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一大杀手,及时治疗尤其重要


每一个中医,都有这样一群对手,他们是孩子的爸妈、爸妈的爸妈,和幼儿园的食堂,可怜无辜的孩子,被过剩的营养喂养的营养不良。小儿疳积不是一个很小的病,但是已经积滞成疳的孩子一点都不在少数。

诊治小儿疳积的经验

叶嵩高老中医年近80高龄,行医50余载,对小儿疳积的诊治有独特之处,特整理介绍如下。

诊断方法

疳积是由于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以致水谷精微长期不能濡养脏腑经络气血而成,其典型表现多以形体萎黄枯瘦、皮毛憔悴、腹胀如鼓、青筋暴露,或低烧潮热,或烦渴引饮,或嗜食异物,或泄泻完谷,或尿如米泔等为特征。

叶老认为:典型的疳积诊断并不难,但是一旦出现上述证候,不仅治疗时间较长,且增加一定困难。因此,应重视疳积的早期诊断,力争在疾病的初、中期予以控制,有着重要的临床含义。叶老对疳积的诊断方法,除察看患儿一般体征外,主要有望、切、刺三法。

一、望

1.望手指螺纹

I型:手指螺纹略有突起之状。II型:少数或多数手指螺纹明显突起。III型:少数或多数手指螺纹呈透明凸丘。未成疳者,手指螺纹无突起。

2.望腹部青筋(腹壁静脉)

I型:腹部青筋隐隐若现。II型:腹部青飭显而易见。III型:腹部青筋暴露,且多而粗。未成疳者,无腹部青筋显露。

3.望手指脉纹

手指四缝穴两侧之脉纹由青转淡,也是疳积的征象。

二、切

1.摸鼠鼷部(腹股沟部)

I型: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如绿豆大小,仔细推寻可及。II型: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如黄豆大小,触摸较明显。III型: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大如黄豆,累累成串。

2.按腹部

I型:腹胀软而不坚。II型:腹胀坚而微软。III型:腹胀如鼓,坚而不软。

三、刺四缝穴

叶老认为,针刺四缝穴,不仅是治疗疳积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亦可根据针刺四缝所出粘液的颜色、多少来判断疳积的轻重,故也可作为一诊断方法。

I型:刺出黏液清亮,随挤压而出,间或夹有血丝。II型:刺出黏液清亮,不挤自出。III型:刺出黏液色黄而稠,不挤自出,牵丝不断。

证治方法

疳积的辨证施治,一般大多循心、肝、脾、肺、肾五疳之法。叶老认为,以五脏为中心辨证立法治疗疳积,固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不太切合临床实际,似有繁杂之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小儿尤为突出。

疳积之发,乃以脾胃的病理变化为中心,不论五脏之中何脏为疳,均根源于脾胃。临证时只有围绕脾胃辨证施治,方能执简驭繁。叶老治疗本病的主要经验是以脾胃为主,视其兼证,分I、II、III型辨证施治,同时结合针刺四缝穴。

I型:以脾胃运化不畅为特征,为疳积初起病情较轻之证。症见体弱面黄,躁扰不安,夜多啼哭,口渴喜饮,纳呆,嗜食异物,或食不知饱,腹胀或痛,扪之软而不坚,或手足心热,昼凉夜热,大便或泄或结。

指纹淡滞而沉,脉象弦细或涩。腹股沟可触及绿豆大皮下结节,手指螺纹微突起,针刺四缝穴,粘液清亮随挤随出,亦可见腹部青筋隐隐若现。治宜理气健脾,消积化滞,方用越鞠丸随证加减

腹时痛者,重用香附理气止痛;夹食者重用神曲,加鸡内金、山楂、麦芽消导化食;脾虚纳差者加党参、山药补脾健胃;烦躁夜寐不安者加胡黄连、知母清热除烦,或佐远志安神;兼虫积者加川楝子、使君子、槟榔杀虫消疳;肺气虚弱者加人参、五味子补肺敛气,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芦荟通便消积。

II型:以脾胃虚弱、邪气渐盛为特征,大多由I型发展而来。症见体瘦神疲,毛发不荣,肚腹胀大,青筋渐露,纳呆,嗜酸、辣、硬食,烦渴引饮,夜啼不眠,或低热盗汗,或牙龈肿溃出血,或眼成雀目,大便为不消化食物、味酸臭,小便短黄或如米泔。

