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寒热虚实辨

症候者,机体对病之反应现象也,多含有自然治愈之倾向。医者利用此机能,相其时宜以亢进或减退之,而恢复其生活之恒态。

惟机体对病之反应现象(即症候)错纵变化,非有一定。或有使病毒向汗腺遁逃之势者,如发热恶寒则汗之即已。

或有使病毒向肠管排泄之势者,如痛、满、积、实,则泻之即已。或有使病毒向小便去而机能未及者,如小便频数而短,则用淡渗以助之。

或有使病邪向外逐出而机能未及者,如窒闷、恶心,则用吐剂以助之。此种宜汗宜吐宜下宜利之机,辨之非易。若不予为讲究,将何以辨症而处变哉。

究古人辨症之法:总言则惟阴阳之分,分言则寒热虚实表里六字尽之。

以今语释之,凡新陈代谢机能之亢进者为阳,衰退者为阴。神经兴奋者为阳,衰弱者为阴。

体力如旧者为阳,消耗者为阴。消化良好者为阳,消化机能不良者为阴。血行亢进者为阳,衰退者为阴。

体温在37℃以上者为阳,不及37℃者为阴。

营养良好者为阳,不足者为阴。病理机转积极者为阳,消极者为阴。

故古人以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为阳无声为阴,喜明为阳喜暗为阴,以脉之浮、大、滑、数为阳,沉、细、微、涩为阴也。

总之凡机体机能而有亢进、兴奋、积极、急性、热性症候者为阳,有衰退、抑制、消极、慢性、寒性症候者为阴,此其辨也。

寒热者非仅指体温言之,惟体温尤甚注重者耳。凡体温超过常温者为热,不及常温者为寒。

若无外感而因人体机能亢进,总不显外热而有内热壅迫之候,亦为热证,通称郁热,以清滋剂解之。

若人体机能衰退,纵显外热而内有寒象,虽喜热饮,亦为寒症,通称里寒或真寒,以温热剂与之。

以分泌物多少分寒热者,如胃分泌过多则吐水涎,肠粘膜分泌旺盛则泄泻,支气管分泌过多则咳痰涎。

若系急性热病则分泌少,古人以热视之,若为慢性则分泌多,以寒视之。分泌减少则上燥乃渴,下燥则结,皮燥则揭,骨燥则枯,是为热症,法宜润燥。

分泌过多则水溢于外为肿,于内为胀,在上则喘,在下则泄,属寒者多,法宜温发温渗。此以液体多少分寒热也。

胃机能衰退则食入即吐,或不能下食,或食后胀满。肠机能衰退则吸收障碍,发为胀满,甚则下利完谷,是为寒症,宜以温利与之。胃肠消化旺盛则善食易饥,是为热症,宜与寒药。此以消化机能之盛衰而分寒热也。

喜热饮者为寒,脏腑阳气不足欲取热食以温内也。喜寒饮者为热,脏腑机能亢进而津不足以继之,欲取寒以杀其热势也。此以饮食之寒热别之也。

痛而发赤肿为热,因充血而受渗出物之压迫,刺激而作痛也。

痛无赤肿者为寒,神经痛也。

阳狂惊狂痉挛,为热入脑而神经亢进之候,故属热。恶寒踡卧喜暗为机能衰退,故属寒。

总而言之,消化、吸收、体温、生成旺盛为热,衰退者为寒。神经兴奋、分泌因热燥不足以继之者为热。反之则寒。此其辨也。

是故发热、头痛、斑疹赤丹、喉烂牙痛、目赤黄疸、诸逆上冲皆为充血热性机能亢进之象,故属热。

揭去衣被、惊狂、闷瞀、躁扰痉挛,皆为受热而神经受炙反射亢奋之候,故属热。烦渴、喜饮、便秘溺赤皆为内热津少之象,故属热。气急、气喘、呼喊狂越皆机能反射亢奋之象,故属热。

憎寒、身冷、肢厥、面色苍白、喜热皆代谢机能减衰,贫血之候,故属寒。吞酸、膈噎、嗳腐、胀哕、鹜溏、清浊不分、呕吐皆消化机能衰退之候,故属寒。

虚劳浮肿为贫血为血行减衰,故属寒。肠鸣、腹痛因感寒而得,故属寒。阳萎、遗尿为神经衰弱不足之候,故属寒。

虚实者,指正气邪气而言,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正气则机体之抵抗力,邪气为病毒、细菌及气候骤变诸因素。

