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郁证

郁证,这一源于古代中医的术语,是对一类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引发的病症的总称。当人的情绪受到压抑,无法顺畅表达时,身体的气机便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各种症状。郁证的主要表现有心情持续低落、情绪不宁,胁肋部位感到胀痛,或是情绪变化无常,以及咽喉部位仿佛有异物梗阻的感觉。在这一大类病症中,梅核气和脏躁是两种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且患者中以青壮年和女性居多。

深究其病因病机,郁证多因受到郁怒、过度思虑、悲哀、忧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导致肝气郁结,郁结过久则可能化火,形成热邪。同时,脾气也会因此郁滞,滞则生湿,湿邪与火邪相结合,炼液成痰。这些痰气结聚在咽喉部位,使人自觉咽喉中有异物感,仿佛有梅核梗阻,因此得名梅核气。

郁证若长久不愈,情绪持续低落,久郁便会伤脾,导致食欲减退,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脏失去滋养,神无所依。同时,郁久化火还容易耗伤阴血,进而影响到肾脏,导致肾阴虚,无法上济于心。这样一来,心火便会失去制约而妄动,神无所主,表现为心神不宁,甚至哭笑无常。这一系列的病理变化,都源于最初的情志不畅,因此,对于郁证的治疗,除了药物调理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疏导情绪,恢复气机的顺畅。

〔辨证论治〕 

体针 

(一)梅核气的症状表现为咽中不适,仿佛有物阻塞,却难以吞咽下去,也无法咯出。尽管在吞咽食物时并无明显的困难,但患者常常感到胸中憋闷,有时伴有胁肋胀痛。情绪上,患者多表现为抑郁,常常疑虑重重,喜欢长叹气。观察舌苔,可见白腻之象,脉象则显得弦滑。

在治疗上,我们遵循疏肝解郁、清火化痰的原则。选取的穴位包括任脉、足厥阴、阳明、手太阴、少阴经等。处方中,太冲和膻中穴以疏肝理气为主,它们能够调和肝气,使郁结得以舒缓。鱼际和丰隆穴则负责清火化痰,帮助消除体内的湿热。同时,为了宁心安神,我们选取心经的原穴神门。

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咽喉干痛的症状,可以加入天鼎和商阳穴,以泄热清咽。若有失眠现象,则可加灸厉兑穴,以化痰安神。

在治疗手法上,我们采用毫针直刺的方法,对于膻中穴则沿皮刺入。补泻兼调,使气血调和。留针时间为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通过这样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梅核气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二)脏躁,这是一种中医上常见的情志病状,其症状表现多样且复杂。患者在病发时,常常会表现出情志的异常,如无故的喜笑、悲泣,甚至歌唱、呻吟,或是陷入痴呆、沉默的状态。有时,患者还可能突然失语、失明,感到胸闷气逆,吞咽困难,甚至突然晕厥。另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瘫痪、振动等症状。

在脏躁的治疗中,中医注重从心脾两虚和心肾阴虚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调理。当患者出现脘痞食少、心悸、不寐、神倦、面色少华等症状时,这通常是心脾两虚的表现,此时治疗应以补益心脾为主。而当患者出现眩晕、耳鸣、面色泛红、手足心热多汗、腰痠、健忘、虚烦不寐等症状时,这往往是心肾阴虚的表现,治疗则需以滋养心肾为主。

在治疗脏躁的过程中,中医常采用安神宁心开窍的方法,主要选取督脉、手少阴、手厥阴经穴为主。如人中、内关、神门、丰隆、涌泉等穴位,都是治疗脏躁的重要穴位。人中属督脉,具有苏厥开窍的作用;内关和神门则能清泄心火,安神定志;丰隆为胃经之络穴,可降火化痰;涌泉为肾经井穴,能滋肾水而制火。

在治法上,中医常采用毫针直刺用泻法,要求针感强。发作时,每次取穴较多,连续捻转3~5分钟,一般不留针;在一般状态下,每次取4~6穴,采用平补平泻法,用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一疗程。通过这样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脏躁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郁证耳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在取穴上,我们精心选择了心、脑、枕、缘中、肝、屏间、神门等穴位,以及相应病变部位,以期达到全面调和身体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在刺法上,发作期我们推荐采用毫针法或电耳针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我们每次会选择3~4个穴位进行针刺,两耳同时进行操作。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会使用强刺激手法,每次留针20分钟,隔日进行一次治疗,连续进行5~10次为一疗程。

对于使用电脉冲刺激法的情况,我们会从小电量开始,逐渐增加输出电量,直到患者能够耐受为止。这种刺激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气血流通,调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郁证的目的。

在恢复期,我们可以采用埋针法,以巩固疗效。此外,对于梅核气患者,我们还会额外加上咽喉、食道等穴位,以缓解其特有的症状。

总的来说,郁证耳针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中医疗法,通过精确取穴和巧妙运用刺法,可以帮助患者迅速缓解郁证症状,恢复身体健康。

〔应用例案〕 

王××,一位年仅24岁的女性,因母亲的离世而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那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瞬间,她突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持续约一小时之久。随后,她的情绪变得异常激动,大哭大笑,时而高喊大叫,仿佛心中的痛苦无法用言语表达。她拒绝进食,夜不能寐,整日整夜地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

在医学检查中,王××的表现极为不合作,甚至出现了骂人打人的情况。除了眼结合膜充血外,她的身体并没有其他异常症状。经过医生的仔细诊断,她被确诊为癔病朦胧状态,这是一种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的心理障碍。

为了缓解她的症状,医生决定采取药物治疗。入院当晚8时,王××被肌注了0.1克的鲁米那钠,不久后便陷入了沉睡。然而,到了11时,她的症状再次发作,大闹不止。这时,医生果断采取了针灸治疗,选取人中、合谷、涌泉等穴位进行强刺激。令人惊奇的是,仅仅一次针灸治疗,王××的症状便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逐渐恢复了平静,她开始重新面对生活。第五天,她顺利出院,重新回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怀抱。这段经历虽然短暂而痛苦,但也让她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学会了面对困境和挫折。

〔文献摘录〕 咽中如梗,仿佛有一块无形的石头压在心头,让人难以呼吸。此时,针灸的间使、三间穴位便如同打开心结的钥匙,轻轻一点,便能舒缓那份压抑。而面对那些容易喜哭的人,百会、水沟两穴则如同心灵的安抚者,带来宁静与平和。

据报道,400例癔病患者在针灸的治疗下得到了缓解。其中,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34岁这一黄金年龄段。有发作史的患者占据了大多数,但也有不少是初次发病。这些患者的病程大多在半年以内,病情尚未根深蒂固。

在治疗过程中,主穴郄门被频繁使用,它如同心脏的守护者,守护着患者的健康。而配穴人中、合谷、内关、曲泽、足三里、中脘、哑门等,则如同辅助的士兵,共同抵抗疾病的侵袭。对于耳聋、失音的患者,还会特别加上听会、翳风、金津、玉液等穴位,以期恢复他们的听觉和言语功能。

在针灸的手法上,初起时多采用多针强刺,以迅速缓解病情。15次治疗为一疗程,随着病情的改善,逐渐改为少针强刺,5至7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时,留针15至30分钟,让针感深入穴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经过这样的治疗,330例患者近期痊愈,占到了总数的82.5%。另有34例患者病情显著改善,占8.5%。6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占1.5%。而无效的患者仅有30例,占比7.5%。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针灸在治疗癔病上的显著疗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