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误治者十有八九,是诊断有误
诊断是治疗的基础,诊断错误则治疗必误。凡误治者十有八九是诊断有误。《医林误案》中选录的160例失误诊治医案,属于误诊者143例,占总数的89%。就误诊原因而言,可概括为三类,一为四诊失误,二为辨证失误,三为辨病失误。
一、四诊失误
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必须详尽全面应用,不能相互取代,而应“四诊合参”,方可作出准确诊断,反之则往往造成误诊。
如“四诊不全,诸家名医错辨”(《医林误案》中病案标题,下同)这一误诊医案,先误将“里热”诊为“阴寒”,服温中散寒药后“高热神昏,热结旁流”。二诊又误将“热结旁流”诊为“暑闭无汗”,误用香茹饮辛温发散。
参加会诊的医生有清代名医张石顽、著名儿科医生叶阳生(叶天士的父亲)、《伤寒条辨》的作者程效倩和沈明生等当时的名医,何以发生错误的诊断呢?
其原因一为单纯论脉象“模糊而沉伏”,二为忽视了“心下按之大痛”这一有重要诊断意义的切腹诊。第三次会诊时,若张石顽不切其腹,也不能作出“热结旁流”的正确诊断。
“四诊不全,诸家名医错辨”误诊案
汪某,男性,中年人,儿科医生。起病原因:夏天伤食,又感时邪。症状:发热,呕吐,头颅胀,自利黄水,全身肌肉痛,扪之如刺,六脉模糊,指下寻之似有似无,足胫不温。
治疗经过:发病后,病者自认为是“阴寒”,用温中祛寒之五积散治疗,服后高烧热炽,神昏,卧床不起,至第三日,自利不止,时常谵语,夜晚更甚。病人的舅父叶某以为伤暑所致,与香茹饮,遂头面汗出如蒸,喘促不宁,两足逆冷。由于病情危重,又延请几位医生会诊。
会诊意见:程某认为以其症大热,而脉模糊,按之殊不可得,为阳欲脱亡之候,欲猛进人参、附子;沈某认为阴证断无汗出如蒸之理,脉虽虚而症大热,当用人参白虎汤;张某认为脉象强大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乃食填中宫,不能鼓运,当予凉膈散攻下。
挽治结果:此病经用凉膈散攻下后,神识清醒,诸症均减,脉象亦可扪清,经调治遂愈。
- 辨析
此案是据清初名医张石顽治汪五符案整理而成(原案见《张氏医通·诸伤门》)。病初起乃内伤饮食,外感时邪,表里同病之候,并非隐晦难明之疾。
患者夏日伤食,突然发热,身痛,呕吐,泻下黄水样便,很类似于西医急性胃肠炎之重症。患者足胫不温本为里热盛、阳热内闭之征,但病人自为医生,却误认为是“阴寒”,服用温中散寒之五积散,致使邪热食积相互交结,病人高烧热炽,神昏谵语,“热结旁流”,病情趋于危重。
此时治应清热导滞,而医者反用治暑闭无汗之香茹饮辛温开散,故服药后汗出多而热势愈炽,两足逆冷。
本病参加治疗和会诊的医生,叶医生即叶阳生,乃叶天士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儿科医生;程医生即程郊倩,著有《伤寒条辨》(后条辨),对中医理法方药亦有较深的研究;沈医生即沈明生,其学术成就尚无考证,但从他分析病情看,亦有正确见解,无疑是具有一定医学水平的;张医生即张石顽,更是清代著名的医家。
由此可见,参加此病会诊和治疗的医生,均是当时的名医,又何以辨证不清,发生错误的诊断呢?分析其原因,不外以下两点。
1.单纯论脉。脉象模糊或沉伏,有阴证亦有阳证。二者的鉴别,必须与其他见症相结合。不能一见脉象模糊沉伏便认为是阴寒证。由于实热所致沉伏模糊之脉,前人早有论述。
如《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论发厥谓:“畜热极深,则脉道不利,反致沉细欲绝,宜解毒加承气汤下之。”
《古今医案论》曰:“壶仙翁治张文学病时疫,他医诊其脉,两手俱伏。曰:‘阳证见阴脉不治。’壶曰:‘此风热之极,火盛则伏,非阴脉也。’卒用连翘凉膈之剂,一服而愈。”
此即置实热证于不顾,单纯论脉而致发生误诊的例子。此外,古人早有诊足趺阳脉的经验,经验告诉我们,遇危重病人,桡动脉模糊不清时,诊其足趺阳脉对于辨证很有参考价值。
2.四诊不全。此病“心下按之大痛”在辨证上至为重要,但前面几位医生忽视腹诊,而得出错误的辨证结果。沈氏谓:“阴证断无汗出如蒸之理”,虽已掌握了辨证大要,但亦因未重视腹诊,所拟白虎汤只清无形之热,与热积交结之病情不合。
李士材《医案必读》记载治韩茂远案,病者患伤寒九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众皆曰阴证,士材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知腹有燥矢。用大承气汤攻下,解燥矢五六枚,病情大见好转,旋瘥。
此病例若不通过腹诊和切其足趺阳脉,是很难明确诊断的。汪案,张石顽若不按其心下见痛,就不能诊断为“热结旁流”。由此可见,四诊必须周详,望舌、按腹、切足趺阳脉,对于急重病人均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二、辨证失误
辨证是在四诊所得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是中医诊断的特点和重点。辨证的方法有多种,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每一种辨证方法都有其适应病证和具体的证候指征,必须准确掌握,否则就可导致辨证失误。
例如“血虚证,不知钩虫感染”误诊案,辨证属血虚证准确无误,但忽视其血虚证的病因是钩虫感染所致,故“服补气养血、补肝益肾之剂甚多”而效不显。这是一例典型的病因辨证失误医案。
