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虽治虚,但在这种情况下用才是最好的
经方应用人参较为广泛,共涉及39个方证,综合来看,经方用人参主要为补中益气、健胃扶正、生津止渴,治心下痞满。《神农本草经》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可知经方用人参继承了《本经》的经验,而且增加了临床更有效的经验,如补中益气、生津止渴作用,且突出了治心下痞满。
心下痞:心下痞,又称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心下痞坚等,胡希恕先生认为,心下痞是适用人参的主要指征。这里要提一下,吉益东洞先生因对比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证有“心下痞,按之濡”,故认为人参无补虚作用,显然偏颇。
生津止渴:胡希恕先生在注解《金要略·水气病》风水时指出:“读者以白虎加人参汤治渴,而把脉浮不渴改为脉浮而渴,实非,白虎加人参汤治渴在人参,而不在石膏,试观《伤寒论》白虎汤条各条无一有渴证,可以证明。”《伤寒论》记载白虎汤方证3 条,皆无口渴;而白虎加人参汤方证6 条,条条有口渴、烦渴、大渴、燥渴、渴欲饮水、口舌干燥、身热而渴等,可知人参是生津止渴者。人参于乌梅丸、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新加汤等方证中皆起健胃生津作用。
扶正祛邪:人参味甘,微寒,主在补中益气、健胃养正,常配伍干姜、白术、吴茱萸、附子等而主治太阴病,如理中汤方证、吴茱萸汤方证、大建中汤方证等。
人参历代均对其推崇备至,其论著及运用甚众,如《本草正》云:“人参,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本草新编》:“人参,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中有阴,无毒。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非仅入脾、肺、心而不入肝、肾也。五脏之中,尤专入肺、入脾。”即可用于久病气虚之证,又可用于元气虚脱之急证,而为补虚救急之要药。以至近世流传人参为益气固脱、强心复脉之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