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厥阴病会上热下寒?
用八纲来解读六经,也就是在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皆有阴阳两种不同属性,那么其中半表半里,也就是胸腹两大腔间,包容的脏器多,所以临床症状是最为复杂的。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阴本不得有热,但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常常郁久化热,而火性炎上,寒性趋下,所以常常表现为一个上热下寒的症状表现,临床上我们称之为上热下寒,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寒热错杂的局面,代表方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认为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的。
邪在半表半里中,容易郁久化热,热往上走,对外表现出上热下寒的症状。半夏泻心汤是有寒有热的药物组方,所以符合厥阴病症状,属于厥阴病方剂。
在《伤寒论》中,同时具备寒热错杂病的方剂,除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以外,像半夏泻心汤类方,同样是归为厥阴病的范畴,因为半夏泻心汤也是寒热并用的。温经汤本身是一个血虚宫寒血瘀,但是因为出现了“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有一定上热的表现,所以温经汤归为了厥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