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成不了中医高手?

每一个踏入中医之门的学生,心中都怀揣着一份崇高的理想,他们渴望成为悬壶济世的良医,像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那样,用精湛的医术为世人带来健康与希望。他们憧憬着像胡希恕、李可等老中医一样,妙手回春,屡起沉疴,成为患者心中的神医。

然而,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他们渐渐发现,医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正如那句古话所说:“读书三年,谓天下无病不医;临床三年,谓天下无病可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愈发感到自己距离那些伟大的医者越来越遥远。临床中,他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疑惑也越来越多。面对病患,他们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无法确定自己的治疗方法是否有效。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每一个医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挑战。但正是这些挫折和困难,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他们知道,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在医学之路上走得更远,才能更接近那些伟大的医者,才能真正实现悬壶济世的理想。

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像前辈们一样的高手呢?在中医的殿堂里,我们深知看病的本质不仅仅是对病症的表象进行简单的处理。面对一个眩晕的病人,我们不能仅仅定性为颈性眩晕,更不能仅仅依赖X片去寻找哪一节颈椎出了问题,或者是否有骨质增生。这样的诊断方式,对于真正的中医来说,是舍本逐末的。真正的中医之道,强调的是辨证论治,是深入病人的身体内部,去寻找病因,去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

对于感冒的病人,我们不能仅仅想到抗病毒,而忽视了阴阳寒热的辨析。金银花、板蓝根,这些药材并非万能,它们的作用需要在特定的病情下才能发挥。一见发烧就用双黄连、柴胡,这样的做法,虽然可能暂时缓解了症状,但却可能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病因。

对于腰疼、腿疼的病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疼痛的部位,去扎哪疼扎哪,这样的做法忽视了中医的精髓——辨证取穴。我们应该深入病人的身体,去寻找疼痛的原因,去理解疼痛的发展过程,然后才能准确地选取穴位,进行治疗。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自己的开方毫无把握,扎针只会扎阿是,或者依赖一些看似特效的穴位。这样的困境,往往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我们应该回归中医的本质,深入病人的身体,去寻找病因,去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然后才能开出真正有效的药方,选取真正合适的穴位,为病人带来真正的健康。
在我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医界存在的一种浮夸和浮躁的风气。我们时常被那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所驱使,却忘记了中医的本质和根基。回想起那些老一辈的中医大师们,他们凭借着对医学的热爱和执着,夜以继日地钻研医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而如今,我们这一代中医人,又有多少人真正沉下心来,去深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呢?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承淡安先生那样的大家,每晚坚持练针,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效仿呢?我们是否真正读过《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这些针灸的经典之作,打好了自己的基本功呢?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某高校研究生竟然用小白鼠做实验来验证某方药对妇女痛经的治疗作用。看到这样的研究方式,我不禁哑然失笑。这真的是我们中医应该走的方向吗?这样的研究方式,真的能够让我们成为高手吗?

我的一位同学,对中医充满热爱,致力于经方治病。他曾遇到过一个在当地很有名的老中医,本想向他请教,却不料这位老中医竟然不识四逆汤。这位老中医患有心脏病,自治效果不佳,我同学提议用四逆汤加减治疗,却遭到老中医的拒绝。这位老中医认为伤寒论太过古老,不科学,应该多学习杂志上的现代方和各医院的协定方。这样的态度,让我同学倍感失望。

我不禁思考,这位老中医为何一辈子也没有成为高手呢?或许,在闲暇之余,他也曾郁闷过,疑惑过自己为何未能登峰造极。然而,真正的医术高手,不仅仅是靠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以及对中医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的精髓,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凡是问为什么,大都有内因、外因两个因素,上边说的是我们自身原因。再说外部因素。

当我们深入观察我国的教材体系,不难发现,为了迎合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其中的内容似乎有些自相矛盾,甚至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以中药学为例,每一味药材的描述都详尽细致,但在其结尾,我们总是能见到这样的字眼:这味药含有某某化学成分,对某些症状有特定的反应,或是小白鼠在摄入后有怎样的生理变化。

