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注意不要用药太过

古人有云:“治寒以温,治热以凉,但中病即止,矫枉则过正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医治疗的智慧与精髓。在中医的视野里,治疗疾病就如同调节天平,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保持平衡。若治疗寒症,则当以温热药物为主,以驱散寒气,恢复身体温暖;然而,一旦病症得到缓解,便应立即停止用药,以免矫枉过正,导致新的病变。

同理,对于热症的治疗,则应以寒凉药物为主,以清热降火,调和阴阳。然而,同样需要警惕的是,寒凉药物的使用也不应过度。若频繁或过量使用寒凉药物,则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呕恶沉冷的症状,使得原本的疾病加重,甚至引发新的病变。同样,温热药物的使用也应适量,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烦躁闷热的症状,使得病情恶化。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贵在酌量权度,既要根据病症的性质选用合适的药物,又要控制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副作用的产生。这正是《内经》所强调的“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也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所在。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一原则,才能在实践中做到“一毫无过用焉”,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①寒证虽然暂时消退,然而热证却又悄然而至,这其中的转变,恰似天地间的阴阳转换,微妙而复杂。北京协和医院的名医张有轩,曾精心治疗过一位名叫姚某的男性患者,他年届六旬有六,胃病缠身已长达十余载。每当病痛发作,他总是喜好温暖之物,以缓解胃部的疼痛,同时口中泛起酸意。尽管饮食和二便尚属正常,但细察其脉象,弦而细弱,舌色淡红,苔薄白,种种迹象皆表明其病症属于虚寒胃痛。

张有轩医生针对姚某的病情,精心调配了良附丸加味这一药方,其中包含了良姜、香附、毕拨、佛手、煅瓦楞子以及甘草等药材。每味药材都各有其独特的药性,相互协作,共同攻克虚寒胃痛这一难题。姚某服药六剂后,胃痛之症竟然神奇地消失了,这让他感到十分欣喜。

然而,医者深知病情易变,即便症状暂时缓解,也不应掉以轻心。原本应当换用药性更为平和的五味异功散之类的药方,以巩固疗效。但出于对患者病情的过分担忧,医者决定继续沿用原方,再服六剂。不料,这一决定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姚某再次服药后,开始出现口苦、咽干、口渴喜饮凉水、头晕目眩、性情急躁以及大便干结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显然是过用温燥之剂,以致生热伤津的结果。医者见状,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并迅速调整药方,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经过六剂的精心治疗,姚某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药病”始愈。

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医者对于病情的敏锐洞察和精准判断,更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灵活多变和因人施治的原则。在寒证消退、热证初现之际,医者必须审慎用药,既要巩固疗效,又要防止病情反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中医治疗的“药到病除”。

②寒证尚未消退,热证却又悄然而至,这种错综复杂的病情,如同自然界中风云变幻,令人难以捉摸。沈绍九先生曾治疗过一位妇人,其病情便深刻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位妇人,小便频繁且难以自控,稍有尿意便无法忍耐,遗尿之症颇为严重。沈先生为其诊脉,发现两尺脉显得无力,这是下焦虚寒之象。然而,右脉却又微数,透露出些许热象。面对这样的病情,医者需慎之又慎,既要考虑温补下焦以祛除寒邪,又要防止温补过度而引发热邪。

医家初见尺脉无力,便选用肉桂、附片、补骨脂等温补药材,意在强化下焦阳气,驱散寒邪。然而,过于刚燥的温补之药,如同烈日炙烤,虽能驱散寒邪,却也容易引发新的热证。果然,妇人服药后,症状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了口苦等热象症状。

这一变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突然转为炽热的夏日,让人措手不及。沈先生深知,此刻必须调整治法,既要继续温补下焦以治其本,又要兼顾清热以解其标。如此方能达到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这一病例,不仅展示了医者对于寒热错杂病情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医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灵活应变、审时度势的专业素养。只有如此,方能真正治愈疾病,还患者以健康。

根据《内经》“热者寒之”的原则,采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证,也属正治。 但是,寒凉药用得过度,如过重、过急、过久等,也往往产生变证。

①热证虽已逐渐消退,然而变证却又悄然滋生,一如蒲辅周先生曾治疗过的教某女士,年方二十七,却已在某医院缠绵病榻两月有余。经过多方诊治,最终被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后遗症。当蒲老应邀会诊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病人神智呆滞,静默不语,即使呼唤也毫无反应,眼中不时流下泪水,吞咽食物也变得异常困难,大小便更是无法自理。更为严重的是,她的左上下肢几乎麻痹如同废用,而右上下肢则日夜不停地乱动,饮食完全依赖鼻饲,连月事也过期未至。

蒲老细心地翻阅了病人的病历,发现前段治疗主要是采用寒凉之剂以治热病,但用量却极为重手,一昼夜间竟服用石膏高达四斤之多。这不禁让蒲老联想到,过用寒凉之剂可能会导致病情逆转,产生新的变证。他深思熟虑,认为病人当前的症状中,不仁之处乃是痹症所致,而躁扰不安则与风邪有关。因此,除了配合针刺治疗外,他还决定采用养血活络、祛风宣痹之法,以期望能够扭转病情。

