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如何治疗头痛
头痛,作为临床医学上极为常见的一种主观感受,广泛存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其背后所蕴藏的病因和机理,犹如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需要医者深入探究。在此,我们聚焦于那些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慢性头痛,旨在揭开其背后的奥秘。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在某些疾病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头痛症状,并不在本节的讨论范围之内。
谈及头痛的病因病机,风湿头痛尤为常见。当人体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这些邪气便会留滞于头部的经络之中,导致气血运行痹阻,从而引发头痛。若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风寒之邪得以解除,头痛症状便会得到缓解。然而,由于湿邪往往内伏于体内,每当阴雨风寒天气来临,头痛便会再次复发,因此民间常称之为“头风”。
此外,肝阳头痛亦不可忽视。情志郁怒,气郁化火,导致肝阳偏亢;或是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风阳旋扰,均可引发头痛。这类头痛往往伴随着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需要医者细心辨别,以便对症下药。
痰浊头痛则多见于体质肥胖、偏嗜甘肥之人。湿盛生痰,痰浊阻遏经隧,清阳不展,从而导致头痛。这类头痛常伴有头晕目眩、胸闷呕恶等症状,治疗时需注重化痰利湿,以恢复经隧的通畅。
血虚头痛则多因久病体虚或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络脉空虚所致。这类头痛往往表现为隐隐作痛、绵绵不休,同时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等症状。治疗时需注重养血荣脑,以缓解头痛之苦。
最后,瘀血头痛则是由于头痛日久,久病入络,络脉瘀滞所致。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损,气血运行不畅,亦可形成瘀血头痛。这类头痛常表现为痛有定处、如锥如刺,治疗时需活血化瘀,以疏通络脉,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慢性头痛的病因病机极为复杂,需要医者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及病史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积极配合治疗,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促进康复。
〔辨证论治〕
体针
(一)风湿头痛,这一疾病常常因风寒侵袭而诱发,令人苦不堪言。其症状多种多样,头痛往往偏于一侧,或左右两侧交替发作,有时全头都会感到疼痛。这种疼痛的性质多样,可能表现为胀痛、刺痛或搏动性疼痛,犹如有重物压在头上,让人难以忍受。在痛处,头皮上偶尔还会出现肿块,同时伴随着鼻塞流涕的症状,舌苔呈现白色,脉象弦紧。重症患者更是苦不堪言,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眩晕、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在治疗风湿头痛时,我们主张祛风散寒,化湿通络,以调和气血,缓解头痛。取穴以手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如风池、头维、通天、合谷、三阳络等穴位。这些穴位各有其独特的功效,通过针灸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采用近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的原则。如风池穴可和解少阳,通天穴可疏散太阳经气,头维、合谷则可清泄阳明,共同起到疏风散寒化湿的作用。此外,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我们还可以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如前头痛可加上星、阳白,头顶痛可加百会、前顶,后头痛可加天柱、后顶,侧头痛可加率谷、太阳等。
在针灸治疗时,我们通常采用泻法,留针时间一般为3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5~10分钟捻针一次,以加强刺激效果。治疗频率可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通过系统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风湿头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肝阳头痛,这一症状表现为头角部位如抽丝般的疼痛,痛感多偏向于一侧,伴随着眩晕之感,让患者倍感不适。此症的患者往往心烦易怒,情绪易受影响,目赤口苦,仿佛内火在燃烧,面部常觉烘热,仿佛烈火炙烤。舌质红赤,脉象弦紧,这都是肝阳过亢,阳热上冲的典型表现。
