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哮喘,疗效出众的火针点刺法
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主症:喘证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治法:本病急性发作,应着重治肺,分清寒热,紧叩宣肺驱邪、化痰利气之法;慢性迁延期,宜权衡轻重,标本兼治;症状缓解期,病在脾肾,培补为宜。
取穴:1.主穴:肺俞、曲垣、秉风、大杼、风门。
2.配穴:外感实证,加列缺、尺泽;内伤实证,加丰隆、合谷、太冲;虚证,加太渊、太溪、足三里;喘甚,加天突、定喘。
施术: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主穴刺入0.5~0.6寸深。列缺向上斜刺0.3寸,尺泽直刺1寸;太渊、太溪直刺0.5寸;足三里直刺1寸;天突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要防止刺伤血管;定喘穴直刺0.5寸。如病情较甚,可用中粗火针点刺。
按语
此针方用毫针或火针治疗哮喘均取得较好效果。大杼、风门、肺俞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别位于第1、第2、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曲垣、秉风为手太阳小肠经穴,均位于肩胛冈上窝中。
太阳主一身之表,而肺主皮毛,两经经气不利,皮毛自开,外邪侵入则郁滞于肺,使肺气不利而发生哮喘,故取太阳经振奋体表之气,使外邪难入,入侵之邪外出,再加上肺俞健利肺气则哮喘缓解。
此外,五穴均位于背部,背部为肺所居,故又有局部治疗作用,可刺激局部气血,加强肺脏气血供养,以利肺气之宣降。另外,膀胱与肾互为表里经,故针足太阳经又能补足少阴经。
医案撷英
陈某,女,41岁,2014年10月6日初诊。
主诉:喉中哮鸣有声21年。
患者约20岁时,春季出现喘憋气短,经多种方法治疗未愈,以后每逢春季及秋季冷热变化时,喘憋加重,且喉中有声,痰多,发作前有胸闷、鼻塞流涕等先兆,哮喘终日不休,需用氨茶碱药物注射方能止喘,待夏季气候变热时哮喘方止。刻下症见:喘憋而哮,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喉中痰鸣,痰不多,时有白沫吐出,痛苦面容,汗多,口干,饮食尚可,二便调。舌苔薄白,脉沉细。
此为哮喘。证属肺气不足。治宜温补肺气。
针方:肺俞穴火针点刺。
刺法:用中等粗细火针,点刺肺俞,每日1次。
3次后患者自觉喘憋、喉中痰鸣好转。7次后喘憋基本消失,听诊哮鸣音减轻。10次后哮鸣音基本消失,再巩固治疗数次。
分析
哮喘病总属邪实正虚之病。一般新病多实,发时邪实;久病多虚,平时正虚。张景岳谓“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并谓“末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当惓惓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这些理论可作为针灸辨证论治的参考。
火针治疗哮喘有邪则祛邪,无邪则扶正助阳、温通经络,较毫针有更强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火针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外周血清IgE的含量,具有抗炎、平喘、抗过敏的作用。
天突位于咽喉要冲部位,属任脉穴,善于顺气化痰平喘;定喘为治喘经验穴,位于督脉大椎穴旁;肺俞是肺经背俞穴,善于调整肺脏功能,有散邪平喘的作用。天突、定喘、肺俞均为治疗哮喘的要穴,故定为主穴。辨证加穴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本患者辨证为肺气不足,仅点刺肺俞一穴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可见火针刺肺俞能温补肺气,气壮则哮鸣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