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痴呆用药规律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 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健忘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当于现代医学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痴呆的经验文献逐渐增多。经研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痴呆每年将有约460万新发病例,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病率逐渐上升, 高龄老人的患病率可达。痴呆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多以口服盐酸多奈哌齐延缓疾病进展, 但作用一般, 且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痴呆有较大优势, 可从病因入手, 效果稳定, 副作用小, 优势明显。由于传统数据处理方法目前难以满足中医药研究中所涉及的复杂信息处理问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数据挖掘引入到中医药的研究工作中,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药物使用规律。本研究挖掘用药规律, 探讨痴呆的中药治疗思路。

计算机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功用、主治及临证中含有“痴”“呆”“忘”“智”“不语”等关键字的所有方剂。

排除(1) 治疗因卒中而致记忆力减退的方剂; (2) 治疗因外伤而致记忆力损伤的方剂; (3) 治疗因癫狂而致记忆力减退的方剂; (4) 主治及临证中虽含有关键字, 但不是主要症状。

通过初筛和按照标准排除之后共统计方剂191首。所收集191首方剂中, 包含药物264味, 将药物按照使用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前5位分别是人参、远志、茯苓、茯神、石菖蒲, 使用频次≥20的药物有24味, 见表1。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药物组合频次统计

按药物组合共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 获得共现频次≥30次的药物组合34条, 前5位依次为“远志-人参”“人参-茯苓”“茯神-人参”“茯神-远志”“石菖蒲-远志”。共现频次≥30次的药物组合见表2。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药物关联分析

对191首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 置信度表示前者出现时, 后者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表示两者同时出现的概率。如远志-人参置信度为0.75, 表示远志出现时, 人参的出现概率为75%;远志-人参的支持度为0.45, 表示远志和人参同时出现的概率为45%。设置置信度≥0.45, 且支持度≥0.20, 得到不同的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25条, 见表3。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药物功效统计

对191首痴呆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功效分析, 排名前4的分别为安神益智、温阳补气、滋阴养血、活血祛痰, 具体分布见表4。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药物四气统计

191首痴呆处方中药物药物四气多以温、平为主, 见表5、图1。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药物五味统计

191首痴呆处方中药物药物五味以甘、辛、苦为主, 见表6、图2。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痴呆病位在脑, 与肾、脾、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髓海不足、神机失用是其基本病机。在表1所有高频药物中, 有11味药物归属肾经, 15味药物归属脾经、胃经, 15味药物归属心经, 可见肾、脾、心三脏在痴呆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痴呆的主要表现是神志异常, 而神志由脑髓支配, 受到心神的影响。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人之神明有体用, 神明之体藏于脑, 神明之用出于心。”肾为水火之宅, 藏先天元阴元阳, 主生髓, 脑为髓之海;脾主运化水津, 又为后天之本, 化生气血精微, 充养髓海;心主行血, 藏神, 助司神志。若三脏气化失常, 功能失司, 则气血生化乏源, 精髓失养空虚;水湿聚而生痰, 气血滞留成瘀, 闭塞经脉, 阻滞脑髓与脏腑联系, 使脑髓难得充养, 加重神志失常症状。故痴呆属本虚标实之证, 临床上多以虚实夹杂多见, 虚者多为髓海不足、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等证, 实者多由痰浊、瘀血等浊实之邪闭塞经络, 蒙神扰窍。通过分析方剂用药可以发现, 重用肾、脾、心三经药物治疗痴呆是直击病本、针对脑髓的虚实病变进行辨证治疗的基础。

本研究中, 在药物频次从高到底的排序中, 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人参、远志、茯苓、茯神、石菖蒲, 其高频药对以人参搭配远志、石菖蒲、茯神等安神益智药物为主, 故安神益智是治痴呆用药的基础单元。对于药物功效的分析, 也以安神益智频率最高, 分别为:安神益智、温阳补气、滋阴养血、活血祛痰。以安神益智药通调心肾, 对症处理痴呆的神志症状;以温阳补气药培补脏腑阳气, 增强脏腑气化功能, 充益气血养髓;以滋阴养血药填精充髓;以活血祛痰药消除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开通经络, 增强脏腑与脑髓的联系。诸药合用, 充髓脑, 化痰瘀, 有利于恢复髓对神志的司掌。

人参是治疗痴呆最常用的药物, 《神农本草经》称人参能“补五脏, 安精神, 定魂魄, 止惊悸, 除邪气, 明目, 开心益智”, 《理虚元鉴》谓:“人参大补元气, 冲和粹美, 不偏不倚, 故在阴补阴, 在阳补阳, 能温能清, 可升可降。”以人参为主治疗痴呆, 能扶正祛邪, 补元气, 养阴血, 滋生精微化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人参皂苷能从干扰β-淀粉样蛋白生成, 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多角度、多靶点干预痴呆的病理过程, 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远志、石菖蒲定神益智, 开利心窍, 是治疗痴呆、改善记忆力的常用药物, 远志能祛痰开窍, 泄随气上行蒙扰清窍之痰实, 石菖蒲宣气除痰, 醒神开窍。药理研究显示, 二者配伍能明显对抗痴呆大鼠脑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 并能改善模型小鼠的记忆和睡眠。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提到, 健忘等神志病证主要由“心窍闭”所致, 其论石菖蒲“能开心窍, 善通气”, 主张与人参配伍“开心窍, 必须君以人参……不用人参以补虚, 惟恃菖蒲以开窍, 窍开于一时而仍闭, 又何益哉。”茯苓利水渗湿, 健脾安神, 《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安魂养神”, 《景岳全书·本草正》谓其“味甘淡, 气平……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 导浊生津”, 说明茯苓还具有益智、宁心安神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茯苓能改善学习记忆, 有镇静催眠作用 并能维持神经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及微管结构。茯神宁心安神, 《本草经解》谓之疗“善忘, 开心益智”, 并能“安魂魄, 养精神”。高频药对的配伍, 既能补气养血, 益精填髓, 又能疏利祛邪, 开窍安神, 针对痴呆本虚标实的病机进行治疗。

四气五味是中药独有的特征, 也是药性的重要组成, 高频药物四气多以温性为主;药物五味则以甘味最多, 辛、苦等药味次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认为治疗慢性虚损, 精微不足的疾病当以温性药与滋润厚味药物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 各归所喜……甘先入脾……久而增气, 物化之常也。”指出甘味归属脾脏, 并能增益其气化功能。痴呆治疗以甘味药为主, 旨在奉养脾胃, 培补后天之本。搭配辛味药物则能温补阳气, 益气生血, 使气血生化有源, 脑髓能得充益;搭配苦味药物, 取其燥湿之功,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配以苦温之药, 以达升阳运脾之效, 使脾气健运, 气行则湿化, 水饮痰湿不生。不同药物性味互相搭配, 使脑髓得养, 水湿痰饮不生, 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药已进入大数据时代, 数据挖掘技术可系统地总结经验, 得到临床诊疗规律与方法。本研究发现高频治疗痴呆药物归经以肾、脾、心为主;性味多为甘、温;功效则以安神益智为基础, 辅以温阳补气、滋阴养血、活血祛痰药物。诸药配伍旨在培补脾肾阳气, 改善脏腑气化功能, 促进气血阴精化生以充髓, 祛除痰湿、瘀血, 温通经络, 促进脏腑与髓的精微循行输布, 髓海得养则神志得司, 痴呆得疗。但此结论仍需结合医师临床经验、临床研究进行验证与评价。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