指纹淡红或淡紫,脉细弱或数。腹胀而微坚,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大如黄豆,手指螺纹明显突起。针刺四缝,粘液尚清亮,且不挤自出。治宜健脾消疳,除湿化积,方用六君子汤加味。一般加淮山药、莲肉补脾益气;自汗盗汗者,加黄芪益气敛阴;阳气虚弱者,酌加附片、干姜温振中阳;牙龈肿溃,加生地、麦冬、石斛等养阴清热。

III型:以脾胃虚极,邪实正虚为特征,属疳积重症,多由I、II型发展而成。症见精神委靡,形体羸瘦,头大颈细,头重颈软:鸡胸龟背,雀目不明,或声音嘶哑,哭似猫声,手足厥冷,爪黑面黧,饮食不进或索食不断,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大便或溏或完谷不化,溲频量多。

指纹青滞,脉沉细或数,舌淡苔白或黄,腹股沟皮下结节累累成串,手指螺纹呈透明凸丘。针刺四缝,黄色粘液涌出,牵丝不断。治宜大补脾胃,消疳破积,攻补兼施之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三棱、莪术为主,重用参类。可酌加槟榔行气消积;加泽泻、白茅根利水消胀。雀目不明者,加枸杞、菊花、夜明砂养肝明目;低热渴饮者,加胡黄连、花粉;烦躁加知母。

病例简介

朱xx,女,3岁半,1969年5月28曰初诊。

其母代诉:病已近一年,二月来加重,屡经治疗,未见转机。症见羸瘦如柴,头大颈细,面如猴状,目陷睛突,哭似猫声,烦躁不安,嗜食硬物,口渴多饮,腹胀如鼓,按之坚满,青筋暴露,大便完谷不化,指纹青滞,舌淡苔白,腹股沟皮下结节累累成串,针刺四缝穴见黄色粘液涌出,诊为疳积型。

治疗上如单以补益,虑邪实难消;如纯用攻削,恐正气不支,乱生他变,故以攻补兼施,大补脾胃,破积消疳,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人参6克,白术10克,淮山药10克,苡米15克,砂仁5克,桔梗6克,三棱6克,莪术6克,神曲10克,槟榔10克,鸡内金6克,陈皮3克,大枣4枚,甘草3克。连服30剂,腹胀渐消,诸症转佳,此邪实渐去,正气日复,病见转机,遂遵《内经》“衰其大半而止”之原则,去三棱、莪术,加当归调和气血,病始告愈。

三甲散治疗小儿疳证24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三甲散治疗小儿疳证24例,均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药物组成:龟板12克,鳖甲12克,穿山甲12克,鸡内金6克。

制法服法:将前二味用食醋泡一小时后,放炭火中烧黄研末,穿山甲土炒黄研末,鸡内金生用研末,共研后过筛,装有色玻璃瓶内备用。每次服2—3克,每日服二次,一剂为一疗程。

方义解释:方中龟板滋补肝肾,强筋健骨;鳖甲清虚热,滋肾阴,软坚散结;穿山甲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鸡内金消食导滞,健脾和胃。四药共奏滋阴清热,健脾消食,调整气血,强筋健骨,软坚散结之功,使脾气健运,气血调和而收效。

病例介绍:郝xx,女,13个月。于1982年2月14曰初诊。其母代诉:患儿缺乳,二个月后开始食奶粉、米面等,食量少而日趋消瘦。近三个月来,食欲又减,午后发烧,夜眠不安,烦躁易哭,盗汗腹胀,口渴喜饮,大便质稀色绿。曾经用助消化药、肌注维生素而不效,故来治疗。

检查:发育较差,面色萎黄,囟门未闭,牙未出齐,腹部胀大,青筋暴露。舌质红、苔厚腻,脉象细滑数,指纹色淡红。

辨证:喂养不当致乳食停滞,损伤脾胃,脾运失司,积久化热,气液消灼,肝肾阴虚之小儿疳证。

治则:健脾导滞,消疳化积,滋阴清热。用三甲散一剂,每次3克,每日二次,开水冲服而告愈。

自拟消疳散治疗小儿疳积122例

治疗方药:槟榔、六神曲、山楂、鸡内金、山药、白术、使君子(去壳)、鸡蛋壳(去壳内膜,焙黄)各等份,分别炒至焦黄,共研极细末,装入有色瓶内封闭备用。每次1〜3克,日服3次,以白开水,母奶冲服或伴入饭内服,一般服药20〜30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结果:本组122例中,经服上方后痊愈103例,其中服药20天以内痊愈者85例,服药30天以内痊愈者18例;好转19例,均服药30天以上。总有效率为100%。

