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面痛
面痛,亦称面颊抽掣疼痛,是指面部肌肉不自主地发生抽搐和疼痛的现象。此病症多见于单侧面部,但也不乏少数患者两侧面部同时受累的情形。在疼痛的部位上,面颊上下颌部尤为常见,而额部则相对较少出现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有一个明显的触发点,日常生活中如吹风、洗脸、说话、进食等轻微刺激都可能引发疼痛发作。
在发病初期,每次疼痛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而疼痛发作之间的间隔时间则较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发作的频率逐渐增高,疼痛的程度也愈发严重,病情变得顽固难愈,能够自愈的病例极为罕见。从发病年龄来看,40至50岁的中年人是本病的高发人群。
对于面痛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病因病机来看,风寒之邪侵袭阳明筋脉是导致面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寒邪具有收引和凝滞的特性,一旦侵入筋脉,便会导致血气痹阻,进而引发面痛。此外,风热病毒侵袭面部,影响筋脉气血的正常运行,也是面痛发生的常见病因。因此,在治疗面痛时,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恢复面部筋脉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辨证论治〕面痛,作为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病症,其主证表现为疼痛突然发作,如同阵发性放射性电击般的剧痛,仿佛撕裂、针刺、火灼一般,让患者倍感煎熬。为了缓解这种难以名状的痛苦,患者往往会用手紧按或搓揉患部,试图减轻痛苦。这种疼痛的特点在于每次发作的时间短暂,数秒钟至数分钟后便会自行缓解,然而却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在不痛的时间里,其时长则难以预测,可能短至数日,也可能长达数年,周期的不确定性使得患者难以应对。
面痛在中医的辨证施治中,根据其诱因和症状的不同,可分为风寒证和风热证。风寒证的面痛多因面部受寒所致,痛处在遇寒时会加剧,而得热则会减轻,同时伴随鼻流清涕、苔白脉浮等症状。而风热证的面痛则多在感冒发烧后发生,痛处会有灼热感,并伴有流涎、目赤、流泪等症状,舌苔则表现为腻淡黄,脉数。
在治疗面痛时,中医体针疗法以其独特的祛寒清热、疏通筋脉的治则而备受推崇。取手阳明、太阳、少阳经穴为主,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施治。如额部痛可选取攒竹、阳白、头维、率谷、后溪等穴;上颌痛可选用四白、颧髎、上关、迎春、合谷等穴;下颌痛则可取承浆、颊车、下关、翳风、内庭等穴。这种疗法旨在通过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疏通面部筋脉、祛寒清热、调和气血、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
此外,耳针和水针疗法也是治疗面痛的常用方法。耳针疗法通过选取面颊、上颌、下颌、额、神门等穴位进行强刺激,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而水针疗法则是利用维生素B12或B1注射液、1%普鲁卡因注射液等药物,注射于压痛点,以减轻疼痛。这些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面痛患者带来了福音。
〔应用例案〕
王××,一位年届三十九岁的男性,近来饱受病痛折磨。他回忆起六十八年春节时,突然发作的三叉神经痛,仿佛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场噩梦。那时,每当他开口说话或是咀嚼食物,剧烈的疼痛便如潮水般涌来,令他痛不欲生。尤其是在用餐时,每一口咀嚼都伴随着眼泪的滑落,那份痛苦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一九七三年开始,王××的疼痛感愈发强烈,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他曾两次住院治疗,尝试了各种疗法,但均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长时间的病痛折磨让他倍感苦恼,甚至开始怀疑这是否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
经过详细的检查,我们发现王××神态疲惫,面色蜡黄,痛苦的表情难以掩饰。他的舌头上覆盖着一层黄色的舌苔,脉象沉数,显示出体内可能存在着某种失衡。此外,他的尿液呈黄色,大便干燥,口中时常感到干渴,这些都是身体内部状况不佳的表现。
在治疗方面,我们针对王××的病情,选取了双侧足三里、右颊车以及刻点(承浆旁压痛点)作为针刺的穴位。我们使用26号针进行针刺,当得气之后,便运用泻法进行深刺并久留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留针1小时,并每隔5分钟便运用泻法一次,以确保针感能够直达面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次日复诊时,王××欣喜地告诉我们,他的疼痛感已经明显减轻,虽然吃饭时仍有些许不适,但已经能够忍受。经过连续10次的针刺治疗,王××的疼痛症状终于完全消失,他的生活也重新回到了正轨。
〔文献摘录〕 颞颥痛,此症状在中医针灸学中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古籍《针灸易学》中明确记载,当遭遇颞颥痛之苦时,取中渚之穴进行针刺,可有效缓解疼痛。而眉间痛、眼昏之症,则可选取攒竹、头维二穴施针,以达到舒缓痛楚、明目醒神的效果。
再观《针灸大全》所载,对于两眉角痛不止的病症,后溪、攒竹、阳白、印堂、合谷、头维等穴位均可作为施针之选,这些穴位组合施针,能够协同作用,有效缓解眉角之痛。
在针灸实践中,针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更是彰显了针灸疗法的独特魅力。曾有一项针对3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针刺治疗研究,针对不同分支的三叉神经痛,采取了精细化的施针方案。对于第一支三叉神经痛,选用适当长度的毫针,从患侧眉中穴处以特定角度刺入,当患者有触电般的感觉传至前额时,通过提插手法进行刺激,以达到缓解痛楚的目的。对于第二支和第三支三叉神经痛,同样采用类似的施针方法,分别选取四白穴和下关穴作为施针点,通过精确的针刺角度和深度,以及适当的提插次数,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该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疗程的隔日针刺治疗,痊愈率高达46%,显效率和好转率分别达到了34%和18.7%,仅有极少数患者无效,整体有效率高达98.7%。这一显著的治疗效果充分展示了针灸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的独特优势和良好疗效。
在深入探索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时,我们以触发点为核心,结合患侧面部穴位的皮内埋针技术,针对1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了精心治疗。这些患者的病程跨度较大,从1年至4年不等,显示了病情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在治疗的实践中,我们遵循严谨的操作规程,确保埋针治疗的精准与安全。经过这一疗程,我们欣喜地发现,在17例接受埋针治疗的患者中,有4例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另有8例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好转,疼痛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有所提高;遗憾的是,仍有5例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在症状完全消失的4例患者中,有1例在半年后出现复发情况。这提醒我们,虽然埋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三叉神经痛作为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并非一劳永逸,需要患者长期关注与保养。
在治疗过程中,每位患者的埋针次数也不尽相同。最少的进行了3次埋针,最多的则高达14次。这反映出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差异对治疗次数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病例均为经过中西药、封闭及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后效果不佳的顽固病例。这也进一步凸显了皮内埋针治疗在顽固性三叉神经痛中的独特价值和潜力。
总体而言,以触发点为主,配合患侧面部穴位皮内埋针治疗三叉神经痛,为那些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尽管仍有部分病例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这一探索无疑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