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医,需要什么样的国学基础?
人们普遍觉得中医经典课所谈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这就得强调中华文化底蕴的问题了,例如:中医和 《易经》同源,《易经》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医学的形成。
中医与《易经》是同一源头来的。那么要学好中医,需要什么样的国学基础?《周易》肯定是必备的一个国学基础。好的国学基础是学好中医必需的。
祖国医学不是孤立的,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第四个学派。它与道家、儒家、佛教都有关系。道家对中医影响最大,比如王冰注《黄帝内经》,葛洪撰《肘后备急方》等。儒家讲究不饥不食、不暴饮暴食,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都很符合医学道理,孔子注重“鱼馁肉败不食”,很讲究卫生啊!孟子“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有养生的方法。佛教是从国外传入我国,被中华文化吸收,与儒家、道家文化鼎足而立,其慈悲济世观念、参究顿悟方法等对中医也产生过许多影响,产生了佛医。
学习中医,中国文化里面很多东西是学好中医必需的。特别是《周易》和《道德经》,对中医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
过去学医,我们家里老人督促培养,要求首先学好古典文学。比如说背熟了《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教古典文学,要背《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之类,四书背完了背五经,像《左传》《诗经》等都背过。还要背《古文观止》、唐诗宋词,还有《词律》等是挑着学的——直到现在我有的还都能背出来。有一个老师孟正己先生是山西人,清末秀才,他是儒医——过去很多医生都是从儒到医。
传统医有儒医,还有道医、佛医等。
这就是中国文化,传到今天。中国文化从唐代就大规模传到国外,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都是学习咱们的文化。必须要有中国文化根基才可以读懂中医的书,才能理解古人要表达的高深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