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的先用后用?

《伤寒论》原文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一条主要是论述少阳夹虚的证治。就是小柴胡汤证兼有中气不足。

少阳的肝胆之气最能影响脾胃,如果这个人里虚了,尤其是脾虚了,而少阳之邪还存在,那么它就能影响脾气的不和,发生腹中急痛的问题。这样就有一个先扶正后驱邪,先治脾而后和解肝胆的方案。”先与”这个提法,就有一个试用权用的意思.。”先与小建中汤”这个提法,就像普通人说话,这事儿怎么办?他有两个方案,咱们是不是先解决了这个事儿,再去考虑那个事儿?这里有一个商量试探的口吻,这是”先与”这两字。这个证既可用小柴胡汤,又可用小建中汤,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不是给他先吃小建中汤啊?就这个意思。”阳脉涩,阴脉弦”。弦是少阳的脉,少阳病见弦脉,就像太阳病见脉浮,弦是少阳病的主脉。脉浮取很涩,沉取又很弦,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胆经有邪、少阳气不利。

见少阳主脉,没有问题。但是涩,主血虚,是气血虚寒,气血不足的一个现象,所以夹虚。”阳脉涩,阴脉弦”。说明这个人虽然有少阳证,但是夹虚,气血不足。”法当腹中急痛”。”法”就是按照这个病的规律来说,这个人应当是肚子急痛。急是什么?是拘急,肚子里拘急,痛是疼痛,腹中拘急,痛得还很厉害,叫急痛。脾是主腹的,所以这个人脾气虚。少阳病加脾虚,少阳之邪影响脾,脾更虚,所以拘急而痛。怎么办?是先用小柴胡汤,还是怎么办?就像太阳病,尺脉迟者,先予小建中汤,尺脉起来,再给予麻黄、桂枝。这个也是一样,先予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健脾、缓解拘急、缓解疼痛。建中者,顾名思义能补中焦,补虚而缓拘急疼痛。

小建中汤里有饴糖,饴糖就是麦芽糖,吃下去既能补血又能补虚;因为是甜药,能缓解筋脉拘挛,所以能治腹痛。同时,方中有六钱的芍药。芍药能平肝胆,于土中伐木,在脾里就把肝胆木气给平了,有这样一个作用。所以,要先予小建中汤。吃了以后,脾气足了,肝胆之气平和了,就好了,这是一个方面。如果”不差者”,吃了小建中汤肚子还疼没好,看来光予健脾不行,还要给他吃小柴胡汤,和解其少阳。那就要有个加减,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因为少阳证出现腹中痛,要减黄芩加芍药。对比之下,一个是扶正,一个是和解少阳,两者不同。先扶正,扶正不好,再予小柴胡汤。

关于这一条,我倒有一点儿个人看法,提出来和大家商榷了。我在临床看这种病,这两种情况都有,有腹中急痛者,也有胁下急痛者。临床上要这么看,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这点要肯定下来,小建中汤是治腹中急痛的,虚劳腹痛小建中;也有胁痛的,不要单看一个腹痛,胁痛也可以先用小建中,后用小柴胡。

那个时候我带学生《伤寒论》实习,看一个肝炎病人,他就是胁痛。吃了好几付小柴胡汤,胁痛都解决不了,人也没劲儿,不爱吃东西。脉弦而软,跳的没有劲儿,后来就想到这一条,先用小建中,后用小柴胡。肚子痛和胁痛差一点儿,不一样的。反正他是虚,急食甘以缓之,急食辛以散之。《内经》治肝有两个法子,肝虚,肝里血不足了,肝急,血不能养肝,急食甘以缓之,吃甜药;要是肝气郁积,就要吃辛药,辛以散之。甘以缓之,辛以散之。一个治气,一个治血。我就给开了一个小建中汤。吃了就见好,胁就不痛了,后来吃了30付,这病就特好。不光这样,化验肝功能,也都有好转。

小建中汤这个方子,大家都很熟悉,不用多说。这个方子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倍芍药加胶饴,就是加饴糖一升而成。桂枝汤在外调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脾胃就是调和脾胃的阴阳、气血,这是桂枝汤特点。所以,脾虚,腹中拘急而疼痛,这个得说一说。什么叫腹中急痛?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用腹诊,你摸他肚子,他的腹肌,成条儿,拘急痉挛,一条一条的,这是一个特征;另外,他个人感觉肚子痛的时候,肚子肌肉往里抽,一顿一顿的那样的拘急疼痛。为什么这样?因为虚,血不足,不能够滋润营养肌肉筋脉。再加上肝气郁结,就会腹中拘急而疼痛,所以桂枝汤里加芍药、饴糖。饴糖是缓中补虚之药,缓中补虚能缓解肚子拘急,补脾气之虚,所以叫建中。加芍药,酸甘化阴而于土中平木,所以能够缓解。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