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阳明病必须谨守的四条准则

治疗阳明病的注意事项,需谨守“表不解不能清下”、“中病即止”、“护胃气”和“恰当配伍”四条准则。

一、阳明病,表不解,不能单纯清热或攻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上述条文都强调了先表后里的原则,表不解,不能单纯治疗阳明病,必须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葛根芩连汤等都是表里合病的代表方,后世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也都是表里双解治法的代表方。

叶天士讲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也是这个道理,有卫分(表)的时候,不能单纯清气,必须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到了气分(阳明病),才能单纯清热,从气分论治。

二、吐、下、清,都是祛邪的,注意中病即止

表证的时候,通过调节麻黄与桂枝的比例,可以达到不同的发汗解表力度。阳明腑实证,通过调节枳实、厚朴、芒硝的比例,也可以形成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达到不同的攻下腑实的力度。

大承气汤方后注,反复强调“得下,余勿服”“若更衣者,勿服之”等,强调治疗以知为度。因为汗、吐、下三法过度应用,都能损伤津液、阳气,所以古人有“好汉不禁三回拉”等说法。以合适的力度达到祛邪,邪去而不伤正,就是最好的。

清热的治法,过度也容易寒凉损伤脾胃。正如吃一个馒头就饱了,没必要吃第二个。穿一件衣服不冷的时候,就没有必要穿第二件。吃饱而不撑胀,穿衣暖和而不燥热。

并不是药物的剂量越大越好。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汗出、达到攻下,祛邪而不伤正,就是最合适的剂量。用生麻黄10g能够发汗解表,就不用15g,同样道理,大黄10g能够攻下祛邪的,就不用15g。

在表证篇提出过一个原则,为了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阳证(正气不虚)的情况下,汗、吐、下三法祛邪,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药物剂量可以适当加量,采取少量频服,中病即止,能够快速达到疗效又不至于过度治疗。但同样强调中病即止,并不违背适度原则。

三、配伍用药,始终呵护胃气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虽然阳明病本身正气也实,但治法都是清热、攻下等,需要注意不要损伤正气,要呵护胃气。胃气,其实就是正气、津液。清热代表方白虎汤中除了石膏、知母清热,还要有粳米、甘草护胃,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提过一个观点,白虎汤类方是以白虎加人参汤为核心方若气阴损伤不著,则去人参,只用粳米、甘草来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参益气生津、护胃的作用

阳明病迁延日久,邪热可以耗伤正气,正如火炉上面的一锅水,锅里的水会越来越少,清热祛邪的时候还要照顾到正气(津气)。白虎汤到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就是一个动态的病机演变过程

需要注意。大承气汤证迁延不解,同样可以耗伤正气,由腑实证的邪实正实传变为邪实正虚的危险证候,就有了黄龙汤、新加黄龙汤的扶正祛邪攻下,甚至有用独参汤送服大承气汤的极端例子。

无论阳证,还是阴证,都应很重视正气的问题,始终权衡正邪双方的轻重虚实,来确定最终处方,达到祛邪而不伤正、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

四、药物的配伍

里实证,需要攻下祛邪,但邪实的证型不同,具体治疗和配伍就不同,需要围绕大黄,配合不同的药物来发挥不同的作用。

大黄只是一个祛邪药,就看怎么配伍。大黄配厚朴、枳实、芒硝,除腹胀满、攻下腑实配合黄连、黄芩,清心火而治心下痞配合甘遂,就能逐热泄水治疗大陷胸汤证配伍桃仁、水蛭、虻虫,就能攻逐瘀热治疗阳明蓄血证

生石膏辛寒清热,是治疗阳明里热的代表药物,和麻黄配伍就能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表寒里热,和小柴胡汤配伍,就能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无形之热。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