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味能代替激素的中药
生地有补虚宣邪并行的功效,为因虚致实的良药。
入煎剂尤为流动活泼,所以积聚痹着皆除。此以补养为磨积之计,乃正气旺而病自退。
一说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荣养筋骸血络,干者枯者,能使之润泽矣。进乎此,则因干枯而断者,得润泽而仍能续,故地黄之用不在通而在能养。
盖经脉筋络干则收引,润则弛长,是养之所以续之。《神农本草经》疗跌折绝筋,仲景治脉结代,皆此意。
生地黄治心热、手足心热,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能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若脉虚者,则宜熟地黄。
生地能逐血痹,附子大辛大温,能温通血脉,两药相济,以成逐血痹之功。
生地同肉桂引火归原,疗阴分亏虚。
生地得麦门冬、清酒良。一说得酒、门冬、丹皮、当归良。
干地黄姜汁制则不泥膈,酒制则不妨胃。
不论外感内伤,凡发热过久,体衰,脉细弱而数,均宜用生地滋阴养血。盖热久血必亏耗,非此不能扶助本原。
生地配细辛治头痛,两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生地之甘寒,直达上焦,治疗风热之头痛,有养阴清热、散风止痛的作用。
对风湿病、红斑狼疮等疾而见血沉增快者,可以鲜生地30克为主治之。
热势不高、舌绛不甚者,则改用生地15克,同时配赤芍、丹皮各6~9克,忍冬藤30克,蒲公英、板蓝根各15~30克,随证加减,一般十余剂血沉得降,重者二三十剂或数十剂亦终见功。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以生地为主,每用50~150克,本品治痹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现代研究亦认为本品可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能代激素,有其功而无其弊。
对阴虚阳亢,心君受扰的不寐,在辨证施治中,重用生地(量可用至50克),可获良效。
体会到阴虚而神散者,非生地之重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刚急者,非重用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生地30克,配生黄芪30克,鳖甲15克(先煎),当归12克,柴胡9克等,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生地10~15克,配知母15克,治便秘,口干舌燥,或口腔溃疡,或精神抑郁、焦虑、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梗死、脑萎缩等并有便秘者。
急性白血病,热毒内伏较深,虚损程度亦重,常规药量往往是病重药轻,难以奏效。此时可常用鲜生地、鲜茅根各300~500克榨汁服用。
经多年临床观察,此法可减轻化疗副作用,减少合并症,提高缓解率。
生地30克,配知母10克,甘草6克,治服用激素后引起的不良反应有较好疗效。
生地也常用于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疑难杂症。
对于应用激素治疗的疾病,在激素减撤过程中或停用激素后,常须主用生地、仙灵脾等补肾之品。
偏阴虚者,生地重用30~60克,仙灵脾用10克;偏阳虚者,仙灵脾重用15~30克,生地用15克。
过敏性皮肤病及表现为关节疼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必用生地。
治过敏性皮肤病,用生地30~60克,配黄芪15~45克,苍耳子30克,赤芍、金银花、辛夷、菝葜各15克,知母、丹皮、苦参各12克,荆芥9克;
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明显者,用生地30~90克,配知母、威灵仙各15克,杜仲12克,制川、草乌各9克,细辛6克。
生地治疗皮肤病,用量宜大(多在30克以上),使用范围亦广(药疹、湿疹、银屑病、剥脱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皮肤划痕症等)。
《医学启源》谓其“润皮肤燥,去诸湿热”,《本经逢原》谓其“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
疮疡、皮肤病血热所致者颇多,故可用生地凉血清热,作为主药。
临床遇血热证者,在重用生地的同时,可配用丹皮、赤芍,以活血散血,防止火热煎熬,营血瘀滞,收效颇为满意。
生地30克,配生山楂、赤芍、白花蛇舌草、丹参、茶树根各30克,女贞子、天花粉、黄芩各15克,玄参12克,丹皮、麦冬各9克,组成养阴祛脂方,治痤疮、酒糟鼻、脂液性皮炎有效。
新生儿服地黄汁,下黑粪,不患疮疹。
生地30克,配生黄芪60克,蜈蚣2条,女贞子15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蛇莓各30克等,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