

二方:陈彤云教授方

生石膏30g(先下) 知母6g  桑白皮12g  栀子10g  生草6g  银花10g  地骨皮10g  连翘10g  黄芩10g  赤芍15g  生地15g

案例:

王某,男。素患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经治疗后明显好转,但近期夜寐过晚,又没有忌食辛辣,面部突生红色丘疹痤疮,面部潮红,粉刺部位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给予黄芩清肺饮加夏枯草、野菊花、桑白皮、地骨皮治疗,痤疮明显消退。后又予六味二至汤治疗1个月,痤疮基本痊愈。

(2)血热风湿证:

患者面部红赤,遍生红色丘疹,发热时痒,皮脂较多,舌红少苔脉滑数。此证多发于青年男女,体稍丰胖。女性在经行前期痤疮明显增多。

这一类患者大多喜食辛辣或夜寐较少,因辛辣伤肺扰动心火、心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皮毛)上蒸于面而致。故诊为血热风湿,治以凉血清热,选用犀角地黄汤合泻心汤治疗。

处方:水牛角30g  生地30g  赤芍10g  丹皮10g  蝉蜕10g  黄连10g  黄芩10g  归尾6g  桑叶10g

案例:

吕某,女青年,大学生,由于学习紧张,夜寐较晚,体形稍胖。来诊时面部满布红色丘疹,赤红发热,时有瘙痒。既往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或滋阴凉血清热之法,均效不显。

由于痤疮过多,羞于见人,为此常啼哭不肯上学。就诊时加以开导,并以犀角地黄汤合二至丸治疗,虽有效但不明显,后加入黄连、黄芩清心肺之火,痤疮渐消,面赤渐退。连服2个月中药,痤疮渐愈。

(3)脾胃湿热证:

患者面部散生红色脓性红疹,胀硬或痛,大者如豆,小者如米,面部皮脂较多,舌红苔黄厚。

此证多发于青年男性。此类患者,口不择食,喜食肥甘厚味,饮酒抽烟者居多,喜运动,汗出多,时以凉水激之,或时挤压脓疮感染多。此系过食辛辣油腻,脾运失调,聚湿生热,结于肠内,不能下达,反而上逆,熏蒸于肺,日久痰湿聚集成疮。治以凉血清热、泻火解毒、消痰软坚,多选用枇杷清肺饮或加味化瘀消坚汤。

枇杷清肺饮:

枇杷叶15g 桑皮10g  黄芩12g  连翘10g  知母10g  重楼10g  苦参10g  栀子10g  野菊花10g  银花10g  防风10g

化瘀消坚汤:

茵陈15g 白花蛇舌草15g  虎杖15g  蒲公英15g  银花10g  夏枯草10g  赤芍10g  浙贝10g  桃仁10g  玄参10g  生黄芪10g  地丁10g  连翘10g中药外治

1. 食疗法:绿豆薏苡仁汤,海带绿豆汤,枸杞消炎粥,白梨芹菜汁和海藻薏苡仁粥等。

2.中药湿敷:黄柏,马齿苋,紫花地丁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有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3.耳穴贴压:心,肺,胃,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每天按压1分钟左右,每5日换一次。

4.针灸:肺俞,合谷,大椎,曲池,尺泽,百会等穴位,配穴为,四白,下关,攒竹,颊车及皮损四周穴,施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5.火针:选背穴,如肺俞,脾俞,胃俞,膈俞,热重加大椎,便秘加大肠俞,月经不调加次髎,常规消毒后,取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直刺各穴,每穴点刺3下,隔日一次。

6.拔罐:肾俞,肺俞,胃俞,脾俞膈俞,大肠俞,大椎穴等,每次取背穴4-6个,三棱针刺破皮肤,然后在电磁部位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3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7.中药面膜:颠倒敷(大黄,硫磺等适量研成细末)用水或蜂蜜调成稀糊状,涂抹皮损处,30分钟后,清水洗净,每晚一次,有破淤活血,清热散结的作用。