病案举例:赵某,女,1岁6个月,1984年3月18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平时贪食生冷,近2月来面黄肌瘦,毛发见稀,纳差厌食,时烦时安,脘腹胀满,大便时干时溏,小便黄,手足心热,舌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红、滞。证属疳积,治以消积健脾,予消疳散嘱服20天,每次服2克,每日服3次。4月20日复查,见其面色转红润,食欲正常,大小便自调,病告痊愈,嘱注意饮食调养。

皂荚在儿科的运用

皂荚散系治疗小儿疳症的秘方,由单味皂荚炮制而成。制方之义,在于醒脾开胃,升清降浊,缓中健运,消积滞,积去则清灵之脏气得以康复。

皂荚,味辛咸,性温,有毒。入肺与大肠经。为强烈的祛痰药,并有开窍搜风的功用。外用主治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内服主治痰多,阻塞气道,咳嗽多痰,痰白黏难出者,以及腹中痰积结聚成块而生癥癖者。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皂荚散治疗几种小儿常见疾病效果显著。皂荚散又名肖氏黑末药,系当地流传的治疗小儿疳症的秘方,由单味皂荚炮制而成。

制作方法:

取干燥、皮厚、质硬光滑、深褐色、无虫蛀之皂英,刷净泥灰,切断,放入干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煅存性,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煅后放在干净地上,除其火毒,防止碳化,碾细为末,过80目筛,瓶装备用,1~2岁每日1克,3岁及3岁以上每日2克。用糖拌匀吞服。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治疳积

皂荚味辛能行,善消乳积谷食所致之疳疾,既能升发胃气,又能通肺及大肠气,辅以食糖,甘以补中,使之健脾益气,二者合用醒脾开胃,升清降浊,缓中健运。

如患儿吴××,女,5岁。因纳呆厌食5月,身体日渐消瘦,经多方治疗,终未见好转。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萎靡,困倦喜卧,纳呆厌食,脘腹胀满,手足心热,烦躁不宁,大便干结,小便黄浊,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细。诊为小儿疳证,予以皂荚散,二剂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六剂后食欲正常,继以燕窝肥儿糖浆善其后。

二、疗虫证

《别录》载:“牙皂消痰杀虫,治骨蒸,开胃。”

曾治张××,男,4岁。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脐腹疼痛,时发时止,烦躁不安,时常啼哭,鼻孔作痒,睡中齘齿,口流清涎,大便不调,唇内有小白点如粟粒状。诊为虫证,遂予皂荚散,药进二剂,疼痛明显减轻,四剂后下蛔虫三条而愈。一月后随访,患儿唇内小白斑点已消失。

三、止泄泻

皂荚炮制后,改变了原有药物性能,对小儿急、慢性泄泻,有一定的收敛止泻作用。

曾治刘××,女,3岁。患儿因食不洁之物而致泄泻半月,症见大便如水样,内杂不消化食物,每于食后作泻,腹胀不舒,不思饮食,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而弱。诊为脾虚泄泻,投以皂荚散,服三剂而病愈。

据现代药理研究,皂荚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皂荚炮制后,又含活性炭,能增强其收敛吸附作用。

皂荚散制方之义,在于醒脾开胃,升清降浊,缓中健运,消积滞,积去则清灵之脏气得以康复。

通过二十余年的临床验证,本方无损胃气之虞,亦未见一例中毒及不良反应,且患儿易于接受。

外治法治疗小儿疳积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症。


笔者现介绍一经验方,以五倍子为主药配伍其它药物治疗小儿疳积,疗效显著。现将药物组成介绍如下:


五倍子 30g、桃仁 20g、红花 10g、栀子 60g、黄芩 30g、黄柏 15g、大黄 30g、芒硝 60g、杏仁 30g、白芷 30g、甘草 20g。
治疗方法:将上药(除芒硝外)晒干研细粉末,过筛,然后将芒硝拌匀其中。取30g细末,冬酒、面粉适量调成面饼贴敷在神阙处,用胶布固定,连用3个晚上,即可获得满意效果。


神阙是位于任脉的一个重要输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脐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为腹壁的最晚闭合处,皮下无脂肪组织,分布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这一解剖生理特点,确不失为特殊通道。但其确切的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捏脊——拯救食积儿童最好的办法

身边食积的小孩实在太多了,问题是,家长还意识不到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是食积引起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捏脊治疗食积的方法很系统,不仅有手法,还有外敷和口服药,很全面,同仁可以参考。

