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中医疗法及方药
胃病治疗以饮食疗法为上,药物次之。关于饮食疗法当专篇详之,此则以药物为限。
以药治疗胃病与治他病无异。
辨证用药,对病施方有着目于全身疗法者为夏秋间之胃病,大病后之胃病,各种感冒而起之胃病;也有着目于局部疗法者,此即本篇所欲述讲者也,兹试详之:
(1)兴奋胃机能疗法(古名理胃阳):食减味淡胃液以多便溏而现虚寒症者适用之。
如胃下垂、胃扩张者每现此症,前人谓胃火衰熄即属此候,宜用桂附参术之强壮剂以兴奋之,方如苓桂术甘汤、建中汤、四君子汤、理中汤、四逆汤之类,可随轻重选用之。
(2)滋养胃液疗法(古名养胃阴):知饥食减味和口渴舌赤而现津液缺乏症时适用之。
热病后之胃弱及各种胃病之属热型者每因胃液缺少而胃口不开,消化不良。
其时当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花粉莱菔梨汁蔗汁等等富于液分者,以补益之,前人谓此为甘凉养阴也;若兼有大便不实则伍用茯苓山药米仁之属所谓甘淡养胃也。
若热型较前更甚口渴而复便闭甚则胃已引起不快状态时,前人主甘酸化阴法(较轻之症)或酸苦泄热法(较重之症),甘酸化阴者如用白芍木瓜甘草之类,酸苦泄热者如用乌梅川连白芍川楝之类,今言之则增进胃酸而已。
(3)泻下疗法:各种胃病多有便秘之倾向,盖便秘不但可以引起自己中毒而发种种不适症状,且以粪便发酵之故而腹痛、胃气上逆而呕吐,秽浊积滞,苔腻口臭而不欲食,此前人所以倡六腑以通为补也。
古代医工所谓结胸、胸痹、肺痹、脾约者皆胃病而引起,便闭者故大陷胸汤有硝黄,小陷胸汤有瓜蒌(皆指结胸),瓜蒌薤白白酒汤有瓜蒌(治胸痹)紫菀杏仁枇杷叶之治肺痹,麻仁丸之治脾约皆泻下疗法也。
(4)吐法:胃液分泌过多引起不适症状时,以药吐出之则症候可以立时转快,与西医洗胃功效相等。
(5)防腐止酵疗法(古名芳香泄浊):胃病大抵有嗳臭放屁嘈杂烦闷等不快状态,因食物不消化而酸腐发酵所致甚则引起发热呕恶。
斯时用芳香草类药物如木香、沉香、薄荷、砂仁、白叩、槟榔、川朴等药,可以收防腐制酵作用,使胃部舒快,前人所谓辛香行滞、芳香泄浊正此义也。
(6)直接补益疗法:如增益胃液,增益胃酸法也;已述于前。
兹当再述者为:
(一)增加胃消化素法如用鸡内金是。
(二)增加胆汁法如内服牛胆、猪胆汁是。
(三)增加胰素法如猪胰内服是。
(四)增加酵素法如酵母曲内服是。
虽(二)(三)(四)作用在肠,而肠病足以影响胃病至显著也。
(7)间接补益疗法:胃病则不能照常摄取食物,如仍欲使病胃而营照常工作则胃病将愈甚,此至明之事也。
然身体对营养有一定之要求,不能有消耗而无补充,若因胃病而绝欲食则无补充而缺营养,生命转瞬可虑。
前代哲人知之,为使病胃减少工作而营养分如常,补治给汁,因取富于营养价值之功。
植物制成液体内服,则胃之工作可以减少而补给人体之有效如旧,病体可以日健而胃亦因间接收强壮之效,俗所谓补药当饭吃,正此意也,如枸杞熟地鹿茸、苁蓉及牛养鸡猪等脏器之类属之。
(8)和缓刺激疗法(除病缓痛):胃病之最不快者曰痞闷,曰疼痛。
如胀满为闷,痞之进一步症状,懊侬为痞,闷之轻一点症状;嗳气为痞闷,之排泄。
又吞酸嘈杂为疼痛之原因恶心呕吐为疼痛(胃痉挛)之逆动,盖痞闷为胃肌之收缩减退或不能,疼痛为胃肌之挛急,所以造成此等症状者,胃内容物异常而已,析言之则胃酸过多,胃肌衰弱,胃有炎症或溃疡或肿痛或幽门、贲门异常耳!
医工能除痞有法,缓痛有求,则治胃病庶称神手矣。
中医诊断胃病除视诊、问诊、切诊以外无他法,故于治痞解痛亦惟根据既知原因参以寒热虚实施治而已。
若更约言之则治病之法不外十项:
①原因于积食停滞而起者,用消食化滞如查肉枳壳神曲谷芽之类是。
②原因于食物异常发酵而起者,用辛香制腐如菖蒲木香沉香郁金香附之类是。
③原因于胃内积热者,用清热剂如栀子黄芩黄连之类是。
④原因于胃收缩力减弱者,用辛甘理胃如苓桂术甘汤、七气汤之类。
⑤原因于胃酸缺乏者,用甘酸或酸苦剂如乌梅木瓜胆草川连之类。
⑥原因于消化素不足者用增进消化素,如内金酵母曲谷芽之类。
⑦原因于全身衰弱者用强壮剂如参术之类。
⑧原因于食欲旺盛者减食自愈。
⑨原因于便秘者下剂自愈。
⑩原因于痰饮者祛痰逐饮自愈。
治痞以外更论治痛,分析言之殆有八端:
⑪原因于酸过多者,宜制酸中药蛤粉牡蛎皆钙剂而有制酸作用,此于轻症每收捷效。
⑫寒象显著者,宜用辛温剂如肉桂附子甘松沉香之类。
⑬若痛胀久而有便秘倾向者,通治血分如柏子仁桃仁归须白芍川楝川连之类以行气润肠和血。
⑭胀痛胸腹不舒者,通治气分如枇杷叶杏仁蒌仁竹沥姜汁半夏郁金之属。
⑮消化不良而现干燥虚证者,用和阴法如鸡子黄阿胶生地知母川连黄柏之属。
⑯原因为神经者,用镇静剂(古称平肝)如羚羊角夏枯草连翘山栀丹皮钩藤。
⑰诊知有胃溃疡倾向者,用辛淡苦味剂如郁金丹皮山栀蒌皮川贝桔梗茯苓之属。
⑱胃溃疡已吐血者,用祛瘀剂如桃仁新绛旋复花、柏子仁青葱之属。
胃病者对医生之要求不外治痞和痛、止血和增加食欲。
四端止血宜另篇详之,增进食欲,法非一端前述治法皆食欲增进法也,痞胀疼痛二症如上所详大抵已尽。他如灸法针法饮食法等兹不赘述。
按本篇论述详尽,中西融通,于临床大可参考运用。中医读之,耳目能为之一新,即西医读之,亦颇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