痤疮艾灸法

有些顽固性难治性痤疮,与饮食无明显关系,多伴有失眠、腹泻或月经不调,但有一共同点:气血亏虚。因此,服用一般祛湿热及清热解毒药并无效果,反而使痤疮更多,导致痤疮久治不愈。这是人体气血亏虚、不能化生新血所致,故痤疮愈合迟缓,或疮口内塌,久不收口。
所以,治疗痤疮一定要辨证施治才好,一种方法不能适合所有人群。下面的方法适合囊肿型或结节型痤疮,仅供参考。

治疗方法

手持纯艾条温和灸关元 、足三里(单)、三阴交(单)、合谷(单)各 30 分钟。
若舌苔厚腻加灸丰隆局部痤疮用艾条悬灸。隔日 1 次。每10 次 1 个疗程,治疗 2 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治疗结果
治愈:皮肤损害消退,自觉症状消失;
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损害消退30 %以上;未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 30 %。有实验表明,采用此方法的治愈率接近60%,好转率25%左右,未愈 17%左右,总有效率80%以上,效果还不错。

小  结

痤疮属于中医外科疮疡之一,临床上疮疡可分虚实,气血不虚,正气充足则易迅速蕴结成脓,脓稠量多 , 患处红肿热痛,症状急烈,是谓阳疮,为实为热,但脓成一溃,毒解痛止。若气血虚弱,阳气不足,则不能快速成脓,或脓水稀薄,或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此时疮疡漫肿,根深蒂硬,属虚属寒,往往迁延数月数载。此类痤疮才用温灸法灸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可温补阳气,温通气血;局部予以温灸,功专力宏,补阳扶正以驱寒邪,促使阴凝得消,阳气渐复,气血充足,气血一足,迅即成脓,脓成一溃,疮疡告愈。故治疗痤疮请就医辩证施治,找准病因才能手到病除,不要自己胡乱猜测、擅自治疗。

痤疮背部刮痧法

这里给大家介绍另一种中医战“痘”方法——背部刮痧。
  背部刮痧功效,具体操作方法可先在背部涂抹刮痧油(或是润肤乳液),用刮痧板顺着背部中央的督脉(沿脊柱)和两侧的膀胱经(脊柱两侧肌肉)从上到下反复地刮,注意脊柱的部分手法要轻,避免因皮肤薄而刮破,两侧肌肉可由轻到重上下刮动。出现痧点后即可。痧点有大有小。颜色也深浅不一.这些都是毒邪外泄的表现。如果痘痘长在脸上,可以通过背部经络的疏通使邪气从背部发散。如果胸背部有痘痘,将这些痘痘刺破,把里面的淤血或是脓血挤出来在痘上拔罐,加速毒素外泄。
  背部刮痧功效,刮痧方法简单易行.在家人的协助下就能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刮痧之前一定要涂抹刮痧油保护皮肤,刮完之后要多喝温开水帮助排毒。另外,由于毛孔大开,2个小时内不要洗澡一般1周进行1次,等痧点消失后再刮第2次。痘痘复发之际,要坚持每天早晚洗脸,还要尽量少用化妆品。以减轻皮肤的负担,让肌肤更好地呼吸。

案例:

王某,男,在南方上学,学校食堂以辛辣油腻食品居多,1年后患者面部及后背部散生脓性痤疮,伴有黑头粉刺,局部肿硬,皮脂较多,暑假来院就诊。

以枇杷清肺饮加夏枯草、莪术、生山楂、生薏米治疗1个月后,痤疮明显消退,开学前又以二六汤进行调护,寒假回来后再次来诊,面部脓性痤疮基本消失,留有部分瘢痕。

(4)肝肾阴虚证:

患者面部散生红色痤疮,时起时落,女性经前生多,舌红少苔脉细数。

此证患者多发于青春期女性,中年人多见,患者皮肤大多质嫩,使用化妆品较多,情绪易波动而急躁,其部位多在面颊、上额及下颌部。此系饮食不节而脾失健运,湿热积聚,上浮于面,或因情志失调,气郁化火,引动肝火,水不制火,肾阴受损,致肝阴不足,阴阳失调,冲任失和,火热上熏而发痤疮。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内分泌失调的表现。鉴于患者绝大多数舌红少苔,脉细滑,故显示肝肾阴虚之象,治以滋补肝肾、凉血消疮,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治疗。