于是,蒲老精心调配了一剂药方,其中包括当归、白芍以养血活血,天麻、旋复花、石决明、紫石英等以祛风定惊,地龙、桃仁用以活络通痹,陈皮、佛手则能调和气机,桑寄生、龟板等则有助于滋补肝肾,强筋健骨。每日还加服一粒回天再造丸,以增强药效。

经过二三十日的精心调治,病人的病情逐渐好转。麻痹的肢体逐渐恢复了知觉,躁扰不安的症状也消失无踪,言语功能也逐渐恢复。最终,病人成功去除了鼻饲,开始自行进食,随后停药休养。数月后,教某女士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②过服凉药,不仅无法将邪热逐出体外,反而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引发新的病变。正如清代名医雷少逸曾经治疗的一位名叫吴某的患者,其罹患暑温之症已达半月之久。先前的医者虽然对其病症的诊断并无差错,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却过度使用了寒性药物。这种治疗方法非但没有使邪热得以透发,反而使其深陷体内,导致患者身热如火,四肢却冷如冰。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情,先前的医者再次诊视后,竟然错误地诊断为热厥,并继续沿用旧方,还增入了石膏、知母、犀角等寒性更强的药材。然而,患者服药后病情反而加剧,这时才邀请了雷少逸前来诊治。

雷少逸细心诊察患者的脉象,发现其左右脉象均沉细不应指,沉取则滑数有力。他据此断定患者所患为暑温之症,并指出:“暑温之病,较暑热稍缓,缠绵难愈;而暑热则势如暴雨,凉之则愈速。先前的医者未能准确把握病情,未用清透之法,而滥用大寒之药,致使气机因寒而闭,暑温之邪深陷体内而无法透发。这并非认证不明,实乃寒凉过度所致。”

虽然雷少逸明知患者证属暑温,不宜使用热药,但考虑到患者已被寒凉之药所伤,只得暂时使用热药以破除其体内的寒凉之气。这并非治病之本,而是治药之标,意在使手足转温。待患者手足渐温后,仍当以清凉养阴之法以收全功。

于是,雷少逸以大顺散(干姜、肉桂、杏仁、甘草)加附子、老蔻等药,让患者服用一剂。服药后,患者手足逐渐转温,继续服用,舌苔也逐渐转为干燥,全身火热。雷少逸认为,这是寒气已化,暑气已出的表现,此时当改变治法。

他采用清凉透邪之法,选用鲜芦根、石膏、连翘、竹叶、绿豆衣等药材,并加入细生地、麦冬、蝉衣、荷叶等养阴清热之品。患者一日连服两剂,周身得汗,热势始退。后续治法均以养肺胃之阴为主,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调治,患者终于康复如初。

雷少逸此次治疗过程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临床技艺。他能够准确判断病情,灵活运用药物,既治疗了疾病本身,又纠正了先前治疗过程中的错误,最终使患者得以康复。这种医术之高超,实乃医家之典范。

③热证之患,实乃人体内火势炽烈所致,宜用寒剂以清火解毒。然而,医者需审慎行事,不可一味追求速效而滥用寒剂。若热证本不甚重,却过用寒剂,虽能短暂消除热象,但寒邪却趁机侵入,导致寒证之生,可谓得不偿失。

正如《医学心悟•论清法》中所言:“夫以大热之证,而清剂太微,则病不除;微热之证,而清剂太过,则寒证即至。”此言深谙医道,告诫医者须根据病情轻重,审慎选择用药剂量。对于热势汹涌之证,若寒剂用量不足,则火势难以平息,病情难以缓解;而对于热势稍减之证,若寒剂用量过猛,则寒邪迅速侵袭,导致寒证迅速显现。

此外,《医学心悟》还强调:“但不及犹可再清,太过则将医药矣。”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用药过度的危害。即便寒剂用量稍有不足,尚可再次调整剂量以清除病邪;然而,一旦用药过度,寒邪已深入体内,此时再想挽回已颇为困难,医者需费尽心思,运用多种药物和手段来调和体内阴阳,恢复平衡。

因此,医者在治疗热证时,务必审慎用药,既要考虑消除热邪,又要防止寒邪滋生。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患者康复无虞,真正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上述内容详细剖析了寒证过用热剂、热证过用寒剂所带来的种种误治情况,然而,用药的温清之道,远不止于此。在施用温清药剂时,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考虑病人的年龄、地域差异以及药物间的配伍关系,从而确保治疗的精准与高效。

对于年长的老者,他们体内的阴阳之气逐渐衰退,身体机能已不如往昔。因此,在运用温清药剂时,务必慎重行事,不可过重、过久、过急,以防引发“热又至”或“寒更生”的副作用,进而加重病情。而对于年幼的孩童,他们体内的阴阳之气尚未发育完全,稚阴稚阳,病情传变迅速,用药时更需小心翼翼,以免损伤其稚嫩的生理机能。

此外,地域差异也是影响用药温清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地区,地理特点、气候条件、生活习惯乃至人们的体质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治疗同一病证时,即使采用相同的治法,所用药量也需根据地域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这就要求医生具备广博的地理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为患者量身定制出最合适的用药方案。

最后,药物的配伍关系也是决定用药温清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配伍药物时,我们应注意寒温的有机配合,使药物之间的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合理的配伍,我们不仅可以减少或避免“药过剂”的发生,还能提高药物的疗效,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