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如何审症求因
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一智慧箴言,深刻地揭示了治疗疾病的关键步骤和原则。在医学的广阔天地中,治病犹如一场精密的战役,医生便是那位统帅全局的将军。他必须首先洞悉病情的本质,洞察疾病的根源,才能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治病必先察明病因,这是医学领域的共识,也是每位医生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在探寻病因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凭借丰富的医学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态度,去剖析疾病的表象,挖掘出隐藏在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个过程就像一场侦探游戏,需要层层剥茧,才能找到疾病的元凶。
审因论治,则是根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步骤。医生需要根据病因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个过程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确保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清代名医郑钦安曾言:“知其所因而治之,皆是良相;不知其所因而治之,皆是庸手。”这句话道出了治病求本的真谛。只有深入剖析病因,才能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只有审因论治,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必须始终秉持这一原则,不断追求医学的真谛,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清初,安徽之地,有一位名医崔默庵,他的医术堪称神奇,尤其以审症求因、审因论治的医术闻名遐迩。在崔默庵的医学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凡诊一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数问,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这意味着,每当遇到疑难杂症,他若不能立即明确病因,便会与病人相对而坐,深思数日,反复询问病情,仔细诊察,直至找到病因,方才罢休。
崔默庵的这种严谨与细致,并非空谈。曾有一位青年新婚不久,突然皮肤发疹,周身肿胀,头面肿大如斗,诸医皆束手无策。这位青年辗转找到了崔默庵。崔默庵为其诊脉,发现六脉平和,仅稍显虚弱,余无异常。他深知,这病症并非寻常,需要深入探寻其因。
于是,崔默庵坐在病床前,边用餐边沉思。病人因肿胀而目不能视,只能用手掰开眼睛,看着崔默庵吃饭。崔默庵心生疑虑,问道:“你是否想吃饭?”病人答道:“很想吃,但医生们都不让我吃。”崔默庵疑惑道:“这病怎会妨碍饮食?”他遂让病人进食,见病人食欲旺盛,更觉不解。
经过一番观察与思考,崔默庵终于发现了端倪。他注意到病人房中家具皆是新制,漆气浓重。顿时,他恍然大悟:“吾得之矣!”他立即命人将病人移至另一房间,并以数斤生螃蟹捣烂,遍敷病人周身。不出两日,病人的肿胀消退,疹子显现,病情逐渐好转。
原来,这位青年的病症竟是由漆气中毒所致。其他医生皆未识得此因,而崔默庵却通过审症求因、审因论治的方法,找到了病因,并成功治愈了病人。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崔默庵高超的医术,更强调了审症求因、审因论治在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正如张景岳所言:“求所从来,方为至治。”医学之道,在于探求疾病之根源,治其所因。然而,病因有时隐蔽难寻,需要医者耐心细致、反复推敲。崔默庵正是如此,他以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医术,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的医学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审症求因、审因论治的典范。
清代医家王燕昌在其著作《王氏医存·久病治因》中深刻指出:“凡病久治不效者,宜问明受病之因,设法重治其因,自愈。勿治见有之症也。”这一观点,对于临床诊疗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医治过程中,若只注重表面症状而忽视病因,往往难以根治疾病,甚至可能陷入误区,越治越糟。
王燕昌提出的“设法重治其因,勿治见有之症”的原则,强调了治病必须求本,而非仅仅治标。因为临床表现有时只是疾病的表象,而并非疾病的本质。若医生仅依据表面症状进行治疗,难免陷入盲目和片面,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相反,若医生能够深入了解病因,从源头上治疗疾病,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明代医家戴思恭治疗太子朱棣腹部瘕的医案为例,他正是在久治不效的情况下,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推敲病因,最终找到了疾病的根源——太子嗜食水芹,而水芹中藏有蚂蝗,吞入腹中导致疾病。戴思恭针对病因,采用驱虫泻下的方法,成功驱除了蚂蝗,治愈了太子的疾病。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设法重治其因”的重要性。
因此,作为医者,在诊疗过程中应始终牢记“设法重治其因,勿治见有之症”的原则,从源头上探寻疾病的本质,避免被表面症状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治愈疾病。
北宋年间,广州府通判杨立之在一次公务结束后,踏上了返回楚州的征途。然而,旅途的劳顿却让他意外染上了重病。他的咽喉处生出了疮口,红肿得如同烈火焚烧,脓血犹如泉涌般不断流出,痛苦之状难以言表。这突如其来的病痛使得他寝食难安,身体状况迅速恶化,生命岌岌可危。
此时,群医围绕在杨立之的榻前,但面对如此奇特的病症,他们束手无策,无法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正当众人束手无策之际,恰逢名医杨吉老也来到了楚州。得知此事后,他毫不犹豫地前来为杨立之诊治。
杨吉老细心地观察了杨立之的病情,沉思良久后,他开口说道:“无需再看脉象,我已知晓病因所在。此症非同小可,需先食用生姜一斤,方可进一步投药,否则恐难根治。”此言一出,众人皆惊。毕竟,咽喉处已经溃破流脓,疼痛难忍,明显是阳热之症,再吃生姜岂不是火上浇油?