再走进方剂学的殿堂,我们又会发现,每一个精心配伍的方剂后,都标注着治疗某某西医的病名。这种结合似乎想当然地将中医的精髓与西医的体系相链接,但实际上,却可能误导了众多医者。因此,不少医生在面对病患时,一见发热便想到了双黄连,认为它能消炎、抗病毒。或是当看到某种病症时,便生搬硬套某个方剂,完全忘记了中医最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这样的教材编排,虽然看似追求了中西医的结合,但实际上却可能导致中医的精髓被埋没,使得医生在实践中失去了真正的中医思维。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将中医与西医进行表面的结合,而是应该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实现中西医的互补与融合。
如今,中医界的许多有识之士都深刻意识到,为了振兴中医,我们必须回归经典,从源头寻找答案。或许,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经方,我们能够找到振兴中医的正确道路。然而,现实却令人堪忧。在中医学院里,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难经》竟然只是选修课,它们的地位远不及英语等外来学科。

走进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那里汇聚了本省乃至全国的中医名家,但真正运用经方的医生却寥寥无几。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许多医生开出的药方动辄二三十味药,这样的做法既违背了中医的简约之美,也让人质疑其真正的疗效。

相信所有的中医从业者都会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石,《伤寒论》是诊断与治疗的根本。然而,真正潜心研究这些经典的医生却凤毛麟角。高手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和证明。

我们总是抱怨旧社会的万恶和民国时期的混乱,但正是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我们培养出了许多令人敬仰的医界高手。而在如今和谐美满的社会里,我们却为何培养不出哪怕一个真正的中医高手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不言而喻,答案也显而易见。

在前不久的日子里,我有幸结识了一位从事中药研究的病患。在与他的交流中,他提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中医将死于中药之手。”初听之下,这句话似乎带有几分惊悚,然而,细细品味,我深感其言之有理。

近年来,中药的质量问题愈发严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假药和劣药。我曾亲自前往亳州中药市场,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那些所谓的“道地药材”,在现实中却显得如此稀缺,想要真正寻找到它们,简直如同大海捞针。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多年的医者,我对中药的了解也算得上深入。然而,面对如今的中药市场,我不禁感到痛心疾首。这些假药和劣药的存在,不仅损害了中医的声誉,更对广大病患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与经验。然而,如今的中药市场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急需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假药和劣药的生产与销售,让真正的中药重新焕发光彩。只有这样,中医才能继续传承下去,造福更多的病患。

我举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例子。在我身为医者的日子里,我曾遭遇过一件颇为棘手的事情。在为病人开方时,我遵循古法,给他们开具了麻黄汤。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所遇到的每一位病人,在服用了这麻黄汤后,竟然都未能如预期般发汗。这让我感到十分郁闷,心中充满了疑惑。

为了探寻这背后的原因,我决定亲身试药。恰巧,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自己也感受到了风寒的侵袭。于是,我为自己开了一副麻黄汤,期待着能够体验到那发汗的效果。然而,当我服下这药汤后,却只是静静地等待,两个小时过去了,却连一滴汗珠都未曾出现。

这是第一次的尝试,当时我心中暗自猜想,或许是我所用的麻黄量还不够大。于是,第二天我加大了麻黄的用量,将麻黄增至45克,桂枝30克,炙甘草15克,杏仁20克。我严格按照《伤寒论》的要求,先将麻黄煎煮至沸腾,去除了那被称为“上沫”的浮沫。然而,当我再次服下这药汤后,仍然是静候其变,两个小时再次过去,却依旧没有出汗的迹象。

这时,我开始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我究竟是应该怀疑这药效的真实性,还是应该质疑仲景先师的智慧呢?在反复思考与试验后,我终于得出了结论,原来我所使用的麻黄竟然是假货!。
深入观察我们经方派常用的药物,便会发现其中的问题重重。以半夏为例,我身在郑州,经过我详细的调查,发现在这座城市的众多药店中,能够真正提供正品半夏的竟然只有两家。其余的,无一例外,都在用水半夏来冒充正品,企图以此欺骗消费者。再看附子,这味药在火神派的推动下变得异常火热,然而,其质量却令人担忧。炮制的工艺严重违背了传统,让人不禁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我们还能放心大胆地使用它吗?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中药行业的问题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即使我们拥有再高的医术,即便是仲景再世,面对这样的药物,我们也难以施展才华。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所谓:“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我们为何总是难以成为真正的高手?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我想对每一个立志于中医事业的人说,愿你们都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真正的高手。但请记住,成为高手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只有持之以恒,坚守初心,我们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