机体不能抵抗病邪,为正不胜邪,当扶正为急。病毒肆张,抵抗力虽强不足以除之,则当除毒邪,以药助之,或汗或泻所以助正之不及也。

正气与病邪相持不决时,视其强弱,或助正以和解之,或补泻并施之。若病邪克正或将危及生命,则舍病毒而救生命,所谓急则治标也,亦即救正气也。

正气得救,然后去其病邪。此即邪正虚实消长之间,其机甚微,不可不辨。

表里实者,正气有力能抵抗病邪,其反应现象强盛也,故发热身痛,或恶热掀衣,或恶寒战栗,或走注赤痛。

或拘急痠痛,皆为表实。而胀痛、痞坚、闭结、喘满、懊侬不安、躁烦不眠,或气血结聚腹中,或寒邪热毒深留而反应强烈者为里实。

有病之神经亢奋,如气粗、声色壮厉者为气实。有充血而痛且坚为血实。机体之产热散热同时亢进者为阳实。

外无热候而痛剧者为寒实。凡属实症,皆为邪正匹敌之候。治疗者为助正以去邪则病易消失。

故治实宜用急法,因迁延时久则正弱而邪将克之,故无缓法也。治实有巧法,因正气奋力以除病邪,治者正可迎其机而助去病邪也。

表里虚者,正气不足以抗病,或且为病所乘而呈机能衰减也。

故末梢神经衰弱,不能约制汗腺则自汗盗汗;又衰弱不任刺激则怯寒畏光;脑神经因病衰弱则眩晕;四肢神经因病衰弱则麻木;贫血则毛枯、肌瘦、萎黄、憔悴皆为表虚。

心脏衰减则心悸亢进;神经衰弱则惊惶而神魂不安;消化机能减退则饥不能食,渴不喜饮,多呕恶而气虚中满,甚则泄泻;分泌减退则津液不足,此皆里虚也。

凡神经衰弱者为阳虚,凡贫血而内分泌减退者为阴虚、为血虚。肺部无力及因全身营养不良而有脱力状者为气虚,此其大端也。

故虚证皆为正不任邪或邪将与正同尽之候,治者宜用轻和之剂缓以图之。否则精气已减,再经药之峻猛,体必不支,邪去而正已亡矣。

故治虚无速法,亦无巧法也。

表里者以正气抗病之倾向言之。吾人之病,外感者多。

故不论风寒暑湿由外感而成者,必有表证,盖外感诸病先侵皮毛而后入里,当其尚未入里之时,正气倾其力以与之争抗,则有头痛、发热、身痛、恶寒之候,所谓表症是也。

医者于此而用药疏解之,则病去而正不伤。或发表、或和解、或温散,或凉解、或温中托里以不散散之,或补阴助津以助汗解,随病变化,法无一定。要之,疏解者利用正气向外之势也。

故曰:“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也。

然病有七情、劳倦而成里症者,有表证失治而成里证者,其证或为烦渴引饮,或大实大满,或懊侬不眠,或呕恶窒闷,或斑疹谵语,或下利腹痛,宜辨其寒热察其虚实,清之下之温之补之是也。惟表里之间多有疑似,辨之不明祸如反掌。

大抵小便清利者饮食如故,胸腹无痛象者,为非里症。恶热而不恶寒者,发热而身无疼痛者,脉不紧数者为非表症。故苟为里症便当治里。

《内经》曰:“从内之外者治其内;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治其内而后治其外”此之谓也。

寒热虚实表里之辨,虽如上述,惟此六者于病变上实极参互错纵之观,不能如上述之简单尽分也。

试以寒热言之,则有上热下寒、下热上寒之异;有假热真寒、假寒真热之分;有热多寒少、寒多热少之别。而寒热真假更为治病之手眼。古人于此则述之明也。

兹列寒热真假之特点如下:

假热特点:口渴不欲饮水,即饮也不多,便溏溲清(亦有赤者),起倒如狂禁之则止,斑浅红如蚊迹,脉无神无力(重按),兼参心脏、神经系统及各种机能状态可辨。

假寒特点:为神经及各种机能状态无不亢奋,里症必有实热可据,虽有畏寒厥冷,实由热聚于里而不达四末所致,仍为热症。若以检温机检之,真假立判矣。

再以虚实言之,夫虚则宜补,实则宜泻,常法也。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故正虚邪实,补其正虚而必无助于其邪。

正实邪实,治其邪而必可不妨于正,此其一也。

又有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如内伤劳倦而现身热、便闭、戴阳、胀满、虚狂,如外感有余之病由实由于不足。

大实之病反有羸状,如郁结未散,瘀血顽痰未去病久成羸,外似不足,实系病本未除。古有虚虚实实之戒,为此等地方训也。

论表里之变化者,莫详于伤寒论。欲穷其理,欲锲其机,宜熟读之。

此不能尽述者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