此类头痛常因精神高度紧张或情志所伤而诱发或加重,犹如火上浇油,使得症状愈发严重。在治疗上,我们需遵循平肝降逆,熄风潜阳的原则,通过调和体内阴阳平衡,使肝阳得以平复,头痛症状自然得以缓解。
在取穴方面,我们主要选择足少阳、厥阴、少阴经的相关穴位,这些穴位与肝经密切相关,能够有效调和肝气,达到治疗目的。处方中,悬颅、颔厌两穴位于头部,近部取穴可使针感直达病所,具有清热、熄风、镇痛的作用;而太冲、太溪两穴则位于远端,太冲可平肝潜阳,太溪则能补肾养阴,两者共同作用,育阴潜阳,调和体内阴阳。
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目赤症状,可加取关冲穴进行放血以泄热;若面部烘热感明显,则可加取内庭穴以清阳明之热。治法上,针灸应采用泻法,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使肝阳得平,头痛得止。
(三)痰浊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额部位昏痛,如同被重物包裹,同时伴随着胸脘部位的痞闷不适。患者常感到恶心,易呕吐痰涎,大便也往往偏溏,舌苔呈现白腻,脉象滑。这些症状均体现了痰浊阻滞,气机不畅的病理特点。
在治疗痰浊头痛时,我们应遵循化痰降浊、通络止痛的原则。取穴上,我们主要选取任脉、督脉以及足阳明经的相关穴位。具体处方为:中脘、丰隆、百会、印堂。中脘与丰隆相配,能够健运脾胃,使浊气下降,痰涎得以化解,从而从根本上治疗疾病。而百会与印堂相配,则擅长宣发清阳之气,疏通经络,止痛效果显著,可迅速缓解头痛症状。
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我们还需进行加减取穴。如有呕吐症状,可加内关穴以和胃止呕;若出现便溏症状,则可加天枢穴以调节肠道功能,达到止泻的目的。
在治疗时,针法宜采用泻法,以达到驱邪外出的效果。通过精准的取穴和恰当的针法,我们能够有效地化解痰浊,通畅气机,从而缓解痰浊头痛的症状,恢复患者的健康。
(四)血虚头痛,其症状表现为头昏而痛,痛势绵绵不绝,仿佛有无尽的疲惫之感侵袭着患者的身心。在休息时,头痛之感稍减,但神疲乏力、心悸不安的症状依旧明显。面色少华,缺乏红润,显然是体内气血不足所致。对于此类患者,往往有久病缠身或失血过多的病史,这也是导致血虚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舌象来看,舌质淡而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进一步印证了血虚之证。
在治疗血虚头痛时,我们应遵循益气养血、和络止痛的治则。在取穴方面,我们主要选择督脉、足阳明和太阴经的相关穴位。其中,上星穴位于头部,疏导督脉,有助于调和脑络,缓解头痛之症。足三里与血海穴则能补脾健胃,益气养血,使体内气血充沛,从而滋养髓海,从根本上解决头痛的根源。
在头痛症状得到缓解后,我们还可酌情采用灸法,选取肝俞、脾俞、肾俞、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以巩固疗效,预防头痛的复发。在治法上,针灸时我们宜采用补法,以助患者恢复气血平衡,重拾健康之躯。通过这一系列的治疗手段,我们旨在全面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从根本上解决血虚头痛的问题。
(五)瘀血头痛,这一病症常常令人苦不堪言。其症状明显而持久,头痛如被尖锐之物刺入,久久不愈,疼痛之处似乎被牢牢锁定,难以转移。伴随着头痛的,还有视物模糊,仿佛眼前被一层黑纱遮挡,记忆也日渐减退,仿佛过去的点滴都在慢慢消逝。观察患者的舌象,可见微微发紫,脉象则显得细弱或涩滞,这些都是体内瘀血阻滞的明显表现。
在治疗瘀血头痛时,我们主要遵循活血化瘀、行气定痛的原则。选取的穴位主要有阿是穴,以及手阳明经和足太阴经的相关穴位。阿是穴的选取旨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效果显著。而配合谷穴、三阴交穴的行气活血作用,更能达到化瘀止痛的目的。
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我们还会灵活调整穴位。如眉棱骨痛,则加取攒竹穴;侧头痛,则加取太阳穴;后头痛,则加取瘈脉穴;头顶痛,则加取四神聪穴。这些针对性的穴位调整,能够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
在治疗手法上,我们采用补泻兼施的针刺方法。对于阿是穴,我们根据疼痛的部位进针,出针后不按孔穴,任其流出恶血,这正是“以痛为俞”、“血实者决之”的治疗理念的体现。同时,补合谷穴以行气,泻三阴交穴以活血,从而达到化瘀止痛的目的。
除了针灸治疗外,我们还可结合耳针和皮肤针等疗法。耳针主要选取枕、额、脑、神门等穴位,通过强刺激和留针的方式,达到调和气血、止痛安神的效果。对于顽固性头痛,还可取耳背静脉放血,以泻热解毒、活血化瘀。而皮肤针则通过重叩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并加拔火罐的方式,适用于风袭经络、肝阳亢逆引起的头痛。
综上所述,瘀血头痛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疗法,通过精准选取穴位和恰当的治疗手法,达到活血化瘀、行气定痛的目的,从而缓解患者的痛苦,恢复其健康的生活状态。
