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运用兴阳法的关键要点

1.如何区分阴证和阳证

凡症见夜重者,包括疼痛或剧痛,大部分属阴证。如脉管炎患者,上午不疼,下午始痛,人夜疼痛加剧不能人眠,黎明时疼痛又开始减轻,符合《内经》中“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说法。以前讲迷信说,是不是天亮了鬼走了,所以不疼了,其实不是鬼走了,而是阳气来了。而阳证的疼痛一般在白天,如阳证头痛,太阳升的越高疼痛愈甚。

2.脉诊在辨证时的作用

对于一些难辨的证候,如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我们应首重脉诊。人的脉搏不会伪装,它不受人的意志支配(西医研究指出脉搏是受自主神经支配的),所以我们辨真假寒热,就是要辨它的真实情况(真象),上边谈了很多用热药退了热的病例就是这个道理。

3.如何区别心、脾、肾三脏的阳虚

个人的体会:凡是偏于心阳虚的是上肢双手厥冷(手少阴心经通手心),面色苍白(心其华在面),常用“当归四逆汤”凡偏重于下肢双足冷者,则是偏于肾阳虚(足少阴肾经通足心),常用“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如四肢冷的程度相当,是侧重于脾阳虚(脾主四肢),常用“苓姜术甘汤”“温汤”(大便干的,用《本事》的温脾汤,大便不千的,用《备急千金药方》的温脾汤)和“理中汤”;如心、脾、肾三脏阳气皆虚,则症见:手足厥冷、冷汗自出、面色苍白等,多见于急证,常用“四逆汤”,症状再重的可改用“通脉四逆汤”以回阳救逆。

4.正确运用“温通”之法

本章介绍了“兴阳法”,所治中四肢逆之症多用温通之法,但临证中并非但见

四肢厥逆,便予温通。因此,下面我将谈谈如何正确运用“温通”之法。

首先谈谈对“血液循环”这个概念的中医认识。我个人认为,“血液”是个物质,属于中医“阴”的范畴,它本身不会动,“循环”则属于中医的“阳”、“气”的范畴,“循环”本身就是通。气行则血行,气潜则血瘀,“气”不通则血不行,导致四肢厥逆,西医叫做末梢循环障碍。

其次谈谈“四肢厥逆”的不同证治。寒厥证之四肢厥逆,病机为阴盛阳衰,法应回阳救逆,即温通之法,方用“四逆汤”,方中药性温热(我认为凡是温热药物其本身就有“通”的意思)。而热厥证之四肢厥逆,病机为热极而血稠,血稠则末梢循环障碍,即“气”不通而血不行,因此应该行气而不能扶阳。如用“四逆汤”温之,则血液必然更稠。热厥证往往可见伏脉,为什么会出现伏脉?就是由于血管里的血不足了,血并非真的不足,而是由于血行不过去了,血不行又是由于“气”不通,即“气”不周转了。“四逆散”就是治疗这种病的,它是行气的,方中的枳实柴胡就是行气的。总之,无论寒厥、热厥,我们在治病时应时刻想着“通”,不但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是如此,经济、文化、商品等不流通,就会出现问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