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的中医治疗

狐疝是指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一故名。相当于西医腹股沟疝。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5岁以下小儿及20岁以上男性多见。

本病首选手术治疗,儿童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成人则用疝修补术。近年来采用腹腔镜及开放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利用人工补片修补腹壁缺损.复发率低,术后疼痛轻,广大患者乐于接受。

中医特色

(一)常见症候要点‍

1.肝郁气滞证:少腹和阴囊肿块不能回纳,伴疼痛,缓急无时,常因忿怒、嚎哭、过度劳累而发作,舌淡红,苔白,脉弦。

2.寒湿凝滞证:疝块突起脉弦,胀痛或隐痛,喜暖畏寒;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

3.气虚下陷证:疝块时大时小,劳累时加重,伴面色恍白,动则气短,神疲乏力;舌淡红,苔白 ,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术前注意观察肿物的位置、大小、颜色、疼痛及回纳情况;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腹部情况等。术后注意观察伤口、阴囊有无出血、血肿;生命体征的变化,排尿情况。

 术前卧床休息以缓疼痛感,少腹坠痛可热敷局部;咳嗽排便时用力按压疝气处以减轻坠痛。消除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 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积极治疗;做好相关术前准备。术后一般卧床休息3日,卧时膝下垫软枕使膝关节微曲 ,减少腹壁必要时伤口适当加压。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大小便,的此隐制压升高,如必须咳嗽时用手掌扶持压于伤口。

预防与调护:

腹股沟区肿物一时不能回纳应及时就医,将其还纳,防止肠坏死:平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宜负重过劳。积极治疗咳嗽、便秘、前列腺肥大排尿不畅等使 腹压增高的疾病,以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

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应温暖向阳,注意防寒保暖,

2.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是推重物和剧烈活动。

B.忌过劳、防过怒。

4.极防治慢性咳嗽,注意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

(二)饮食护理

肝郁气滞证宜食行气、理气之品如萝卜、金橘、丝瓜、南瓜等。疗方:理疝汤(橘核、荔枝核、白糖)。

寒湿凝滞证宜食散寒祛湿之品,如当归、生姜、羊肉等。食疗方荔枝粥。

气虚下陷证宜食健脾益气之品,如大枣、山药、黄芪、莲子  、鸡肉、花生等。疗方黄京糯米粥、黄芪大枣炖鸡。

(三) 情志护理

1.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2.鼓励家属多陪伴志者,亲朋好友给予情感支持。

3.指导采用暗示疗法、认知疗法、  移情调志法,建立积极的情志状态。

疝气,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或为小腹疼痛,或为男子阴囊肿痛,或为腹内脏器经腹壁薄弱处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如现代医学中的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等)。

因为艾灸可以振奋人体阳气,增强自身调整功能,使病理状态得到改善,使突出的脏器回复到正常位置;本证又以寒型和气型为多,而艾灸有温阳散寒,行气活血之功。所以古今以来艾灸治疗疝气在各种方法中就遥遥领先。

艾灸治疗疝气的常用穴为大敦、气海、二趾奇穴、三阴交、小腹奇穴、关元、阴部奇穴、 章门、大趾奇穴、中极、中脘。可知疝气的艾灸治疗特点如下:

一、 循经取穴特点

1、 多灸任脉穴(常用穴位气海、关元)

《素问·骨空论篇》云: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故灸治本证多取任脉穴,占诸经之首。

常用穴为气海、关元等,如《扁鹊心书》:“疝气灸气海穴自愈。” 《东医宝鉴》:“诸疝取关元灸三七壮。”《医心方》:“治寒疝及冲心痛方,灸脐上三寸,名太仓,脐下二寸,名丹田,各五七壮炷,并要穴,又方,灸上管七壮。”

2、多灸肝经穴(常用穴位大敦、章门)

因为本病病位在小腹部(含生殖器),而肝经 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因此艾灸亦多取肝经穴,占诸经之第 2 位。

如《资生经》:“太仓公诊司空命妇曰,疝气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溲而溺赤,灸其足厥阴脉左右各一所。”

肝经穴中最常灸的是大敦,占全身诸穴之首,如《胜玉歌》:“灸罢大敦除疝气。”《类经图翼》:“大敦,凡疝气、腹胀、足肿者,皆宜灸之,以泄肝木,而脾胃之土自安。”肝经艾灸的常用穴还有章门等,如《奇经八脉考》:“小儿㿗疝,可灸章门三壮而愈。”

3、选灸脾经穴(常用穴位三阴交)

脾经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也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经络。特别是其三阴交穴,是足三阴经之交会,是治疗疝气的要穴。如《串雅全书》:“疝气偏坠,灸两足三阴交穴尤效。”

