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成药,把损耗的肾阴和肾阳都补上
有的人上岁数以后,会出现手脚怕冷、夜尿频多等问题,中医认为,这与肾阳虚有关,应从补肾助阳的角度着手解决。
桂附地黄丸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典中成药。
其实,桂附地黄丸的本名叫肾气丸,来源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久服此药,可补肾填精、使肾气充盈、抵抗力增强。
后世有很多人以为这个药是补肾阳而不补肾阴的,但它真正的作用是阴阳双补、充实肾气。
很多“二阳”患者、老年病患者和“阳过后遗症”患者,都可以吃一些桂附地黄丸,一则巩固疗效,一则修复被新冠病毒损伤的人体元气。
话说回来,很多人腿脚屁股凉,四肢偏凉,小腹偏凉,消化缓慢,二便不利,或者小便清长大便稀的同时,还有上火的现象,比如嘴角喉咙发炎、牙痛、脸潮红、高血压、头皮痒、口腔溃疡等。
这时候的上火并不是真的“热”,身体更多是寒证。长期清热下火会让虚寒的中下焦更寒。
还有很多人的精力旺盛,也是假象。
表面上精力旺盛,并不是真的精气神饱满。更像打了鸡血,喝了浓咖啡、兴奋剂一样,把身体内部的精气强行调动出来,提前使用了黄金储备“肾精”。
现代人里,中下焦偏虚的情况其实挺多。因为我们总是过度地耗散升发,没有好好的收藏,精神内守。
冬天去补养肝肾,更容易让能量回归下焦,这个补下焦的效果,是其他季节都比不了的。
除了我们经常说的早睡,放松呼吸,减少心神的消耗去养肾,我们还可以用一点中成药,滋补下焦肝肾,顺应天时,让补益的效果达到最大。
桂附地黄丸出自《金匮要略》,先用“三泻”,净化肝脾肾的浊气:茯苓利脾湿,泽泻利肾浊,丹皮通肝血;
再用“三补”,给肝脾肾注入能量:熟地滋肾水,山萸肉补肝气,山药补脾肺。
最后加上非常重要的附子、肉桂,“激活”肾阳,增加动能,让原本过于死寂不活跃的肾水重新蒸腾起来,上滋肝木,让微弱的肾火再次燃烧起来,温暖脾土。
桂附地黄丸这种温温地补,并不是燃起一阵大火,而更像是用小火慢炖的方式,一点点地,持久地,让整个冰凉亏虚的下焦日渐充盈温暖,且不过多消耗身体的阴。
补肾和养肝血,不像补气那么快,用这个冬季的时间,慢慢收藏运化滋养,才有可能从量变达到质变,真正的改善下焦的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