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治病尤须治心为本


清代的医家尤乘,在其传世之作《寿世青编》中深刻阐述了一个医学哲理:“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而逐末也。”此言可谓切中肯綮,揭示了医学治病的本质与核心。在尤乘看来,治疗疾病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肉体层面,更要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关注其情感与心理状态。若医者仅顾疾病之表象,而忽视患者心灵之痛苦,岂非如同舍弃了根本而追逐末节,又怎能求得真正的痊愈呢?

尤乘进一步指出:“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痊愈,安可得乎?”这即是说,若医者未能深入探寻疾病的根源,而只是盲目地攻击其表象症状,那么要想真正治愈疾病,又怎么可能呢?疾病之生,往往源于内外因素的交织影响,只有深入探究,找到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尤乘还提到:“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这更是对医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医者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身体疾病,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给予其情感上的支持与关怀。同时,医者还应具备预见性,能够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便通过调理身体、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尤乘的这些观点,无疑是基于其丰富的医学实践与深刻的医学思考所得出的结论。它们不仅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广大患者指明了治疗疾病的正确方向。

陈实功,这位古代医学巨擘,曾在浩瀚的医海中留下了一则动人的故事。他曾接诊过一位年轻女子,此女与一男子情深意切,彼此倾心。然而,男子的家境贫寒,未能达到女方家庭的期望,导致女子的父亲坚决反对这门婚事。就这样,三年过去了,女子的心被思念与忧郁填满,她的情感无法得到宣泄,久而久之,身体便出现了异常。

在她的脖颈处,悄然生出了瘰疬,这肿块坚硬如石,触摸之时,犹如触及冰冷之石。更令人忧心的是,她的月经也因此而断闭,时而感到寒热交侵,仿佛身陷疟疾之苦,咳嗽之声更是连绵不断。女子遍访名医,但病情始终未能得到根治。

陈实功听闻此事后,决定亲自出诊。他详细询问了女子的病情,又与其父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陈实功对女子的父亲说道:“欲治此病,先治其心犹可。”其父不解,疑惑地问道:“何药治心?”陈实功微微一笑,答道:“非药也。”

接着,陈实功便将女子患病的原因一一道来,使得其父终于恍然大悟。他明白了女儿的心病才是导致她身体病痛的根源。于是,他放下了心中的偏见,同意了这门婚事,并择日将女儿嫁出。

女子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的郁结终于得以解开。她的脸上重新绽放出了笑容,身体也仿佛得到了新生。在陈实功的精心调理下,她的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得以痊愈。

这则故事不仅展现了陈实功高超的医术,更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明白,治疗疾病不仅仅是用药物来消除身体的病痛,更重要的是要解除患者心中的困扰。只有心病得除,身体才能真正康复。这种“先治其心”的理念,无疑是陈实功医术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名医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时,有一位姓徐的女子,她罹患了一种疾病,症状与痨病颇为相似,虽然遍访名医,但病情始终未见好转。一日,听闻靖公医术高超,于是她怀揣着希望,前来求诊。靖公细细切脉后,面露凝重之色,缓缓说道:“双寸脉微伏,此乃忧思过度所致,气积于胸,病状似膈气,又似劳瘵之疾。若要精准施治,还请告知病因。”

徐女之父闻言,便道出女儿病发之由:“吾女夜间睡眠中常惊叫不已,言有蛇入其腹中,自此便病卧在床,久治不愈。”靖公听后,沉思片刻,道:“既是蛇入腹中,当用药泻之。我有一剂‘斩蛇丹’,服之可使蛇从大便中排出。”

是夜,徐女服下靖公所赠之药,果然泻下异物。她告诉家人,似乎有一条小蛇也随之排出,自此病情竟然逐渐好转,最终痊愈。

有人好奇,便询问靖公此事缘由。靖公笑道:“此本非真蛇病,乃是因梦中吞蛇,忧虑过度所致。吾当治其心意,而非仅治其病体。所谓‘斩蛇丹’,实乃虚名,我给她服的不过是普通泻药,意在解其心疑,使她心安病自除。”

此案与“杯弓蛇影”之寓言颇为相似,皆因心生恐惧而致病。本症纯属“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草木之药虽能疗身,却难解心结。靖公深谙此理,故以药解疑,终使徐女病愈。此亦可见靖公医术之高明,不仅在于医身,更在于医心。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