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辨证失误的思维原因
在中医临证过程中,辨证失误的产生往往源于两大方面: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
客观环境上,病证的复杂性是一大难题。疾病千变万化,不同的患者可能表现出相似的症状,但背后的病因却可能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医者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此外,药饵服法的不当和病人失于调养也是导致辨证失误的常见原因。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时间等都需要精确掌握,否则即使药物本身对症,也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失去疗效。
从主观因素来看,医者诊察不详是辨证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诊断过程中,医者需要全面、细致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症状、体征、病史等,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医者疏忽大意,或者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等原因而草率从事,就可能导致辨证失误。
另外,经验不足也是导致辨证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医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对于年轻的中医医生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可能难以准确判断病情,从而导致辨证失误。
最后,思维方法的欠妥也是导致辨证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医辨证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病情。如果医者思维僵化、方法单一,就可能陷入误区,导致辨证失误。
综上所述,要减少中医临证辨证失误的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高医者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加强患者的调养和药饵服法的指导、优化医者的思维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医临证辨证的准确性,提高治疗效果。
一、主观性思维,是一种容易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方式,它源于我们在理解和解释世界时,常常会受到主观情感和经验的影响。当这种能动性失去平衡,我们就有可能将主观的偏见、情感或观念强加于客观事物之上,从而造成主观与客观关系的颠倒。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以主观的东西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用“想当然”的态度去剪裁和解读客观事实,这就构成了主观性思维的典型特征。
主观性思维在辨证思考中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首先,是在收集临证资料时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在收集资料时,受到个人主观经验和偏好的影响,只关注那些符合我们预期或偏好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这种片面的信息收集方式,必然导致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决策和判断。
其次,主观性思维还表现为先入为主的态度。这种态度通常是由于我们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过于依赖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以至于在没有充分理解和分析新情况的前提下,就匆忙下结论或采取行动。这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往往会导致我们忽视新情况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从而无法做出准确和有效的决策。
总的来说,主观性思维是一种需要我们警惕和避免的思维方式。为了克服这种思维方式,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客观的态度,尽可能地收集全面的临证资料,避免先入为主的态度,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吕沧洲治一女婴,病嗜卧,颊赤而身不热,诸医皆以为慢惊风,屡进攻风 之剂,兼旬不愈。吕切其脉,右关独滑而数,他部大小等而和,因告之曰: 女无病。关滑为宿食,意乳母致之,乳母必嗜酒,酒后辄乳,故令女醉,非 风也。及诘其内子,内子曰:乳母近掌酒库钥,窃饮必尽意。使人视之,卧 内有数空罂。乃拘其钥,饮以枳椇子、葛花,日二、三服,而起如常。本案 前医诊治失误的原因在于只重婴儿症状,忽略了脉诊,仅以儿科常见病证慢 惊风诊治,致使屡攻不愈。其诊治失误不仅发生在一位医生身上,而是诸医 皆然。这就说明诸医未从他医诊治失误中汲取教训,一味执定惊风而辨之。 诸医在辨证思维方法上犯了主观性思维的错误。
二、片面性思维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它源于我们试图用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复杂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元的,它们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然而,当我们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物时,我们往往会忽视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偏概全,即我们只看到事物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局部,就认为这代表了整个事物的本质。比如,有些人只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负面现象,就认为整个社会都是黑暗的,而忽视了社会的积极面。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会导致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误导我们的决策。
第二种情况是绝对的判断,即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往往把它们看作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比如,有些人认为某种文化就是好的,而另一种文化就是坏的,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和互补性。这种绝对的思维方式,会限制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无法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
因此,要克服片面性思维,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式。我们要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看到它们之间的多元联系,避免把事物割裂开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孙东宿在治疗臧六老的病症时,面对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臧六老的症状表现为上吐血、下泻血,同时胸膈背心都感到胀痛。这些症状源于他之前的愤怒情绪以及因食用犬肉所引发的伤害。因此,他出现了发热和口渴的症状。然而,先前的医者却错误地使用了滋阴降火药,结果使得胸背部的胀痛更加严重,血液的流失也更为剧烈。
