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悉经络开口动手必错

自古以来,因对经络学说的理解不足而导致治疗失误的案例,可谓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经络,作为中医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复杂而精细的网络结构,既关乎着生命的奥秘,也隐藏着疾病的根源。然而,正因为经络系统的深奥难懂,使得许多医者在临证时,难以准确把握其精髓,从而导致了治疗的偏颇和失误。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医家因对经络理解不足,而陷入了治疗的误区。有的医者过于依赖表面症状,而忽视了经络的内在联系,导致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有的医者则对经络的走向和交汇点一知半解,误将病症归咎于错误的经络,从而开出了无效的药方。这些因不熟悉经络而误治的案例,不仅令患者承受了无谓的痛苦,也让医者背负了沉重的责任。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的瑰宝,凝聚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它揭示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然而,正因为经络学说的博大精深,使得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

因此,对于医者而言,熟悉经络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只有深入研究经络学说,掌握其精髓,才能在临证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误治的发生。同时,医者也应当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在元朝时期,医家罗天益以其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无数病患,其中一位便是静江府李君的长子。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少年,因病伤寒已达九日之久,病情日益严重。初时,医者误诊为阴证,施以附子理中丸治疗,却不见病情好转,反而加剧。李君焦急万分,另寻良医,却又见医者争论不休,阳证阴证之辨令人困惑。

李君面对两位医者截然不同的论断,心中犹豫不决,不敢轻易让儿子服药。在这关键时刻,他想起了罗天益医家,便亲自上山请其前来决断。罗天益深知此事关乎人命关天,不敢怠慢,立即前往李府。

经过仔细诊脉,罗天益发现患者脉象沉数,一息之间竟有六七至之多。又听其母所述,少年夜间叫呼不断,口渴难耐,喜饮冰水,一派阳证之象。且已三日不见大便,病情危急,需立即采取措施。

罗天益当机立断,开出一剂药方:酒煨大黄六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二钱,水煎服用。这剂药方意在泻下实热,解除阳明胃经的邪热。傍晚时分,患者服药后泻下数次,当晚便大汗淋漓。第二天早上,脉象平静,身体凉爽,少年霍然痊愈。

此案之成功,关键在于罗天益医家精准诊断,以阳明胃经邪热为病因,选用调胃承气汤泻下实热,使病情迅速得到缓解。他的医术之精湛、临危不乱之气质,令人敬佩。此事在静江府传为佳话,罗天益医家之名也愈发响亮。
近人刘炯夫为一位年仅5岁的张姓女孩治疗,该女孩在5天前突发高热,并伴随抽搐两次和腹泻五次。当时的神志已经模糊不清,腹部胀痛,大便带有脓细胞,情况相当严重。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初步诊断为中毒性痢疾,虽然抽搐症状得到了控制,但在第三天,女孩再次出现寒战高热,大便中带有脓血,每天多达十余次。眼见病情日益严重,医院请来了刘炯夫进行会诊。

刘炯夫首先采用了葛根芩连汤,并加入了槟榔、枳实、山楂等药材,希望能缓解病情。然而,服药后女孩的症状并未改善。次日复诊时,刘炯夫发现女孩的脉象细涩而迟,舌苔薄白而腻,唇舌颜色淡,神志虽然看似清醒但实则模糊,四肢冰冷,面色灰暗,头痛,畏寒,发热,全身疼痛,大便中白色脓液多而红色血液少。

经过深思熟虑,刘炯夫认为女孩的病情属于营虚阻滞,营卫不通,邪毒内陷,已经由阳明经转入厥阴经。于是,他果断地改用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方中的当归、桂枝、白芍等药物具有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的功效,细辛、木通等药物则能通利水道,炙甘草、大枣、生姜则能调和药性,共同作用于女孩的身体。

服药后,女孩当晚便开始微微出汗,寒热逐渐消退,四肢逐渐转温,头痛和全身疼痛的症状也有所缓解,大便次数减少,里急后重的症状消失,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开始有了进食的欲望。刘炯夫继续为女孩开了四剂当归四逆汤,服药后,女孩的症状逐渐消失,最终康复出院。

此案充分展示了刘炯夫对中医理论的深厚造诣和临床经验的丰富。他敏锐地捕捉到女孩病情的转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终取得了显著疗效。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医在辨证施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