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针灸如何治疗惊悸
惊悸,亦名心悸,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生理症状,表现为心中悸动、胸闷心慌、善惊易恐,有时甚至不能自主。惊悸的发生,往往源于突如其来的惊吓,而怔忡则与惊恐无直接关联。尽管两者在病性和病程上有所区别,但在病因、病机和针灸治疗方法上却颇为相似,因此常常合并讨论。
这一症状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疾病中,因此在这些疾病的辨证施治中,均可参照惊悸的治疗方法。
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来看,惊悸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心理素质有关。那些平时心虚怯弱的人,一旦遭遇惊吓,便容易心神动摇,无法自控,从而引发心悸。此外,身体虚弱、失血过多或劳伤心脾,也可能导致心血不足,使心脏失去滋养,从而引发惊悸。另一方面,饮食不当伤及脾胃,可能引发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或者因思虑过度、烦劳过度,导致五志化火,煎津生痰,痰火扰心,亦能引发心悸。此外,水湿内停、心阳不振,或久患痹症、风寒湿热之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导致心脉痹阻、气滞血瘀,也可能引发怔忡,甚至损及心阳,出现心气衰竭的症状。
因此,在治疗惊悸时,除了针对具体的病因进行治疗外,还需注重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以预防惊悸的发生。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预防惊悸的发生。
〔辨证论治〕
体针
(一)气虚心悸的症状表现为心悸怔忡,心脏悸动不安,善惊易恐,无法自主,夜寐不沉易惊醒,短气乏力,手心多汗,神倦喜卧,舌苔薄白,脉细数。这些症状都是心气不足,心神失养的表现。
治疗气虚心悸,以益气安神为原则。取手少阴心经、厥阴心包经经穴及募俞穴进行治疗。处方为神门、心俞、巨阙、间使四穴。神门为心经原穴,可宁心安神;心俞为心经背俞穴,能补益心气;巨阙为心包经募穴,与心俞俞募配穴,可增强补益心气之功;间使为心经经穴,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四穴合用,共奏益气安神,宁心定悸之效。
若患者善惊,可加大陵以镇静安神;多汗可加膏肓俞以益气养阴。治疗方法以毫针刺为主,以补法为主,或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留针5~15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亦可不留针。10~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通过针刺治疗,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心气得养,心神得安,从而缓解心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血虚心悸的症状繁多且明显,常表现为心悸不宁,仿佛心脏在跳动中失去了规律,使人坐立不安。同时,头晕目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让人难以站稳。面色少华,皮肤失去了红润的光泽,显得苍白而无力。身体倦怠无力,仿佛所有的力气都被抽走,连动一动的力气都没有。气短,呼吸不畅,仿佛空气都变得稀薄。舌质淡红,脉细数,都是血虚心悸的典型表现。
若心阴虚,则症状更为严重。心中烦热,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使人难以忍受。少寐多梦,睡眠质量极差,常常在梦中惊醒。手足心热,仿佛有一股热气在体内游走。头昏,头脑不清醒,仿佛被一层雾笼罩。口干面赤,口中干燥,面部潮红,仿佛身体内的水分都被蒸发。耳鸣腰酸,听力下降,腰部酸软无力。舌质红赤,脉细数,都是心阴虚的典型表现。
治疗血虚心悸,首要任务是养血定悸。选取手少阴、足阳明经穴及背俞穴,通过针灸来调理身体。通里穴是手少阴心经的重要穴位,能够宁心安神,定悸止痛。膈俞穴是血会,能够补血养血,调和气血。脾俞穴能够健脾和胃,化生气血,为心脏提供充足的营养。神堂穴能够宁心安神,定悸止痛。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能够健运脾胃,化生气血,为心脏提供充足的营养。
若患者感到烦热,可加刺劳宫穴,以清心宁神。耳鸣者可加刺中渚穴,以开窍益聪。虚火面赤者可加刺太溪穴,以益肾降火。针灸时,采用毫针刺用补法,背部俞穴针尖向前内与皮肤呈45度角,或将刺入点移至脊柱旁开一横指与皮肤呈75度角刺入,针刺深度1.5~1.7寸。也可用灸法,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总的来说,治疗血虚心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以达到养血定悸的效果。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三)痰火心悸,这是一种深藏于体内的热邪与痰浊交织而成的病状。它像是一团无形的火焰,在心头燃烧,让人无法安宁。每当心悸发作时,患者都会感到烦躁不安,仿佛心中有一股难以名状的燥热,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夜晚的梦境也充满了纷乱与不安,仿佛被无尽的烦恼所困。
头昏脑涨,胸闷如堵,仿佛有一块无形的石头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咳嗽声声,痰黄而粘稠,像是体内深处的热邪在向外宣泄。小便短黄,大便干燥,都是体内热邪炽盛,耗伤津液的明证。舌尖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这些都是痰火内盛,热邪炽盛的体征。
在治疗上,我们要清火化痰,以调和体内的阴阳平衡。取手三阴经穴及足阳明经穴,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清热化痰的效果。其中,灵道、郄门两穴具有安神止悸的作用,可以平复患者烦躁不安的心情;尺泽、肺俞两穴能够泻肺清火,从根本上消除痰火的根源;丰隆穴则能和中化痰,帮助排出体内的痰液。
当痰火得以清除,咳喘心悸等症状自然会平复。如果患者还伴有失眠症状,可以加用历兑穴以清热安神,让患者能够拥有一个安稳的睡眠。而如果患者还有便秘的症状,则可以加大肠俞穴以理肠通便,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毫针刺用泻法,通过刺激穴位,引导体内的气血流动,帮助清除体内的热邪和痰浊。这种方法既安全又有效,能够帮助患者迅速缓解痰火心悸的症状,恢复健康的生活。
