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癃闭
癃闭,亦被称之为小便不通,是一种排尿困难的疾病,严重时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癃闭之症,犹如涓涓细流受阻,尿液潴留于膀胱之中,使得小腹充盈隆起,痛苦不堪。癃闭之病因复杂多样,既有内在因素,亦有外在因素,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疾患。
在虚证方面,癃闭多因年老体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若肾阳不足,则膀胱气化无权,尿液无法顺利排出。此外,久病体弱,中气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中气为升降出入之本,膀胱传送尿液需靠中气推动,若中气不足,则膀胱传送无力,尿液难以排出,潴留于膀胱之中。
在实证方面,中焦湿热移注膀胱,阻遏膀胱气化是常见原因。湿热之邪侵袭人体,下注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导致尿液排出受阻。此外,跌打外伤及下腹部手术也可能引起瘀血凝滞,瘀血阻塞尿路,使小便难以排出。另外,肿块砂石压迫阻塞尿路也是实证癃闭的常见原因。肿块砂石压迫尿路,使尿液流通受阻,形成癃闭之症。
总之,癃闭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对于虚证患者,宜温补肾阳,调理中气;对于实证患者,则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消石通淋。通过综合治疗,方能缓解患者痛苦,恢复其正常排尿功能。
〔辨证论治〕
体针
(一)癃闭虚证,病状缠绵,表现为小便淋漓不畅,排出无力,甚至点滴难出,小腹膨癃,神疲乏力。患者面色苍白,气短声微,腰膝酸软,大便稀薄,时有肛门下坠之感。舌质淡白,舌苔微腻,脉沉细而弱,一派虚象。
治宜温阳益气,启闭利尿,旨在振奋脾肾阳气,恢复气化功能。选穴以足少阴、太阳、背俞和任脉经穴为主,旨在温补脾肾,益气助阳。
处方中,阴谷为肾经合穴,可调补肾气,肾俞、脾俞则能补益脾肾之气,三焦俞、委阳可通调三焦气机,气海为任脉经穴,可温补下焦元气,以助膀胱气化。若患者有肛门下坠之感,可加次髎以补下焦,提升中气;若心烦意乱,可加内关以宁心安神。
在治疗时,毫针刺用补法,先针四肢穴位,后针腹部或腰部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2次,以温补阳气,调畅气机,使气化得复,小便自利。整个治疗过程需耐心细致,以达最佳疗效。
(二)癃闭实证的症状表现为小便点滴不下,努责无效,小腹胀急而痛,烦躁口渴,口苦而粘,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舌质红赤,脉弦数。若为瘀血所致,则舌质隐青或见紫斑点,脉涩。若是由外伤或手术引起,则有相应的病史可查。若湿毒内攻或上犯清窍,还可见喘急,心烦,甚至神昏等症状。
治疗癃闭实证的原则是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取足太阴、太阳、任脉经穴为主,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调和气血,通利水道,从而缓解癃闭症状。处方中常用的穴位包括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和中极。
其中,三阴交和阴陵泉是足三阴经的重要穴位,能够疏通足三阴的气血,使瘀得散,清利脾经湿热,膀胱气化得通。膀胱俞和中极则是俞募相配,能够疏通膀胱气化而通利小便。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还可以加减其他穴位,如湿毒上犯喘急时加尺泽、少商放血以清肺降气;心烦时加内关以宁心安神;神昏时加人中、中冲放血以泄热醒脑。
在治疗癃闭实证时,毫针刺用泻法,不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的目的,从而缓解癃闭症状,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是“气至病所”,即针刺达到 一定深度后,需找到痠、麻、胀感等,然后运用手法,使针感到达下腹及会 阴部,直到患者出现尿急或下腹收縮感为止。如获得这种针感效应,则往往 可在起针后立即自动排尿。 癃闭耳针疗法,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中医针灸技术。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精心选取膀胱、肾、尿道、三焦这四个穴位。这些穴位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基于中医理论中对癃闭病症的深入理解。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我们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缓解癃闭症状的目的。
在施针时,我们采用中等刺激强度,确保既能起到治疗作用,又不会给患者带来过多的不适。每次治疗时,我们会选择2~3个穴位进行针灸,留针时间在30~50分钟之间。为了保持针感,每10分钟我们会进行一次捻转操作。这种持续而温和的刺激,有助于激发穴位的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
除了耳针疗法外,癃闭还可采用电针治疗。在电针治疗中,我们选取双侧维道作为针灸的穴位。施针时,我们沿着皮肤刺入,针尖朝向曲骨方向透刺,深度约为二寸。随后,我们会接通电流,通电时间在15~30分钟之间。电流的刺激作用,能够进一步增强针灸效果,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更有效地缓解癃闭症状。
无论是耳针还是电针疗法,都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只有准确选取穴位、合理控制刺激强度和时间,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接受癃闭针灸治疗时,建议患者选择专业的中医针灸医师进行治疗。
〔应用例案〕
宋××,3岁,女孩。家长代诉:不能排尿已18小时。患儿碰伤会阴部后,即不能 自行排尿。查:腹部膀胱充盈,会阴前方有擦伤,尿道口右侧有一小伤口, 局部肿胀。诊断为:会阴部外伤,尿潴留。治取关元、气海、三阴交后,立 即解出大量小便。
〔文献摘录〕 小便不通,这是许多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它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扰和不适。在古老的中医典籍中,对于小便不通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神应经》中就提到了阴谷和阴陵泉两个穴位,对于治疗小便不通有着显著的效果。
阴谷,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具有补肾益精、通利水道的作用。而阴陵泉,则位于小腿内侧,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能够调和脾胃、利尿通淋。通过刺激这两个穴位,可以调和人体的水液代谢,从而缓解小便不通的症状。
同样,小便不利也是常见的泌尿系统问题,表现为尿流不畅、尿意频繁等。《针灸大成》中提到了阴陵泉、气海、三阴交三个穴位,对于治疗小便不利有着独到的见解。
阴陵泉如前所述,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而气海,位于人体下腹部,是任脉的穴位,能够调理人体的气血,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具有调和三阴、通利水道的作用。通过刺激这三个穴位,可以调和人体的气血水液,从而改善小便不利的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小便不通和小便不利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人体的水液代谢,从而缓解这些症状。当然,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有人详细报道了106例尿潴留的治疗经验,这些病例均是由多种疾病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针刺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在膀胱充盈数小时不能排出小便,且未插导尿管的情况下,针刺治疗成为了首选。然而,如果针后40~50分钟仍不见排尿,就需要临时插导尿管导尿,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等到下次膀胱充盈时,再行针灸,如此反复,直至痊愈。
在针刺取穴方面,中极、关元、三阴交被视为主穴,具有调节膀胱功能的作用。对于脑脊髓疾患所致的尿潴留,需要加大椎、百会等穴位,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对于腹部手术所致的尿潴留,由于腹部刀口不宜施针,因此需要避免使用中极、关元等穴位,而改用膀胱俞、阴陵泉等穴位,以调节膀胱和尿道的功能。
在针刺手法上,因神经麻痹所致的尿潴留,需要采用补法,留针10~15分钟,中间捻针1~2次,并配合艾条灸,隔日1次,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而其他疾病所致的尿潴留,则需要采用泻法,留针20~25分钟,中间捻针2~3次,每日1次,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经过上述治疗,1次痊愈者82例,占77.3%,显示出针刺治疗尿潴留的良好效果。而5次以上痊愈者6例,占5.7%,表明对于一些复杂病例,需要多次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效果。无效者3例,占2.8%,可能与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当有关。总体而言,针刺治疗尿潴留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