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中医治疗方案
胃为消化系统中重要器官之一,胃有病,影响健康殊大,且一日三餐胃须负容纳消化输送之责,劳苦已甚无暇休息,胃病之不易痊愈缘故也。
因医治疗胃病成绩颇佳,然限于生理解剖知识仅就机能上推测为辞,于解剖病变茫然也。
前人著述于胃病一门分类至多,核以近世医家皆为症状而非病名,夫仅列症状而不主病名,则病之过程难知而治疗方法遂永无确定准则矣!
兹篇所述旨在理前人之杂解,后世之惑,使胃病真相人人得见,治疗方案划然有据。至于以病为纲,分科叙述非所能详也。
吾人临床常胃病无虑四、五十种。
大要言之:以炎症论有急慢性胃炎之分;以疮疡论有胃溃疡、胃脓疡、胃癌、梅毒之异;以胃肌论有痉挛、弛缓、扩大、下垂之别;以分泌论有胃酸过多或缺乏及胃粘液过多或缺乏之;以嗜好论有贪食不饱及惧食之殊……
近世医学依据病所(如贲门、大弯、胃底、幽门等)、病类、症状、病因(如神经性、中毒性等)而各立病名,此胃病所以种类日多也。
中医则不然,一切以症状为研究之根本,治疗之依据,虽便于临床而昧于病理,且各逞臆说,皮传内经配合阴阳参互五行,立说愈多其道愈惑,群盲摸象,不得真象,如此而袭医学之日进不可得也,愍盲医生之渐多,概误治之常见。
爰写此篇以为治医同志导为前路。
胃病之症状
胃病皆有显著之痛苦:一曰疼痛;二曰不快。疼痛之状如钻、如绞、如刺或发作有时、或绵绵不绝。
前人于胃痛剧烈者曰胸痹、曰胃脘痛、曰胸痛、曰胁痛、曰肝胃痛、曰心脾痛,详其所指皆胃痛也。
因不晓解剖病理遂误放部位而主病名耳!
不快之状即消化困难之症状,前人名此大抵有心下痞、曰心中如噉蒜、曰吞酸嘈杂、曰痞闷胀满、曰懊侬、曰嗳臭嗳腐、曰恶心呕吐、曰哕噫、曰口酸苦腐、曰癥瘕、曰停饮。
凡此皆通常之症状也,其伴随而起之非常症状则以各个胃病过程之不同而不同,如吐血、下血唯胃溃疡、胃癌、中毒性胃炎有之。
如头痛、眩晕、失眠,唯慢性胃炎、胃分泌异常时有之;多梦、遗精唯消化困难时见之,如潮热盗汗恶寒唯胃病而已起,营养不良时有之,前人名曰脾劳;咳嗽、气急唯消化困难时有之。
下利与便秘交替,大抵为胃病至某种程度时现之;不宁唯是夏秋之交因气候与饮食之故而发为急性胃病,其外证与传染病相似,前人名此曰暑湿、曰湿火、曰湿热,实则仍为胃病也。
因此可知,徒据症状不足以识病,徒依寒热不得谓能治病,何也?
各个疾病有各个不同之过程,有各个不同之宜忌,医者若不能了然于心,几何不偾事哉。考前人于胃病一般之观察,唯分二途,即气与郁是也。
所谓气者,适用芳香健胃剂及辛辣健胃剂之胃病称之。盖胃病必有消化不良之痞胀、闷痛诸证,而辛辣性如生姜、良姜、益智仁、白蔻仁、川椒、荜拔等,与芳香剂如厚朴、枳壳、郁金、砂仁、青皮、木香、沉香等之药物,可以刺激胃肌使起收缩蠕动作用古称行滞。
可以促进胃液之分泌,具有少量之制酸及止痛作用,如是则一切痞胀闷痛可以消除,前人观察粗疏,以为是等消化不良状态皆原因于气之作祟。
而芳香及辛辣之健胃药又皆气味浓厚,故遂名之曰气耳!时师治胃病不曰辛温行滞即曰辛热开浊;不曰辛香理气即曰宣通解结。
其玄妙者,竞曰:“灵其气机”而以紫菀、杏仁、枇杷叶、瓜蒌皮、竹沥、姜汁等称为肺药者治之而不知紫菀等剂有效之故正以其辛香之刺激胃壁之作用也。
所谓郁者是指禁用辛辣健胃剂而适用苦味酸味健胃剂之胃病称之,前人过信《内经》,以为郁极则热,热则化火;朱丹溪辈更倡为“气有余便是火”之说;清代以来于气与郁外更迭为肝气肝火之说。
原夫胃病初期胃之机能未尝衰弱,辛辣芳香之药用之辄应,但此本为治标之术而非根治之法,用之既久胃以习惯刺激而反应渐少一也;胃本有病,经常刺激则机能愈衰二也。
