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哮的特点之一是屡发而顽固。“喉中水鸡声”,形容哮象是最适当的。我的体会,《金匮》“射干麻黄汤”是哮症祖方。“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不同,二方均主麻黄,但前者摒弃了辛温解表的桂枝汤不用,而以苦寒清咽的射干与麻黄为配,又取款冬、紫菀的辛润下气以为佐,合辛开、苦泄、酸收为一方,主治显然在肺,应为治哮的专方。

病而为哮,已较支饮进一步。哮症必有顽痰胶固,发时非攻不可,至若不发之时,又非健脾补肾、扶正调养不可。王旭高治小儿哮症,用“六君”、“平胃”加川贝、榧子为末,塞入大枣内,葶苈同煎,意甚巧妙,可资取法。我曾借用外科“阳和汤”法[熟地30克,白芥子3克(炒研),鹿角胶9克,姜炭、麻黄各1.5克,肉桂、生甘草各3克,水、酒各半煎,加五味子1.5克],治一儿童色㿠体弱,阳虚哮症数年,亦获良好效果,可见治法的运用各有所宜。《张氏医通》“冷哮丸”(麻黄、川乌、细辛、蜀椒、白矾、牙皂、半夏曲、陈胆星、杏仁、甘草、紫菀、款冬)与“三建膏”贴肺俞穴,及丁氏“哮吼紫金丹”(白砒、豆豉)也是很有效的。

用“定喘汤”治哮,对阴虚痰热之症,似未尽符合。杏轩《医述》所载哮喘一方,可资参考。方用熟地15克,当归3克,茯苓、半夏、橘红、金沸草、麦冬各4.5克,甘草1.5克,淡豆豉3克,黑山栀3克,海浮石6克。立方本旨:“金水六君”为主,合滋阴养血以治痰,山栀、豆豉清火,金沸草咸能消痰,海浮石咸以降火,配合似乎很全面,如果合“黛蛤散”用,则更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