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针二十四穴及临床应用
「舌针疗法」顾名思义就是在舌上针灸治病的一种方法,本属于中医范畴微针疗法的一种。它是对中华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通过针刺舌穴,达到人体自身调节和发掘人的自身潜力,靠人体自身的能力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
在香港, 目前舌针疗法暂时未被香港政府纳入香港中医药注册体系内。
舌针疗法是舌针专家孙介光和孙雪然共同的研究和发明。
黄帝内经载:“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肾足少阴之脉……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足太阴之正,… …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
“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
“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上述明确阐述了舌与脏腑、经络之关系。因此中医学认为:“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
舌与经络的关系
在中医诊断学中,舌诊是中医学颇有特色的诊法之一。舌头本身是人体唯一的随时外露其貌的肌性器官。通过经脉与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临床实践与研究证明:观察舌质的变化可以予了解病证的种类、虚实、津液的盈亏;分辨舌之苔垢色泽、厚薄,可知其病邪性质、程度与进退;询问舌觉,可探知病证位置,脏腑之寒热;观察舌脉又可知人体之气血瘀滞,脉道阻碍,病所晓然;就是看其形态也对诊断病证有很大作用,判断病证的吉险,了解病体的滞瘀与寒热都会有帮助。总之,通过舌可以了解到人体在病理、生理状态下的许许多多表现。因此有人称它是观测人体内脏变化的一面镜子和检测人体各脏腑产生微妙变化的“寒暑表”。
上述仅是舌在诊病上的意义,可是在治疗疾病上却无纪载。孙介光认为舌不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从整体观点来看,舌既是人体的一个部份,也是一个完全统一体,它就应该有全身各部位的反映点和反映区。据此,在20来年的临床实践中,在舌上先后找出了与人体相对应的40多个穴、区,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经研究证实舌针疗法对儿童及成人的脑病、心肺脏系统、内分泌疾病及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尤其突出。
舌针疗法在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磁共振中心支持下,和香港大学著名儿科教授黄珍妮多年合作,并有玛丽医院、养和医院、圣保禄医院、大口环根德公爵夫人儿童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等参与下,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这些实验大多采用西方医学国际通用的随机抽样、对照组双盲法进行的。
现在已经完成世界第一张舌针穴位图的绘制研究。根据中医舌尖属心、中属脾胃、根属肾主的理论,结合现代最先进的功能磁共振(fMRI)、正电子扫描(PET)等科学手段,用西方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舌针穴位进行部分定位学研究而完成的。再经一些世界著名的针灸专家王雪苔和解剖专家郭光文教授等审核而定。舌针穴位与人体解剖位置相对应,并完全符合现代全息理论。
基本概述
舌针疗法是针刺舌体上的一些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脏腑气血上营于舌,而舌与脏腑的联系是通过经络实现的。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等。这些说明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象,亦即舌不仅具有辨滋味、调声音、拌食物等生理功能,而且它和肌体是一个整体,为脏腑的外候。舌与全身脏腑器官密切联系,针刺舌上的特定穴位,具有疏筋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以治疗多种病证。
舌针适应症
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肌肉、关节系统、眼科疾病及部分精神科、耳鼻喉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的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儿童自闭症、小儿脑瘫、脑炎后遗症、脊髓小脑共济运动失调、中风及脑外伤致昏迷、美尼尔氏症、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顽固性面瘫、忧郁症、癔病、神经衰弱及失眠等;缺血性心肌病、房室阻滞、心律失常、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等; 糖尿病、甲亢、更年期综合症、月经失调、尿崩症等;五官科疾病如:视疲劳、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复视、声带麻痹、过敏性鼻炎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
舌针穴位的定位与主治