此外,古人艾灸多取经外奇穴。因为人类使用艾灸较早,那时候经络学说尚不完备,故多取经外奇穴,后被流传下来。

在奇穴中,最常灸的是足趾部的独阴穴。如《奇效良方》:“独阴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横纹中,是穴治小肠疝气……可灸五壮。”《东医宝鉴》: “诸疝上冲,气欲绝,灸独阴神效。”

其次为小腹部的奇穴,如《医宗金鉴》灸小腹部三角穴:“疝气偏坠灸为先,量口两角折三尖,一尖向上对脐中,两尖下垂是穴边。”《古今医统》灸“小腹上横纹斜尖”治疗诸疝。

二、分部取穴特点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知,艾灸多取小腹、足阴、胸脘、 腿阴之穴。

灸小腹穴者,如《资生经》:“舍弟少戏举重,得偏坠之疾,有道人为当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灸腿阴、足阴者,如上述灸肝经大敦穴。灸胸脘部穴者,如《医心方》;“治寒疝及冲心 痛方;灸乳下一寸。”《名医类案》;“滑伯仁治一妇,病寒为疝,自脐下上至心,皆胀满攻痛,而胁疼尤 甚……为灸章门、气海、中脘。”其中“乳下一寸”、章门、中脘均属胸脘部。在艾灸取穴中值得提出的是古人多选足趾部穴与患部穴。

1、多灸足趾部穴

在艾灸时古人多取足趾部穴,因为本病病位在人体躯干的下端,根据对应学说,下肢末端穴,即足趾部 穴(含井穴)与之相对应;足趾部的神经末梢丰富,用艾绒直接烧灼之刺激十分强烈,故能取得良好疗效。上述灸独阴穴即为是例,又如《太平圣惠方》;“华佗疗男子卒疝,阴卵偏大,取患人足大指,去甲五分,内侧白肉 际,灸三壮,炷如半枣核大,患左取右,患右取左。”此穴当为大敦。《肘后方》;“小儿阴疝,发时肿痛,依仙翁前灸法,随左右灸(足大指第二节横纹正中五壮。姚云足大指本三壮)。”《续名医类案》;“赵雪山因劳后五 更起早感寒,疝气痛不可忍,憎寒战栗……将患人两脚 掌相对,以带子绑住,两中趾合缝处,以艾炷麦粒大灸七壮,灸完痛止,神效。”古人又取上肢末端穴,如《神灸经纶》;“手小指端,治□疝,灸七壮,左灸右,右灸 左。”这是上下肢末端部相对应的缘故。

2、多灸患部穴

古人也取病变局部穴位予以艾灸,此属局部取穴 法,如《儒门事亲》;“灸疝法;放疝边竖纹左右交弦,灸七壮。”《名家灸选三编》;“治疝气,肾偏坠法;在阴茎根两旁,各开三寸是穴,灸二七壮。”均为例。因为疝气常表现为肠管突入阴囊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阴囊 肿痛,因此古人也灸阴囊局部的奇穴,如《奇效良方》;“囊底一穴,在阴囊十字纹中……小肠疝气,肾家一切证候,悉皆治之,可灸七壮。”《外台秘要》;“刘氏疗小 儿疝气,阴囊核肿痛,灸法;如一岁儿患,向阴下缝子下 有穴灸三壮,”上述灸取任脉气海、关元及小腹部的经 外奇穴,当也属局部取穴法。

3、穴位左右的选择

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古人一般灸取患部同侧的穴位,如《名家灸选三编》;“治疝气睾丸肿痛法(竹田家古传);随睾丸偏坠左右,左痛者,灸左踝骨下三壮,妙效。”《续名医类案》;“张建东秘传治一切疝气神 方……患左灸左,患右灸右,俱患则左右俱灸。” 但因人体经络左右对称,交会联系,因此古人又常灸对侧的穴位,如《神应经》与《续名医类案》用脐下 “三角灸”治疗本病,均是“患在左即灸右,在右则灸左,两边俱患,即两穴皆灸。”《太平圣惠方》;“华佗疗男子卒疝,阴卵偏大,取患人足大指,去甲五分,内侧白肉际,灸三壮。”“患左取右,患右取左。”由此可见,临床究竟应该选择灸患侧穴,还是灸健侧穴?古代常有意 见相左者,故须作进一步的研究。

三、艾灸操作特点

关于艾灸的具体方法,除了一般常规操作外,还有以下几个方法。

1、 隔盐灸

《针灸集成》;“疝气冲心;以面末和水作孔饼,按脐上,以炒盐填,厚五分,灸大炷,以微温为限,百壮至五百壮,每岁春秋灸毕。”隔盐灸脐可使热量均匀传播,又可避免皮肤的烫伤。

2、 醋熏灸

《续名医类案》;“骆元宾十年患疝,形容枯槁,李视之,左胁有形,其大如箕,以热手按之,沥沥有声,甚至上攻于心,闷绝良久,以热醋熏灸方醒。”醋性温,入肝经,有较强刺激性。