“高血压,错辨脏腑经络”误诊案,患者面红目赤,头痛口苦,尿赤便秘,辨证为肝阳上亢,用羚羊钩藤汤加味10剂而“血压仍高”。重新辨证,其头痛在前额连及眉棱,口干欲饮冷水、便秘等表明病在阳明胃经,不在厥阴肝经,改用白虎汤加味,服3剂血压降至正常。说明前诊属明显的脏腑经络辨证失误,正如喻嘉言所云:“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高血压,错辨脏腑经络”误诊案
曾治刘某,男,54岁。患高血压已3年,血压波动在200~230/100~120mmHg,曾屡用降压药物无效。于1978年2月延余诊治。
症见面红目赤,头痛脑胀,眼痛鼻干,常呕苦水,心烦失眠,胸膈闷乱,尿赤便秘,口中干苦,舌质略红,苔白黄干,脉弦而滑。余初断为肝阳上亢,兼挟痰火,治用羚羊钩藤汤加黄芩、天竺黄,连服5剂而不应,又进5剂仍无进退,血压仍高。
细审病症,头胀痛在前额,连及眉棱,口干欲饮冷水,胸脘热闷,脉弦滑有力。余再三深思之:
夫前额眉棱,目痛鼻干,均属阳明经之病。阳明者胃腑与大肠也。胃火上蒸,故头痛且胀,目痛鼻干,面红目赤;胃气上逆则呕吐苦水;胃热内郁,腑气不行,见胸脘热闷,渴饮冷水,便秘尿赤;热扰心神,则心烦失眠;舌质红,苔白黄干,脉弦滑有力,乃阳明热盛之明证。
不清降阳明,徒泄厥阴,治不得法,何能见效?乃改用清泄阳明为治,因其久病体虚,宜少佐扶正之品,以人参白虎汤加味。
处方
石膏50g,知母15g,甘草5g,淮牛膝30g,皮尾参10g,制大黄10g,麦冬10g,淡竹叶10g,葛根10g,竹茹10g,粳米一撮。服3剂。
药后大便畅行,诸症见减,血压下降。守原方略加更改,继进2剂,诸症均除,二便调和,血压150/80mmHg。唯舌红少苔,口中略干,脉转细数,改用养阴益胃法调治收功。
- 辨析
高血压病属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临床以肝阳上亢为多见,但不可一见高血压,便认为肝阳上亢。从病理本质讲,肝阳上亢是因肝肾阴虚,阴不配阳,阳热上亢之本虚标实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常可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苔薄,脉弦细而数等症,本案患者见证与此显然不同。
患者面红目赤而疼,头痛脑胀,口中干苦,常呕苦水,心烦尿赤,舌红脉弦等症,从肝火亢盛解,可以讲得通,从阳明经热盛也可讲得通。但其头胀痛在前额,连及眉棱,脘闷热,口干欲饮冷水,便秘等则表明病在阳明胃经,可与足厥阴肝经病相鉴别。
喻嘉言谓:“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此绝非过甚之辞。有些医者错误地认为,经络学说乃针灸治疗的理论指导,与中药治疗关系不大,此不知药物对脏腑经络有选择性作用,即归经理论。同为寒性药物,胆草泻肝火,石膏清里热,古人所谓“凉此不凉彼”之说,不容置疑。
《灵枢·经别》中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因此,经络学说,在中医各科临床中均轻视不得。
三、辨病失误
中医既强调辨证,也讲究辨病,只因一病可包括数证,同病而异治,故习惯上讲辨证论治。但在临床中辨病亦不能忽视,辨病失误也会造成治疗上的失误。
如“伤寒两感,误为肠痈”误诊案,患者因夏日房事感受风寒,高热寒战,小腹急痛,阴茎有内抽感。此病本为太阳少阴表里同病的伤寒两感。因未知其房事受寒的起因和阴茎内抽症状而误诊为“肠痈”,误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导致“表寒全然陷里而传至厥阴”,改用附子、吴萸、乌药、炮姜暖厥阴肝经,“一剂痛止,三剂病痊”。
“辨证不辨病,丧失手术治疗机会”“真心痛误为胃脘痛”等误诊案,均为辨病失误的典型病例,其教训沉痛深刻。
“真心痛误为胃脘痛”误诊案
李某,女,45岁,职工。因上腹疼1天,于1977年7月2日下午初诊。
当时了解到既往有“胃痛”病史,仅通过问诊和切诊,便按胃脘痛处理,遂开中药处方,并嘱最好先做胃肠钡餐透视。由于患者与放射科某人相识,次日空腹即行钡透,报告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
此时见患者面色不荣,神疲懒言,自述于前天下午出现上腹部闷痛,其痛难忍,伴有汗出,与既往犯病不同。昨日下午又发作1次,随即来诊治。目前仍上腹部不适,其苦难言。舌质暗淡,苔被钡剂白染,两脉细弱而数,上腹部平软,无压痛,无包块,由此考虑其痛非胃脘痛。
据其疼痛剧烈伴有汗出,且触按胃脘部无异常体征,首当考虑“真心痛”。令即刻进行心电图检查,报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立即住院治疗。住院后病情急剧变化,又出现真心痛的典型症状,经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半月方转危为安。
- 体会
此例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诊查不细,掌握可靠性临床资料不充分。前诊只凭切脉和问诊,据其“胃痛”病史,误诊为胃脘痛。既忽视望诊,问诊与切诊又不周详,对疼痛的剧烈程度、性质及其伴有汗出等症均了解不够,切诊亦仅限于切脉,对痛处未加触按。
由此可见,辨证的成败与四诊所得资料是否全面有直接关系,临床决不可因为工作忙碌,四诊仓促简陋,这样最易造成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