〔应用例案〕 嘉祐初年,仁宗皇帝不幸罹患重病,御医们所施药物疗效甚微,使得宫中上下一片忧虑。为了寻求疗愈之道,仁宗决定不拘一格,召来民间医术高超的草泽医者。这位医者别出心裁,采用针灸之术,从仁宗脑后刺入一针。当针尖刚刚拔出,仁宗皇帝便睁开了双眼,面露惊喜之色,轻声道:“真是好清爽啊。”次日,仁宗皇帝的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许多,宫中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自此之后,这位医者所刺之穴位便被世人称为“惺惺穴”,尽管在医经典籍中原本并无此名。有医者推测,这所谓的“惺惺穴”,或许便是古籍中所记载的“风府穴”。
李×,一名年仅24岁的青年,近日饱受头痛之苦。他自诉头痛以两侧为甚,时而发作,时而缓解,严重时甚至恶心欲吐。经过仔细诊查,发现其舌苔薄白,脉象缓弦,显然是偏头痛之症,且病属少阳经。
为了疏利少阳经气,医者决定采用针灸之法进行治疗。取穴完骨,当针感传至疼痛之处时,再针外关穴,并施以强制激法。留针二十分钟后起针,并嘱咐李×间日再来施针一次。如此五次治疗之后,李×的偏头痛竟奇迹般地痊愈了,他感激不已,对医者的医术赞不绝口。
〔文献摘录〕 头风顶痛,自古以来便是医者所关注的重要病症之一。在中医经典《针灸大成》中,明确记载了治疗此症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后顶、合谷等。这些穴位均位于头部及手部,通过精准刺激,能够有效缓解头风顶痛的症状,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偏正头痛这一病症,中医亦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据《神灸经纶》所述,针灸脑空、风池、列缺、太渊、合谷、解溪等穴位,并辅以灸法,能够显著减轻偏正头痛带来的痛苦。这些穴位的选择,既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经络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中医在治疗头痛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临床上,针刺风池穴已成为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据《针灸处方集》的记载,针刺风池穴时需深入1.5寸,并采用重刺激的手法,留针20分钟。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够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还能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经过实践验证,针刺风池穴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在治疗头风顶痛和偏正头痛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优势。通过精准选取穴位、采用适当的治疗手法,中医针灸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显示,在10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则占据了绝大多数,共计74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患者中,以25~45岁的中青年人群最为集中,他们往往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血管性头痛的治疗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尤为显著。
这些患者的病程长短不一,有的仅数月,有的则长达二十年之久,病痛长期困扰着他们的生活。为了有效缓解他们的疼痛,我们采用了以针刺太阳穴为主的治疗方法,同时辅以头维、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精确地控制针刺的深度和方向,力求使针感扩散至疼痛部位,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在直刺患侧太阳穴时,我们进针1.0~1.5寸深,待捻转得气后,再退针至皮下,然后沿皮平刺透率谷穴,使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这样的操作技巧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经过一系列精心治疗,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其中,有72例患者疼痛完全消失,占到了总数的72%;另有25例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虽停针后仍感微痛,但已不影响正常生活;仅有3例患者经治疗20次后疼痛无明显改善。总体来看,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总有效率高达97%,充分证明了这一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