孙东宿经过仔细的诊断,发现两关脉象洪滑有力,这表明是肝脾二经有余的症状。他明确指出,这与阴虚的症状截然不同,因为阴虚者的脉象通常是数而无力。此外,臧六老午后潮热,夜半而退,这与通常的昼夜常热也有所不同。
孙东宿根据中医的经典理论解释道,愤怒情绪会伤害肝脏,严重时会导致呕血和下泻。这是因为瘀血在胸中背部积聚所致。而脾为犬肉所伤,因此不能统摄血液。先前的医者错误地使用了地黄、知母、黄柏等药剂,这使得脾脏进一步受损,而上焦的瘀血也愈发滞留。
孙东宿决定采用山楂、香附、枳实等药材,以调气消导为主药。同时,他还使用了丹参、丹皮、桃仁、滑石、茅根等药材来化瘀血。黄连、芦根则被用来解除犬肉所引发的热邪。仅仅四剂药之后,臧六老的胸背部就变得宽舒,吐血的症状也得以止住。然而,他的腹部仍然感到不适。于是,孙东宿继续以前方的药物配合保和丸进行治疗,结果大量排出臭秽的黑色粪便,最终使臧六老的病情完全康复。
这一案例揭示了先前医者诊治失误的原因,主要在于诊察不详。首先,他们在脉诊时未能明确病情的虚实。其次,对于病人恼怒和食用犬肉的病因,他们没有深入询问。最后,对于发热性质的辨识也存在不确之处,从而误导了治疗方向。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孙东宿则通过全面细致的诊断和精确的治疗,成功挽救了臧六老的生命。
三、表面性思维是一种仅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本质的认识方式。人的认识过程不仅是从片面到全面的横向扩展,更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初级本质向更深刻本质的纵向深化。只有在这样的双重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完成认识的任务。然而,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或被假象所迷惑,那么我们就可能陷入表面性思维的误区。
在临证医学中,表面性思维的表现尤为明显。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如果只关注症状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的病证本质,就可能导致误诊或误治。此外,临证中还存在许多假象,这些假象可能会迷惑医生的判断,使其难以把握疾病的真实情况。
造成片面性思维的原因,除了医生自身的认识局限外,还与症状现象掩盖了病证本质有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症状往往是表象的直接体现,而病证本质则隐藏在深层。如果医生只关注症状,而忽视了对病证本质的深入探究,就可能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
因此,作为医生,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临证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运用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表面性思维的陷阱,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汪石山为王佥宪公的夫人治病的故事,真是妙笔生花。那位夫人在产后沐浴,却因此发热呕恶,口中渴得如同沙漠中的旅人,只想饮下冷水和瓜果,甚至谵语若狂,饮食难进。她的体质向来丰厚,对于补药并不受用,医者因此采用了清凉之剂,却不料热势反而加剧。
汪石山接手诊治,他细诊六脉,发现脉象浮大洪数。他深邃的目光中透出一丝明悟,他说:“此产后暴损气血,孤阳外浮,内真寒而外假热。”如此病理,宜当大补气血。他处以八珍汤为基础,加上炮姜八分,希望能温中散寒。
服下药物后,夫人的热势减退了大半。然而,病人自知平素不宜服用参、芪等补药,因此心存疑虑,不肯再服。然而,隔了一日,热势又复如火,病人这才明白前医的清凉之剂并非良策。
汪石山再次为病人开出前方,这次他巧妙地增加了参、芪、炮姜的剂量,让病人连服二、三剂。终于,热势退去,身体渐凉,夫人终于康复。
此案中,夫人的病由沐浴引发,发热呕恶,渴欲饮冷,狂谵不食,症状之剧烈,与伤寒无异。前医只看到表面的症状,而忽视了产后气血暴损的体质特点,只知清凉清热,以致误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医者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现有症状,更要深究体质、症状、病机之间的深层关系,才能真正做到辩证施治,妙手回春。汪石山的医术真是高明,他准确地诊断出夫人的病因,用补法治愈了她的病,真是令人佩服。这也提醒我们,作为医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症状所迷惑,要深入了解病人的体质和病情,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习惯性思维,或称固定思路,常常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绊脚石。这种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日常思考中根深蒂固,导致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沿用既定的思维模式,从而无法客观地看待事物的真相,容易陷入认识的误区。
在辨证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习惯性思维的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人们常常将临证经验绝对化,认为过去的经验就是绝对的真理,而忽视了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本质。这种固步自封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限制了我们的思维视野。
另一方面,习惯性思维还表现为拘泥前人的定见。在学术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传统观念或权威论断,这些论断往往成为我们思考的框架。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地盲从前人的观点,而不愿意去挑战和探索新的思路,那么我们的认识就会陷入僵化,难以取得真正的进步。
为了克服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批判的态度。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敢于挑战既定的思维模式,勇于探索新的思考路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避免陷入思维的盲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有一位挚友,他勤奋劳作,然而积劳成疾,感染了风寒,身体出现了发热的症状。某医者,竟以麻黄汤为治。然而,服药后,挚友的目赤鼻衄,痰中带血,症状愈发严重。医者又尝试以小柴胡汤调和,但病情依旧未有起色。
我为挚友细细诊脉,只觉脉来虚数无力,这是劳倦过度兼阴虚的明显症候。我深知,误投热药,只会加剧其阴虚症状,耗竭其体内的津液。于是,我果断连进三剂地黄汤,以滋阴养血。血虽止,但神思尚未清明。
此时,以生脉散为基础,加入当归、枣仁、茯神、远志等药,旨在安神定志。然而,尽管神思安定,但挚友的舌仍不生津。我深思,肾主五液,而肺为生化之源,滋阴益气之法,两不见效,这其中必有缘由。
回想之前的治疗过程,恍然大悟。麻黄性不内守,服之竟无汗,反而伤了其阴。口鼻虽见血,但药性终未发洩,故津液不行。于是,再次以生脉散为基础,加入葛根、陈皮以引导药力,终于使挚友得以微汗,舌上津液重现。
后续,以归脾汤健脾益气,再以六味丸滋补肝肾,终于使挚友的病情得以痊愈。此案中,前医虽善用古方,但在临证时,对病证未能详察,只循伤寒之法,误用麻黄汤,以致病情加剧。其后的治疗,仍不知误,再以小柴胡汤治之,一误再误。究其原因,此医犯了习惯性思维的错误,拘泥于古方,未能因病施治,实乃医者之大忌。
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医者必须摒弃习惯性思维、局限性思维和静止性思维等错误思维方式,以患者为中心,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分析病情,因病施治,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治疗,挽救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