(四)瘀血心悸,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症状表现为心悸持续多年,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患者常常感到胸闷不舒,稍微一动就会气喘吁吁,心痛时常发作,甚至唇甲青紫,面色晦暗浮肿。观察其舌质,可见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涩或结代。若病情长期发展,心阳虚衰,患者会经常感到怔忡不安,咳喘不已,难以平卧,四肢冰冷,浮肿明显,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尿量减少,脉象微欲绝。
针对瘀血心悸的治疗,首要的治则是活血化瘀,补心益气。选择手少阴、厥阴、足太阴及任脉经穴进行治疗。处方中,曲泽和少海是心包经和心经的合穴,能够补心定悸止痛,从而治标。心气虚衰导致血运不畅,心脉瘀阻,心阳不振,因此灸气海可以助阳益气;针刺血海则能活血化瘀,达到治本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脉微欲绝的情况,可加内关、太渊二穴以宁心生脉;若有浮肿症状,可加水分穴以利湿消肿。
在治疗过程中,采用毫针刺平补平泻法,并根据病情需要施灸。这样既能调和气血,又能温通经络,使心脏得到充分的滋养,从而缓解瘀血心悸的症状。整个治疗方案严谨而精细,旨在标本兼治,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健康。
心悸耳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旨在通过刺激特定的耳部穴位来调和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心悸症状。在操作过程中,我们精心选取五个核心穴位:心、脑、下脚端、神门和小肠。这些穴位的选择是基于中医对心悸病因的深入理解,它们分别对应着心脏功能、脑部调节、气血流通以及神经系统的平衡。
刺法上,我们采取轻刺激的方式,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感到舒适而不过于刺激。每次治疗,我们会选择2~3个穴位进行操作,运用捻转的手法进行刺激。这种技巧要求医者手法细腻,既要确保刺激到位,又要避免过度刺激给患者带来不适。
留针时间设定为20分钟,期间医者会进行2~3次的捻针操作,以保持穴位的持续刺激。整个治疗过程中,医者需保持专注,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治疗频率为每天1次,连续进行10次为一疗程。通过这样的周期性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逐步调和气血,改善心悸症状。心悸耳针疗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为众多心悸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应用例案〕 在我深入研究古老的医学书籍时,偶然间翻阅到一篇关于阴阳调和的论述,书中写道:“人身有四穴最急应,四百四病皆能治之。”其中,百会穴被誉为其中之一。我回想起自己曾经患有心气不和的旧疾,正是通过艾灸百会穴而得以治愈。后来,我深入研读《灸经》,发现百会穴确实能够主治心烦惊悸、健忘无心力等症状,这进一步印证了我之前的体验。
曾经有一位43岁的女性患者,因为不完全流产而需要施行刮宫手术。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她极度紧张,术后回到病房便出现了头晕、心慌、心前区痛等症状。经过检查,我们发现她的心音呈现出胎音调的异常,心率更是高达每分钟184次。尽管心界并未扩大,也没有脉搏短绌的现象,血压也相对正常,但她的症状却十分明显。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首先尝试通过颈动脉窦挤压和压迫眼球等急救措施来缓解她的症状,然而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于是,我决定采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我选取了大陵、神门、膻中、巨阙等穴位进行针刺,不留针,以期望能够迅速缓解她的症状。
令人欣喜的是,针灸后仅过了3分钟,患者的前述症状便逐渐消失,心率也逐渐恢复到每分钟84次的正常水平。经过出院后的长期观察,她的病情并未再次复发,这充分证明了针灸治疗的有效性。
这次成功的治疗经历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针灸医学的神奇之处,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研究和学习医学知识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会不断发掘更多的治疗方法和技巧,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文献摘录〕 在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心悸心痛之症,常常与心神不宁、血脉不畅息息相关。古籍《针灸集成》中记载,神门、少冲、然谷、阳陵泉、内关等穴位,均是治疗此类病症的关键所在。心,被誉为“君主之官”,其神明出焉,主宰着人体的精神与意识。当心力不足时,神志便会不安,容易出现心悸动、失眠等症状。
这些症状,往往与心经和心包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针灸治疗中,取穴以内关为主,因为它不仅是心包经的络穴,更主治心胸及血液循环系统的病证。内关穴具有强心、镇静和安神的作用,正如《甲乙经》所云:“心澹而善惊恐,内关主之。”同时,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之会穴,肝藏血,脾统血,肾与心两经又有密切关系。若心肾不交,则惊惕不安,心跳加快。因此,针三阴交能活血养血,滋阴制火。内关与三阴交配伍,实乃治疗心悸心痛之良方。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针灸治疗心悸46例,主穴选用内关、神门,配穴则为厥阴俞、心俞、列缺。每次治疗时,根据病情选用1~2穴,交替使用。若伴有失眠,则加安眠穴;若有高血压,则加三阴交、太冲。针刺以补法为主,留针5~15分钟。对于虚实相兼的患者,采用补泻结合刺法,并在留针时短促地加强刺激几次。具体的针刺方法包括直刺、透刺和斜刺等,以得气为度。
经过6~8次的治疗后,46例患者中,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40例,其中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而属于激动传导失常者6例,虽然自觉症状有所好转,但心电图复查结果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这些病例中,最多针刺14次,最少针刺2次。总体而言,针灸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87%,充分证明了中医针灸在心悸心痛治疗中的独特魅力和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