3、太乙神针法

“太乙神针”乃灸法之一种,是在穴位上铺就数层布或纸,然后将点燃的艾条按在布或纸上,以刺激穴位。《太乙神针》一书所载治疗本病的穴位有气海、中 极、三阴穴、大敦;《万应神针》一书所载的穴位为太冲、三阴交、独阴以及脐下三角灸穴等。《串雅全书》 则称之为“百发神针”。上述三书所载艾条中的药物有 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均有活血行气,温阳散寒的作用。

4、熨法

熨法是用热的物体(熨斗、药物或其他物体)来刺 激体表穴位,属“热疗”范畴,与艾灸有相似之处,也有良好的温阳散寒,理气活血,补虚通经的作用,但比一般艾灸的作用面大。古人也采用熨法治疗本病,如 《古今医统》;“疝气;盐熨法,用食盐半斤,炒极热,以故帛包熨痛处。”“疝气;用布帛扎圈置脐上,用盐填入一寸厚,用熨斗熨之。”此乃用食盐熨或用熨斗隔盐熨,而《寿世保元》则用黄土饼作为熨疗的工具,“周少峰亲 家患疝气,偏坠肿痛,不可忍者,遇一秀才,传一方,用 黄土,水和作干泥,拍作大饼,火炷柱架,火上烘热,熨 痛处,冷则再易,立愈。” 关于艾灸的刺激量,古人认为必须要足够,否则疗 效不佳。如《资生经》;“有一兵患小肠气,依此方灸 足第二指下文五壮,略效而再发,恐壮数未多也。”《类 经图翼》认为气海“治小肠气痛……四时宜多灸。”古 人甚至灸至百壮,如《医心方》;“治寒疝及冲心痛方; 灸穷脊上一寸,百壮;又方;灸脊中百壮。”为了增加刺 激量,古人还采用足趾的合绑灸法,如《采艾编翼》治 疗本病时,将患者“左右脚两次指合回,以带束住,本人 仰卧床上,以坚小艾合灸两指头七壮。”上述灸足趾部 穴中,《续名医类案》亦将中趾相对,以带子绑住,灸趾 头合缝处。将足趾绑住,一则利于固定,二则利于两趾 头上穴位同时下火艾灸,这样可以加强刺激,从而取得 疗效。至于艾灸强刺激所适应的病情、时机,以及所适 宜的穴位,尚须作进一步的探讨。

四、现代的艾灸应用

现代临床也用灸法治疗疝气,这是对古代艾灸经验的继承。如有学者[1]取阴交、气 海、关元,用灸架熏灸60~90分钟,又寻取背部反应点,作直接的化脓灸,并认为灸法治疗疝气的疗效比针刺持久;解小会等取脐三角穴,用悬灸法;武光录取大敦等穴,然后作隔蒜灸,每穴1~2 壮,以起泡为度;刘春生治疗急性腹股沟嵌顿疝,灸灼患侧□趾掌面,第一、二趾间关节横纹中之奇穴;司徒铃治疗小儿狐疝 (肠套迭),取双侧膈俞、三焦俞,用直接灸各 3 壮。由此可见,现代临床也灸任脉穴、肝经穴及经外奇穴,也灸足趾部穴与病变局部穴,同时还灸背部穴,但现代临床未见有灸阴囊穴的报道。对于灸患侧还是同侧穴的问题,现代也有不同看法,如杨永璇治疗诸疝,灸大敦与脐下三角穴,施隔姜灸或隔蒜灸,灸至痛难忍受方去之,选用对侧穴位,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而周楣声治疗疝气,亦灸脐下三角穴,却认为左右互取反不如直取同侧为好,因为左右互相传感常在腹中线处受阻;李宗俊治疗婴幼儿嵌顿疝,则灸患侧归来穴,然后用手法复位。可见对于灸患侧还是同侧穴的问题,尚需探讨。

小儿疝气属于中医学“狐疝”范围,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其内容物多为小肠,行立则外出少腹滑入阴囊,卧则复入少腹,如狐之出入无定者,以患部有肿物突起,按之柔软,嘱患者咳嗽,按肿物处有冲击感,肿物卧则入腹,立则复出为临床表现。该病多发生在 2岁以内,临床表现为啼哭、坠胀感 、触痛及腹股沟或阴囊肿块 , 但不妨碍活动。主要先天性斜疝。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气,只是发病率相对低一些。由于婴儿腹肌可随身体的生长逐渐强壮,疝气也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因此6个月以下的婴儿可暂不治疗,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疝块突出时,及时将其还纳,防止疝块再次突出,发育中的腹肌还有加强腹壁的机会,使疝气病有自愈的可能。

中医治疗方法有补中益气,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等方法。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气不疏,寒湿凝滞,筋脉不利,小儿形体未充,致气虚肌弱,筋脉驰缓,摄纳无力而成。

