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实热“釜底抽薪”之利器

调胃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体现了医圣张仲景“调胃气、存津液”的治法理念。张仲景依据证候偏倚,对于煎服方法的选择也十分精妙。该汤剂经历代医家辨证加减后,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相关热证的治疗,临床每每收获奇效。

调胃承气汤

[出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 (洗),甘草二两 (炙),芒硝半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功用]泻下积热,润燥软坚,调和胃气。

[适应证] ①热结阳明(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②阳明病胃肠燥热,大便闭结,舌苔黄燥,脉象滑数。③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随证加减] 若心烦者,加黄连、竹叶,清热除烦;若腹胀者,加厚朴、枳实行气消胀;若腹痛者,加白芍、郁金,活血缓急止痛;若口渴明显、舌苔燥裂,可加天花粉、麦冬,生津止渴。

[方解] 有形之积、无形之燥热结于阳明胃肠,悉应以清泻热结,以通其闭塞,导热下行。燥屎内结,非芒硝无以软其坚,非大黄无以泻热通腑。故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推陈致新;芒硝咸寒,软坚泄热结为臣;以此二药清之泻之,恐芒硝、大黄过于峻猛,故佐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大黄之苦泻,使药力缓缓下行。此方对肠中燥结而腹部胀满不甚,用之最为合拍。此外,本方还可用来清泻阳明无形之热,盖《内经》所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旨。方中芒硝咸寒以泄热,大黄苦寒直折火热,甘草味甘以缓硝、黄下行之势,勿使其速下而收留中焦泄热之功效,兼具和胃之义,故方名调胃,承乃“承胃气下行”之义。

[注意事项] 虚寒性便闭忌用,脾胃阴虚证慎用。

[综合评述] 本方系仲景“三承气汤”之一,既可以用来治疗阳明腑实证燥屎内结,也可以用来治疗阳明无形之燥热,故本方在治疗热病方面应用较为广泛。仲景六经辨证中阳明病腑实证是外感热病中常见的一种热性证候,以内热炽盛伴有腹部燥实症状为特征,根据燥热与胃肠中糟粕相结的程度可将阳明腑实证分为两类,一类为燥热之邪与糟粕相搏结的“实证”,另一类为燥热亢盛,胃肠无燥屎形成的“热证”。调胃承气汤在《伤寒论》中服用方法有两种:第29条“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以及第207条“……更上火微煮一二沸,温顿服之”。两种不同煎服方法是依据证候偏倚来选择的。第207条为阳明本病,与大、小承气汤相同,“顿服”是以奏荡涤胃肠、顿挫淫热之功,但较大、小承气汤而言,和养胃气的意图更加明显,为治燥热与糟粕搏结之”实证”。第29条则是由于太阳病误汗后,出现“胃气不和谵语”,乃是阳复太过,伤阴化燥而传变阳明,胃气本就不足,若寒下之药用量太大,则可能攻伐太过伤正,因此在服法上调整为“少少温服”,治燥热亢盛之“热证”。两种用法均体现仲景治疗阳明实热证“调胃气、存津液”的治法理念。本方虽较大、小承气汤名气较小,但其具备的推陈致新、攻补兼备、和养胃气的功效在治疗各种外感热病中具有独特地位,不但《伤寒论》大陷胸汤、桃核承气汤是在此基础上加味而成,后世在内伤杂病热证及温病气分实热证治疗方面的应用也颇为广泛。

金代医家李东垣在《东垣试效方》中记载了“调胃承气汤治疗消中,渴而饮食多”。消中乃消渴病三消之一,以消谷善饥为主症。可见后世医家已将其应用于内伤杂病有关热证的治疗中。明代医家薛己在《口齿类要》中云:“调胃承气汤治中热,大便不通,咽喉肿痛,或口舌生疮。”此证属邪热壅于上焦,正宜釜底抽薪为治法,导热下行。上述医家的论述和记载拓展了本方在治疗热性病证中的应用。

吴鞠通首先将调胃承气汤列为阳明温病的主治方剂之一。《温病条辨·中焦》篇第7条曰:“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明确指出阳明温病燥屎内结,纯下稀水,可用本方治疗。究其原因,“纯利稀水无粪”提示,虽有热结,但津液耗伤不著,其腑气尚通,故不用行气除满作用较强的大、小承气汤,而采用攻下热结为主的调胃承气汤。吴氏强调加大调胃承气汤方中炙甘草用量比例,旨在加强其“留中泄热”之力。吴氏还灵活化裁本方,在本方基础上加味予以治疗温气分阶段的多种病证,大大拓展了本方在治疗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吴氏对于阳明热结太甚,耗伤阴液而导致大便干结,无水舟停者,主张先服用增液汤,若服药后大便仍不通,则为燥结津亏明显,可应用增液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合增液汤而成)治疗。若阳明腑实证当下未下,而致虚实夹杂,正虚不能运药者,吴氏改旧方黄龙汤中大承气为调胃承气汤,以姜汁代枳、朴宣胃气,合增液汤滋阴生津,用人参、当归、海参等补气养血以扶正,名“新加黄龙汤,实为调胃承气汤加味方。对于温病气分阳明腑实兼见痰热壅肺者,吴氏主张应用调胃承气汤减甘草,加石膏、杏仁、瓜蒌清肺化痰,名为宣白承气汤;吴氏还将调胃承气汤减甘草,加黄连、黄柏、生地、赤芍而成的导赤承气汤,用来治疗温病阳明腑实兼见小便淋沥涩痛的病证。清代医家俞根初也擅长应用本方治疗阳明实热证,还在临床创制了白虎承气汤、犀连承气汤等。其中,白虎承气汤是白虎汤与调胃承气汤的合方,适用于胃火炽盛、肠燥便秘者。犀连承气汤乃桃核承气汤去桂枝合犀角地黄汤、失笑散组成,增强了清热凉血之功,用于下焦郁热、热结血室之重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