方药:生地20g  山药12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泽泻10g  女贞子12g  墨旱莲12g  蒲公英20g  知母10g  生甘草6g

案例:

李某,女,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工作人员,来诊时面部丛生红色丘疹伴有少量脓性痤疮,经前更加明显,偶有瘙痒。舌红少苔,脉沉细略数。应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治疗2个月,痤疮全部消退。

(5)血瘀积聚证:

患者聚集性痤疮愈后,皮肤表面色素沉着,并留有瘢痕者,多为血瘀积聚所致,故选用活血散瘀之药治疗。取经验方活血消聚解毒治疗。

方药:桃仁10g  红花10g  赤芍10g  丹参10g  公英10g  虎杖10g  蝉蜕10g  白花蛇舌草12g

案例:董某,女,面部痤疮治愈后,留有暗色瘢痕,因急于婚嫁,要求消瘢净容。用上方加生地20g、山药12g、山萸12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杏仁,治疗1个月余,面部瘢痕凹陷平复,患者异常高兴而完婚。

4.体会

(1)痤疮是青年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由于有碍观瞻而令人痛苦。治疗此病,医者常以活血散风、清热解毒、化湿散结之法治之。高才达老中医经过不断实践,汲取验方,最后选择了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此证,疗效明显。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与内分泌失调关系密切,多以激素药物平衡治疗。而中医认为此证仍有热发而入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故面部多发,此“二六”合方具有滋补肝肾、清热凉血、解毒消疮之作用,故治之有效。

应用此方要依据患者病情,予以辨证加减变化。如遇有感染,加野菊花和连翘;皮脂多,加生山楂和生薏米;经前多,加柴胡和益母草;囊性结节,加夏枯草和莪术;而皮疹复,加桃仁和红花;肺热,加黄芩和杏仁等。

(2)治疗痤疮,患者必须要有信心,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要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情。治疗痤疮不能一蹴而就,通常要有较长的时间。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多食水果蔬菜,少食辛辣、甜食、油腻食物,羊肉最好少吃。

临床上通过对上百例患者的问询观察发现,治疗期突然痤疮增多,一定与食饮有关,一是食辣,另一个也是主要的,就是食羊肉,哪怕是在涮羊肉汤内涮青菜也会使痤疮增加。

生活上注意不要以冷水洗面,要用温热水熏洗。少用碱性强的香皂和油性化妆品。切忌不要用手指挤捏面部丘疹、粉刺、脓疮,以防遗留瘢痕。同时也要注意保证睡眠充足,调整消化系统功能,保持心态平衡,少急勿躁。这些都有助于痤疮的治疗。

痤疮患者的注意事项

01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在家自行治疗,或注意一些生活上的护肤细节,使得痤疮可以得到改善。

02避免感染,不要随意挤压痘痘,以免引起化脓发炎,因为这可能会引起感染,脓疮破溃吸收后形成疤痕和色素沉着。

03清洁面部,每日1-2次轻柔清洁面部或其他长痘痘的部位,使用性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护肤品。

04正确使用非处方的药用乳膏,肥皂,洗剂或凝胶治疗痤疮。务必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或使用说明书正确的使用。

05日常防晒,某些皮肤护理产品及外用药物,如a-羟酸或维甲酸类的药物,会让皮肤对紫外线非常的敏感,因此要保护皮肤避免受到日晒或其他来源的紫外线照射,注意防晒。

06有些人出汗较多会导致痤疮的加重,避免出多汗,应在导致出汗的活动结束之后尽快的冲洗。

07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脂肪,糖类,煎炸,油腻,辛辣,刺激类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08劳逸结合,保持精神愉快,对粉刺痘痘的治疗有益。长了粉刺痘痘的心理不要产生负担,以免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使得痤疮加重。可选择天然的无副作用的去痘产品进行治疗,会有良好效果。

09积极寻求正确有效的治疗,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就是采用中医病因疗法,它是根据痤疮的发病机理和发病特点来进行治疗,主张“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直达病灶,清,调,平三位一体,彻底清除致病因子,内服外用,从内铲除发病根源,对外修复皮肤损伤,从根本上治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