一、症状

(一)、儿童疝气有可能会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二)、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

(三)、一旦疝块发生嵌顿(疝气包块无法回纳)则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厌食或哭闹、烦躁不安。

(四)、儿童疝气发病初期,当幼儿平卧安静时肿物可消失;随着腹内压力的继续增高,肿物可下降到阴囊里。这时如果能解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并让患儿平卧,或轻轻地将肿物往腹腔方向推送,肿物则可通过睾丸下降时的那条通道返回到腹腔,肿物消失,这种情况称为可复性疝气。

(五)、如果肿物不能返纳腹腔,就会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可见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嵌顿时间久者皮肤可见红肿,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二、分型治疗

(一)、气滞寒凝型

1、证候:腹股沟处肿物突起,大小不定,冷胀坠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

2、方药:当归12g,黄芪25g,茯苓15g,枸杞20g,沉香8g,小茴香15g,乌药15g,青皮15g,枳实10g,肉桂6g,吴茱萸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二)、寒凝气虚型、

1、证候:腹股沟肿物突起,睾丸冷痛,得温则舒,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舌淡边齿痕苔白滑,脉沉迟。

2、方药: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5g,郁金15g,枸杞20g,小茴香15g,乌药15g,橘核15g,川楝子25g,肉桂8g,沉香6g,吴茱萸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三)、气虚下陷型

1、证候:肿物坠胀,易下难上,气短乏力,食少腹胀,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方药:黄芪30g,人参10g,白术15g,当归15g,柴胡12g,升麻12g,枳壳12g,炙甘草10g,香附15g,荔枝核20g,川楝子25g,橘核1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四)、肝气不疏型

1、证候:肿物时大时小,胁肋胀痛,少腹不舒,恼怒后肿物明显,舌黯苔薄白,脉弦。

2、方药:乌药15g,木香12g,小茴香15g,青皮12g,高良姜10g,槟榔15g,川楝子25g,橘核15g,荔枝核20g,郁金15g,黄芪30g,柴胡12g,元胡12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本病多与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气郁宜疏,气滞宜破,气虚宜补,气的固摄托举不力,才会导致器官下陷。

 疝气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古代医者认为疝气病因病机其一、与久坐寒湿之地,或因寒冬涉水,感受寒湿之邪,以致寒湿凝滞,聚于阴分,因而成疝。其二、情志抑郁,致肝郁气滞,或忿怒嚎哭,气胀流窜,注于睾丸而致肿痛,或因素体虚弱,复因强力举重,操劳过度,劳则气耗,气虚下陷,致少腹睾丸下坠疼痛,而成疝气。其三、亦有先天因素,尤多见于小儿。古代医家指出“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气,胎中病也,此疝不治。”临床往往自幼及长,经常发作,一般非药物所能根治。

中医将疝气分为寒疝、水疝、气疝、狐疝;其表现各有不同;

一、寒疝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阴囊肿硬而冷,控睾而痛,阴茎不举,喜暖畏寒,或形寒足冷,苔白,脉沉弦。

治法:辛温散寒,养血和肝

方药:肉桂、茴香、茯苓、乌药、枸杞子、当归、沉香、生姜、木香、川楝子等可见效。

二、水疝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阴囊水肿,状如水晶,或痛或痒,或囊湿出水,或少腹按之作水声,苔薄腻,脉弦。

治法:逐水行气

方药: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橘核、木香。

三、气疝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阴囊肿胀偏痛,少腹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因忿怒、嚎哭、过劳而发,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气结偏实,宜疏肝理气

气结偏虚,宜补中益气

方药:偏实者,乌药、木香、小茴香、良姜、槟榔、青皮、川楝子。

偏虚者,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

四、狐疝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偏有大小,时上时下,似有物状,卧则入腹,立则入囊,胀则俱作。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川楝子、木香、茴香、吴茱萸、元胡。

我国古代中医认为在上古时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配合食补、食疗将会对疾病的预防和快速康复大有帮助;现介绍几种药膳:

1、饮—– 生姜10g 饴糖15g 沸水冲泡,不拘时间和次数,频频代茶饮,对于治疗疝气体虚、年老合并气管炎咳嗽,痰液清稀、怕冷食欲不振、恶心者适用。

2、汤——白人参10g 莲子去心10枚 放小碗内,加水适量泡发,加冰糖30g 放蒸锅内隔水蒸顿一小时,可治疗疝气体虚及脾虚消瘦、自汗者

3、粥——(1)薏苡米50g加水适量 煮成烂粥,可调白糖适量,一顿食用,每日一次,连食一月,可治疗疝气合并水肿者

(2)鲜豆浆500ml,加米适量,煮粥,每日食用,可治疗疝气体虚消瘦、久咳、便燥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