然而,杨立之深知杨吉老医术高明,且阅历丰富,他的每一句话都绝非戏言。于是,他强忍疼痛,开始按照杨吉老的嘱咐食用生姜。起初,他尝了几片生姜,并未觉得病情加重,反而觉得味道甘甜而香。当他吃到半斤生姜时,惊奇地发现咽喉处的疼痛竟然逐渐消失了。当他吃完一斤生姜后,虽然开始感觉到姜味的辛辣,但脓血竟然也止住了。不知不觉间,他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康复后的杨立之向杨吉老询问缘由,杨吉老解释道:“你在南方做官时,必然经常食用鹧鸪。这种鸟喜欢吃半夏,久而久之,半夏之毒便侵入了你的咽喉,从而引发了喉痈。而生姜正是半夏之毒的克星,能够清除病源,因此药到病除。”
此症若按临床表现来看,确实应归为“烂喉痧”,治疗时当以清热解毒为主。然而,杨吉老却能够审因论治,准确判断出病因在于半夏之毒,从而大胆选用生姜进行治疗。这种审因论治的思维方式,正是他医术高明的体现。他并未被表面的症状所迷惑,而是深入探究病因,从而找到了根治疾病的方法。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张景岳,一代名医,曾妙手回春,治愈绍兴武官吴某之重症。吴某因一时贪食蘑菇,致使身体违和,大吐大泻,病情严重。众医皆以黄连、黑豆、桔梗、甘草等清热解毒之药治之,岂料病情反而加剧,胸腹大胀,气喘不已,水饮难入,生命垂危。
此时,吴某家人闻张景岳之名,遂请其前来诊视。张景岳望闻问切,细细把脉,洞察病情,知此乃阴证之疾。蘑菇生于阴湿之地,性属阴寒,吴某过食蘑菇,寒气内侵,阳气受损,故病情如此严重。
张景岳当机立断,投以附子、干姜、人参、茯苓等辛热温补之药,意在温阳驱寒,治病求本。然而,吴某虽稍知医道,但见药方尽是热性之品,心中难免疑虑。他疑问道:“吾腹胀如鼓,口干舌燥,何能服此等热药?”然病情紧迫,张景岳劝慰再三,吴某终因无奈,只好服下。
岂料,一剂药下,吴某呕吐即止;再服一剂,腹胀渐消,气息渐平。如此这般,不过数日,吴某病情大好,终至康复如初。众人皆叹张景岳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按:此案与寻常病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蘑菇性寒,吴某过食致寒邪内侵,张景岳识得此乃阴证,故用附子、干姜等辛热之药以温阳驱寒。若如俗医,但凭腹胀口干等表面症状,断无投用姜附参苓之理,只恐病情越旋越远,难以康复。此案之取效关键,全在于张景岳洞察病因,治病求本,实乃医家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