除神经性胃病外胃组织大抵均有解剖病变,如胃粘膜发炎,服刺激药物则炎症愈剧,如胃有溃疡、脓疡、梅毒服刺激药则其病无不增剧,又胃病时胃机能每有过敏之患,用刺激药物则有招致意外之虑。
若其人系神经病质者,刺激药且有引起其他各部亢奋症状之虑,辛辣芳香药品之难用如是,此丹溪之说所以满天下而肝旺、肝气、肝火之谈更为时医口头禅也,是故以病理言气与郁是一非二,以治疗言则郁多于气,以名词言肝气、肝火等郁同又与气异,若为穷本探源之论,前人于胃病实有未见也。
中医对症疗法,为扼要计。
自来以寒型热型为治病之大纲,适用芳香辛辣健胃剂之胃痛为寒型,除胃变形(痉挛、弛缓、扩张、下垂)得经常施用辛热外其余各病大抵适用于胃病初期胃力未衰时,无溃疡、恶病时,无亢奋症状时,二便如常或便溏时,脉搏沉缓和滑时,舍此皆所忌也。
适用苦味酸味健胃剂之胃病为热型,此型胃病非有解剖病变如胃溃疡、胃癌、胃炎等即为慢性胃病之中期或神经性胃病之类,其共通之症为口渴喉干、为灼热嘈杂、为口苦、为便秘溺赤、为吐衄下血、为神经亢奋、为脉搏弦数。
此皆前人认为热型者而苦味酸味剂适用之,盖苦味剂如川连黄芩山栀胆草之属皆有消炎止血之功(古称清火清肝),有促进胃分泌之功(古称泻火)。
酸味如乌梅、木瓜、米醋、白芍之属于清热止血以补,且有补充胃酸之功,胃酸缺乏之胃病用此每奏奇效,前人知之故曰酸苦泄热或曰甘酸化阴也。
胃病之原因及分类
足以引起胃病者多种多样,大约可如下述:
一曰精神原因:如神经过劳,前人以为思虑伤脾也;强烈刺激,前人以为怒动肝火,木来克土也;精神异常,前人以为九窍不和皆胃病也。
二日饮食中毒:如酗酒贪食,不习惯食物及毒物或食物过冷过热等皆足以造成胃病。
三曰邻近器官影响:如肝脏肿大,口齿疾患,异常分泌亦足引起胃病。
四曰气候剧变:感冒寒冷,受强烈阳光或受潮湿霉蒸以酿成胃病,在夏秋之交常常有之。
五曰起居动作:缺乏劳动与劳动过分均足变为胃病,生活不规则尤足致之。
六曰他病转属:传染病经过中或其他疾病之末期,每每酿成重大之胃病。
七日全身原因:神经衰弱或失血亡血或糖尿病皆有造成胃病之可能。
八曰遗传:如胃下垂、如胃溃疡、如胃癌,似与遗传相关者。
胃病原因大抵如前。而既成胃病,其症状虽随病之异而异,然固可以类相似概括言之者,近世医学名此曰“症候群”,盖有其共通相类之症候耳。
且辨证用药舍此别无标准可导,斟今酌古列为数纲,使临诊有可依之规模,施治无狼狈之虑,亦要道也。
(1)寒型胃病:其苔滑湿,其口不渴或竟流涎,其便不秘或则便溏,其脉多滑不弦,其一切消化不良之症状大概俱有此型胃病。
且可分为二种,一种轻症,初期胃病及精神感动或气候不适因而引起消化不良者属之,适用芳香辛辣健胃剂是也。
一曰重症,各种胃病末期已现沉衰及胃扩张、下垂诸病而现,前人所谓沉寒痼冷症者属之,适用人参白术附子干姜剂者是也。
(2)热型胃病:其苔干其舌燥赤、其口多渴而苦,其便必秘,溺必赤,其脉多弦而数,其食欲多如常,其疼痛胀闷诸消化不良症状与上述寒型无显著分别。
此型胃病也可分为二种,一曰轻症,病后消化不良时及某种胃病发展至中等程度时(以胃生疮疡最多)属之,适用甘寒甘酸剂者是也,前人名此曰甘淡养胃或曰甘酸化阴者也。
二曰重症,噎嗝胃反及胃已出血或胃炎迅速进行糜烂时属之,适用酸苦凉润剂者,前人名此曰酸苦泄热或曰凉润濡燥者也。
盖本型胃病十、九有胃酸缺乏之状态,现干燥症之状态。
(3)混合型胃病:此型胃病,诊断至为不易,症状多所混合,大抵于神经性胃病多见之,应用方药亦不得偏热偏寒。
(4)出血型胃病:胃溃疡可为代表本病。初期所现纯系热型,吐血已止即现混合型;若吐血不止或迁延未愈,无不转变而为寒型者。
(5)停饮型胃病:胃扩张可为代表,现症多为寒型重症状态,方药运用亦与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