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多发时节,如何自治神经痛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又称为暮春。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以上,雨量开始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发芽。古代所谓“雨水生百谷”。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
谷雨后雨量开始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调摄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产生影响,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避免和减少发生疾病的基础。因此在调摄养生时要考虑谷雨节气的因素,针对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养。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高峰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这里提醒中老年人,一旦发病不要惊慌,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对症治疗。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间神经痛,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肋间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从病因病机上讲,肝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于两胁,故肝脏受病,往往出现胁痛的症状。且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喜条达,恶抑郁。如遇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疏泄、络脉受阻、经气运行不畅,均可发为胁痛。若肝气郁结日久,气滞产生瘀血,或因跌扑闪挫,引起络脉停瘀,二者均可导致血瘀胁痛。不论属于何种病因,其根本都与肝气不舒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都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为原则。
可采用发泡疗法:取白芥子12克,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肋间神经的痛点处,外贴胶布,3小时后揭去,使其出泡,1星期后再用1次。如局部破溃,涂以龙胆紫液以免感染。也可用香附10克,苏梗10克,葱白5寸,水煎服。适用于气滞引起的肋间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多表现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外侧的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严重者如刀割,活动时加重。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痹有闭阻不通的含义。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使该经气血痹阻不畅所致。凡是患上坐骨神经痛者,都应辨证施治,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以祛风、散寒、化湿使营卫调和而痹病得解。热敷疗法:取生铁末(坎离砂)500克,装入布袋,用食醋二三勺倒入,混匀。以棉垫或毛巾包好,用发热药袋外敷腰部及环跳穴、阳陵泉穴上,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15次为一个疗程。
酒浴疗法:乌梢蛇1条,高度白酒500毫升,浸泡一周,局部擦浴,每日2~3次。
此二方均适用于风寒湿所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患者。
另外,此病不论何种类型病症均可采用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方法,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病多发生于面部一侧的额部、上颌或下颌部。疼痛常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多。其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致使经络拘急收引,气血运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食滞生热、肝胃之火冲于面以及阴虚、房劳伤精致阴虚火旺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牙齿、囗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诱发本病。在施治过程中,要究其病因、辨其病症。对感受风寒者,疏风散寒、活血通络为主;肝胃郁火者,泻肝胃之火;阴虚火旺者,应以滋阴降火之法。
外治疗法:取地龙6条,全虫20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共为细末,加一半面包,取适量药粉,用白酒调成二个药饼,摊贴两太阳穴位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7天为一个疗程。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产生的疼痛是神经痛,如针刺样。神经痛的灼热感剧烈,常常使人难以忍受。治愈后有些人仍可遗留有神经痛,多为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严重,此种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半年以上,夜间最为严重,使人难以入睡,甚至产生“不想活”之念头。现有外敷方治疗后遗神经痛,疗效不错,可参考试用。
配方:忍冬藤、地丁、连翘、板蓝根、延胡索各50克,黄柏、丹皮、赤芍、丹参各30克。
用法:水煎约1500~2000毫升,待凉以纱布蘸药液频洗,或稍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不拘次数,有热痛即用,两日1剂。在饮食上忌生冷油腻、辛辣厚味之品,以免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