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视脉诊造成的误诊失治

中医诊病,素有“望闻问切”四诊之法,其中切脉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深入阐述了凭脉辨证的重要性,将脉诊置于辨证的首要位置,突显了其在中医诊断中的核心地位。这一传统之所以被历代医家所珍视,在于脉象能够直接反映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成为辨识疾病的关键所在。

中医脉象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总计有29种之多。这些脉象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如浮脉多主病在表,沉脉则主病在里。迟脉象征着体内的寒气,而数脉则代表着热邪。滑脉通常与痰湿有关,涩脉则暗示着血虚气凝。虚脉常见于劳倦之人,实脉则多因邪气实盛。洪脉是积热的标志,大脉则可能意味着体质虚弱。而小脉、微脉、短脉则都提示着气血不足,长脉则显示气旺。弦脉多与水饮有关,紧脉则可能是寒邪或疼痛的表现。弱脉反映出气血两虚,濡脉则表明真火不足。动脉表明气血不续,伏脉则可能是寒气凝结或因痛极所致。促脉常见于热盛,结脉则多为寒盛。代脉既可能表示气血不续,也可能是跌打损伤或妊娠之兆。芤脉多与失血相关,革脉则意味着精血不足。牢脉常见于胃气不足,疾脉则代表着极热。而散脉则表明卫气散漫。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诊脉需综合考量多种脉象,相互参照,以作出准确的诊断。正如《医学心悟•脉法金针》所云:“其所主病,大略如此。如或数脉相参而互见,则合而断之,以知其病。”这要求医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还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技艺,方能驾驭这千变万化的脉象,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中医的博大精深中,脉象的辨识无疑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它对于疾病的准确救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明代温疫学家吴又可曾遇到一位名叫朱某的患者,其病情严重,四肢无力,身体僵硬如塑,目闭口张,舌上布满胎剌,痛苦难以言表。在询问其子后得知,患者已连续服用承气汤三剂,每剂都含有大黄两许,但病情并未缓解。面对如此困境,吴又可并未放弃,他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发现“脉尚有神,下证悉具”。这“脉尚有神”的微妙变化,正是实极似虚的有力证据。于是,吴又可大胆使用大承气汤,并持续下半月之久,患者最终共服大黄12两而痊愈。吴又可的胆识和医术,正是建立在准确辨识脉象的基础之上。

另一位明代名医李中梓也曾在诊疗中展现出对脉象的敏锐洞察力。他的亲家王汉梁因郁怒成痞,病情严重,形体消瘦,神气昏乱,口不能言。面对这样的病情,许多医生可能已束手无策。然而,李中梓诊脉后却发现了“脉犹有生机,以真脏脉不见也”的迹象。这一线生机成为了他采用大温大补治法的依据。经过长达140日的治疗,患者终于康复,步履如常,痞泻悉愈。李中梓的医术,再次证明了脉象辨识在疾病救治中的重要性。

然而,如果脉象辨识失误,辨证失误,施治不当,则可能贻误病情,甚至带来严重后果。正如周学海所说:“有必不可细辨者,本濡弱也,而或以为微;本微细也,而或以为伏;弦而无力者,竟以为缓而有胃气;结而气郁也,竟以为涩而少血液。虚实既昧,攻补必差”。因此,对于医者而言,准确辨识脉象是救治患者的关键所在,必须用心细致,不可有丝毫懈怠。

王叔和在他的《脉经•序》中深刻指出:“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诊断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对病症的判断,尤其是对脉象的解读,绝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否则,治疗方向将彻底偏离,病人的生命也可能因此受到威胁。

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当阴血大虚时,病人可能会出现发热、烦躁、口渴、面红等症状,脉象也可能变得洪大。这种情况下,本应使用当归补血汤进行治疗。然而,由于这些症状与白虎汤证颇为相似,如果医生未能仔细观察,可能会误投白虎汤。其后果轻则导致腹痛下利,重则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对脉象的准确鉴别。

白虎汤证的脉象洪大有力,无论是轻按、中按还是重按,都能感受到强烈的脉动。而当归补血汤证的脉象,虽然也显得洪大,但实际上是虚弱的,重按之下几乎感觉不到脉动。李东垣也曾明确指出:“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由于脉象的解读完全依赖于医生的触觉和经验,这就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典型、复杂多变的脉象,更需要医生全神贯注,认真诊察,仔细体验,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当然,诊脉的失真有时也与诊脉方法的不当有关。因此,医生在诊脉时,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外,还需要掌握正确的诊脉方法,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要避免诊脉失误,诊脉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诊脉时,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脉位、脉数、脉形、脉势这四个关键要素。周学海曾明确指出:“必须精确理解位、数、形、势四字,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各种脉象,无需局限于二十八脉的分类。”

首先,我们要定位,通过感受脉象的深浅来判断是浮脉还是沉脉。接着,我们要数息,通过计算脉搏的跳动次数来判断是迟脉还是数脉。然后,我们要辨别脉形,观察脉搏的大小、长短,以判断其形态。最后,我们要审势,通过观察脉象的起伏变化,来辨别其虚实、滑涩等性质。

审势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留意脉象的上下来去和起伏变化,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反映出病证的升降敛散。例如,脉象上浮可能表示病邪在上焦,脉象下沉可能表示病邪在下焦。脉象的起伏变化则可以反映出正邪交争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脉的胃气、神气、根气。胃气是指脉象和缓悠扬,这是健康人的脉象特点,也是判断病情与预后的重要依据。神气则是指脉象中候有力,说明正气强盛,疾病易治。根气则是指脉象沉候应指,即使病重,只要正气尚存,仍有转机。

在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后,我们还要学习八纲脉,这是诊断各种脉象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八纲脉,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辨别其他脉象,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病情,为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因此,诊脉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周学海曾言:“世间之脉,千变万化,然总括其要,可归为浮、沉、迟、数、虚、实、长、短八类,此八者犹如纲领,掌握其要领,则千变万化皆在掌握之中。”确实,若以浮脉为纲,则芤脉如同浮萍,中空无依;革脉则如浮石,坚而有力。若论沉脉,牢脉如沉石,坚硬难触;伏脉则如沉鱼,深藏不露,需推筋著骨方得一见。论及迟脉,结脉如蜗牛,迟缓而行;数脉则如飞鸟,迅速而过。虚脉之中,濡脉如柳絮,轻浮无根;弱脉如微风,难以捉摸;细脉、微脉皆属虚,无力而难以察觉。而实脉之中,洪脉如波涛汹涌,滑脉则如流水潺潺。长脉如弦,端直有力;短脉则如豆,摇动不定,涩脉则如沙,滞涩难行。

医者诊断,不仅要辨别脉象的异同,更需深究脉象背后所蕴含的病机。任应秋先生曾言:“察脉即是察病机,惟有深入探究,方能洞悉其真。”脉诊固然重要,然亦不可迷信,需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方能全面诊断。李时珍亦云:“脉诊虽为四诊之末,然欲明病情,非四诊合参不可。”医者应以全面、综合的视角审视病情,方能准确诊断,为患者带来福音。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遇到脉象与症状不相吻合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医者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地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综合分析,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候,脉象能够真实地反映病证的本质,而症状却可能是假象,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辨别,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反之,有时候症状可能反映了病证的真相,而脉象却呈现出假象,这时我们也需要深入探究,不被脉象所误导。

因此,在诊断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和思考,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在病证的紧要关头,脉象和症状可能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这时更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审慎决策。如果医者察脉不真,辨证不准,误用方药,就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作为医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临床技能,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医学科学的最新进展,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