(1)基础舌穴
1)心穴:位于舌尖部。主治心经相应疾病。
2)肺穴:位于心穴旁开3分处。主治肺经相应疾病。
3)胃穴:位于舌面中央,心穴后1寸处。主治胃经相应疾病。
4)脾穴:位于胃穴旁开4分处。主治脾经相应疾病。
5)胆穴:位于胃穴旁开8分处。主治胆经相应疾病。
6)肝穴:位于胆穴后5分处。主治肝经相应疾病。
7)小肠穴:位于胃穴后3分处。主治小肠经相应疾病。
8)膀胱穴:位于小肠穴后3分处。主治膀胱经相应疾病。
9)肾穴:位于膀胱穴旁开4分处。主治肾经相应疾病。
10)大肠穴:位于膀胱穴后2分处。主治大肠经相应疾病。
11)阴穴:位于大肠穴后2分,舌根部。主.治前后二阴疾患。
12)聚泉:位于舌面中央,胃穴前4分处。主治消渴、舌强等。
13)上肢穴:位于肺穴与胆穴之间,舌边缘。主治上肢疾病。
14)下肢穴:位于阴穴旁开1寸,近舌边缘处。主治瘫痪。
15)三焦穴:从聚泉穴引一横线,舌尖部分统称上焦穴;通过小肠穴引第二横线,一、二横线之间为中焦穴;通过大肠穴引第三条横线,第二、三横线之间为下焦穴。三穴分别主治上、中、下焦相应疾病。
16)额穴:将舌向上卷起,舌尖抵上门齿舌尖正下3分处。主治头痛、眩晕等。
17)目穴:位于额穴向外斜下3分处。主治目赤肿痛等。
18)鼻穴:位于舌边缘与舌下静脉之间,目穴下2分处。主治鼻塞、鼻渊等。
19)耳穴:位于鼻穴向外斜下2分处。主治耳鸣、耳聋。
20)咽喉穴:位于耳穴正下2分处。主治咽喉肿痛等。
21)海泉:将舌卷起,位于舌下中央系带上。主治呃逆、消渴。
22)金津玉液:将舌尖向上反卷,上下门齿夹住舌,使舌固定,舌下系带两侧静脉上,左名金津,右名玉液。主治舌炎、口疮、喉痹、呕吐、漏经。
23)舌柱:舌上举,位于舌下之筋如柱上。主治重舌、舌肿。
24)中矩:舌上举,位于舌底与齿龈交界处。主治舌燥、中风、舌强不语。
(2)舌针新穴
1)神根穴:舌底舌下系带根部凹陷中。主治高血压、脑血栓。
2)佐泉穴:舌底舌下系带两侧内阜近舌下腺导管开口处。主治脑血管病后遗症。
3)液旁穴:舌底左右舌下静脉内侧距舌根部1/3处。主治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
4)支肢穴:舌底左右舌下静脉外侧距舌根部1/3分处。主治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
编辑搜图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搜图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搜图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搜图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舌针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舌针必须在辨证前提下取穴,并配合验舌辨经进行选穴配穴。主要方法是,辨色分经脉,按五行理论,五脏六腑配五色,舌色所反映的正是所属脏腑的病证。如舌见青色,主肝胆经疾患。以形态辨脏腑之寒热虚实,如舌卷挛缩,多属肝气竭绝,筋脉失养;舌体痿软,多属气血亏虚,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舌针的取穴原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体舌相应,循经定穴。”主要配穴方法有:(1)单独配穴法:按照脏腑经络学说,根据疾病与舌穴相应的原理辨证取穴,用于治疗局部或全身病证,如取心穴、脾穴、金津玉液治口舌糜烂;取心穴、肾穴、额穴治不寐健忘。(2)内外配穴法:主要为舌穴与邻近腧穴相配,如胆穴配风池治疗偏头痛;中矩配廉泉治疗中风舌强不语等。(3)上下配穴法:主要为舌穴与督、任脉及下肢经穴相配,如膀胱穴配中极治尿急、尿痛;阴穴、肾穴配命门、关元治遗精、阳痿。(4)左右配穴法:主要为舌穴与四肢同侧或对侧经穴相配,如右侧肺穴、咽喉穴配右侧少商穴,治右侧咽喉肿痛;右侧上肢穴、脾穴配左侧曲池、合谷,治左上肢瘫痪、手臂肿痛。
舌针针具
舌针疗法一般采用直径0.38-0.32毫米×25-40毫米(28-30号,1.0-1.5寸)的毫针;舌针刺血选用直径0.45毫米X40毫米(26号,1.5寸)的毫针。
舌针疗法的临床操作
1. 程序针刺治疗前,口腔一般不做特殊消毒处理,稍漱口使不有食物残渣即可。针具最好用一次性消毒针具。然后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证,可施以不同的针刺方法,不同的补泻手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尽量避免出现不良的副作用。
2. 体位多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患者口自然张开,医者用洁净药用纱布垫舌将舌拉出,或用压舌板固定舌位;昏迷患者或针儿童患者可用压舌板垫于上下齿间以便于寻穴刺针。
3. 针具选取长40mm,直径0.30~0.32mm的毫针。刺舌下络脉出血时可采用0.38mm的较粗毫针,也可使用三棱针刺血。
4. 基本手法一般多采用速刺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针柄,快速刺入或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
5.留针与出针多数情况下不留针,作完基本手法后即可快速出针。做脉冲电针时,可持续1—3分钟。
6.补泻针刺补法,针刺穴位上,拇指向前小弧度捻转5~7次,稍停片刻,为一度补法,一般行三度或九度补法,不留针,在捻转时,勿令太深。针刺泻法,在针刺穴位上,拇指向后大幅度捻转6次,稍停片刻,为一度泻法,一般行六度或八度泻法,不留针。
7.舌穴刺血法一般采用圆利针或26或28号1.5寸毫针,在选定的穴位上,快速浅刺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