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出汗量大不止,中医怎么治疗?

在金秋的尾声,我遇到了一位中年妇女,她身材高大,宛如一棵挺拔的白杨。她身着一件红色绒线衫,这本应是一件充满活力和温暖色彩的衣物,然而,在她的身上,却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困扰。

走近细看,我发现她两腋下的绒线颜色已经明显褪色,从鲜艳的红色褪变成了暗淡的粉红,与周围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褪色并非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是因为大量腋汗的浸渍。每当她抬手或挥动,腋下的湿润便如同细雨般悄然落下,无声地侵蚀着那件红色绒线衫。

她告诉我,这腋汗症已经困扰她多年,无论春夏秋冬,汗水总是不断地从腋下涌出,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汗水更是如同瀑布般汹涌而出,让她无法忍受。而到了秋冬季节,虽然天气转凉,但腋汗依然不断,使得她的衣物总是湿漉漉的,不仅影响了她的形象,更让她感到十分尴尬。

我询知她此症已患多年,曾在其他医院诊治,用过较多止汗药及外用药,中药如黄芪、瘪桃干、糯稻根、浮小麦之类;西药如阿托品等均未见效。
我仔细观察了这位患者,发现他的体质健壮而略显丰腴,讲话时声音洪亮,充满力量。触摸他的脉象,两脉跳动有力,毫无虚弱的迹象。这使我深感其体内气血旺盛,生命力蓬勃。

在深入研读《灵枢》这部古代医学经典时,我注意到了足少阳胆经的描述:“从缺盆下腋”。这与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不谋而合,我断定这是少阳胆经有热,热邪迫使津液外泄所致。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肝与胆相为表里,关系密切。因此,我决定采用龙胆泻肝汤原方来治疗。这个方剂能够清热利湿,调和肝胆,正是针对患者少阳胆经有热而设计的。

在服药三剂之后,患者腋下的汗液明显减少。我继续使用原方复诊三四次,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最终腋汗症竟然完全痊愈。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在临床开方时,需要精巧构思,准确判断病因,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这次治疗,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临床实践的挑战。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实现中医的精髓和价值。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