谁家的孩子如果不爱吃饭,夜里睡觉也不安稳,左邻右舍,父母亲朋都会关心地问,“是不是有‘积’了,去医院看看,如果是积就去捏捏吧。”这可能是北京人所具有的一种习惯。的确,对久居北京的人来说,“捏积”听法是并不陌生的,真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提起捏积疗法,就要了解积证。中医学历代文献中对积证的记载很多,是一种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健康的病症,又是儿科四大证之一。

引起积证的原因主要以饮食不节和病后失调,造成脾胃功能失调。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较成人薄弱,小儿不知寒热饥饱,加之许多孩子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发育慢,使孩子对一些食物(如生冷油腻和甜食)暴饮过量,造成这些食物停滞中焦,损伤了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引起积证。

另外,肠寄生虫病和惊吓也是造成积证的原因。常见的积证一般可分为四种,即乳积、食积、痞积、疳积等。

“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除饮食过量损伤脾胃造成乳食积滞外,病后失调或过用寒凉药物也可损伤脾胃功能,使乳食物不得消化,也可造成食积。主要症状可见到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身热口渴,睡卧不安,便秘或腹泻腹部疼痛,舌苔厚腻,指纹青紫。

如果积滞日久,未得及时治疗,使脾胃亏损,气机不畅。食滞与痰湿气血相搏而成痞块,出现面黄肌瘦,头大颈细,头发干枯如穗,腹大青筋,腹内痞块,肚腹坚硬疼痛,时有低热,荅白,指纹青或淡。疳积是在前者未得及时治疗损伤元气,积滞日久,热伤真阴而成疳积。

古人认为“积为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而成疳,又有治积不下久而脏虚成疳尤重。总的来说,疳积是小儿脾胃虚极,气血损伤而成。出现形体日渐消瘦,肚腹日渐膨大,身热困倦喜卧,面黄肌瘦,乳食懒进,嗜吃泥土,有时呕吐,口干烦躁,胸膈痞闷牙龈出血溃烂,甚则穿腮落齿,大便粘臭或频频作泻,完谷不化,下身浮肿。舌苔薄质淡,指纹淡。

对以上诸症的治疗,以捏积为主,以药物为辅。

方法是使患儿伏卧在床上脱去上衣,露出整个背部,应力求卧平卧正。术者应立于患者左侧背后,两手半握拳,二食指低抵脊骨之上(督脉之处)两拇指垂直,自尾骨端的长强穴沿督脉向上捏拿至大椎穴,共捏六次,捏第四次时向上捏提一次,捏完后在两肾俞穴按摩2-3下即可。

所谓捏拿,实际上是推、捏、拿三种手法的综合疗法。是在推的过程中进行捏拿。其中以推最为主要,在整个捏积过程中,推捏拿三种手法必须配合协调,用力柔和连续,要均匀,在临床上对于虚弱小儿和甚小的患儿,手法宜轻柔,捏拿时次数可多几次。

因为督脉主一身之阳,各脏腑的经脉都与督脉相连,督脉不通,则诸脉不通。又因督脉旁开一寸是各脏腑的俞穴,督脉属阳主气,任脉属阴主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通则统血而行。因此,捏拿督脉能够疏通督脉的阳气,使阳气得以统血而行,从而达到气血旺盛、脏腑功能调节的目的。

同时捏拿还能刺激各脏腑的俞穴,即使脏腑气血阴阳和脾胃肠的功能得到调节,也使积滞在胃肠内的积食活动而通过大肠排到体外。从而消除胃肠内的积滞。若患儿目盲,目涩,白膜遮睛,口角糜烂,鼻下红赤,口部疳者推捏至风府穴。

为了配合捏积疗法,于捏拿的第四天清晨,口服“消积粉”(组成:生军、熟军、黑丑、白丑、三棱、莪术,砂仁,共研细末)以助其效,其量根据病情而定。

第五天捏后贴“阿魏化痞膏”于肚脐处(约贴一周),应提起注意的是,在治疗中忌食芸豆、醋、螃蟹。因芸豆性粘腻,食后易引起积滞,服药后食醋可引起呕吐,螃蟹性寒而敛不易消化。除此三者之外,其它难以消化之食品也应在禁食之列。

捏积疗法虽然操作简便,容易拿握,但我们也应了解其适应范围,凡出生后一天直到十六岁,及十四岁以下没有来月经的女孩子均可操作。但有高热、惊厥和其它急性传染性疾病,以及患严重心脏病者不宜捏拿。此外,脊背皮肤有感染的患者也不得施以此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