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首先要区分阴阳


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最难确定的是伤寒论的六病病位,对于病位的说法,众说纷纭,无所适从。但是我说的六病定位,与近代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此,首先要明白的是阴阳的如何来划分的,其中要结合六病的定位,所以,先说一下阴阳的定位。阴阳的确定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的高度概括。这在《内经》的首篇就是教人们明白学习中医必须要明白“天人相应’的道理。那么,张仲景是如何来分阴阳的。张仲景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阳明者,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张仲景在此处透漏出学习伤寒论要结合天人相应的原理。但是这样不容易理解,所以,结合我对伤寒论一书的理解,来探讨张仲景是如何来分阴阳的。

首先,分阴阳要明白是如何来分的,我们平时所说的,看见的为阳,向上的为阳,温热的为阳,运动的为阳,还有就是感觉到为阳。那么,结合五行来分阴阳是如何分的?这要看我们怎么来理解了。五行又可以分阴阳,所以说,阴阳可无限分。但是也要有个大致方向,才能完全明白。我们在自然界中能看到的为阳,感觉到的为阳。结合五行与人体来说:

1·自然界中的空气与阳光为太阳,在五行中为火与金,在《内经》中称为“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在人体中为心与肺。
2·自然界中的树木与花草为少阳,在五行中为木,在人体中为胆与三焦。
3·自然界中的土地表面与湖海为阳明。在五行中为土,在人体中为胃与大肠。地球的表面环绕一圈,与我们的阳明胃肠道的一圈是一个道理。

以上是我们在自然界中能够看得到的,为阳。这三个方面的配合,与我们人体的结构是相同的,这在《难经》中的一些言语是相同的。所以张仲景也说,阳明者,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至于阴如何来划分的,是我们不能看到,不能感觉到的为阴。结合五行与人体来说:

4·自然界中的地球表面以下的土为阴土,由于地球的大部分是在阳土之下,面积之为大,所以称为太阴。在人体中为脾与小肠。
5·至于厥阴,有两个,一是我们看不到的太阳(只能看到看到光,但是看不到太阳是怎么样子的,其次是树木的根部我们也是看不到的,这两个统称为厥阴,在人体中为肝与心包。在五行中为阴木。
6·自然界中的地下水为少阴。在五行中为水,在人体中为肾与膀胱。

以上是对阴阳的大致划分,结合了五行,人体的脏腑,把这六个方面分清楚了,那么再结合五行的特性与脏腑的功能,就能很快的来区分六病的病位是在哪里了。所以在总纲中提到“天布五行,以运万类”。关于阴阳的六个分类,是如何来划分阴阳的,这就取决于阴阳的多少。

太阳者,其空气与阳光所遍布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广的,整个地球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在人体中也是这个道理,在人体中,上面的心肺属于太阳,人体的相呼应的血与气也是全身所必须的。在人体中的皮表面积是最大的,所以,太阳的病位就是气血(确切的说是营卫,后说)与皮表所在位置。我们在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时,结合人体来理解是最好不过了。

少阳者,是位于阳中的一少部分,与太阳,阳明来说是很少的,不论从面积,还是功能上都是很少的,所以古人称为少阳。在人体中,少阳之的是胆气的调节,以及三焦的调和。由于树木上连于空气与阳光,中连于阳明土,下连于地下水,所以调理了上中下三个方面的气机,所以古人把三种连接与少阳划分在一起,称为三焦。统称为少阳。

阳明者,好理解了,就是地球的表面,包括水土,这与阳明者,水谷之海是相吻合的。在人体中是胃肠道,也就是人体的内通道。与太阳的皮表相表里,为什么称为阳明,在地球上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到,是最明白的。结合人体来说,阳明感受着心阳与肾阳的两个阳的温煦,所以为两阳合明的意思。至于是哪个意思,两个都有吧。

太阴者,在自然界中是地球的内里层,在人体中属于脾与小肠,由于所居的面积也是最大的,所以称之为太阴。由于太阴居于阳明之里,所以小肠也是在大肠的内部。这就是自然规律与人体的完美结合。

少阴者,在自然界中为地下水以及各种能量物质等,由于是有限的,所以在三阴之中是最少的。人体中,少阴居于脉内,属于人体的精微物质,所以也是最少的,只有不足,没有太过。

厥阴者,在自然界中属于阴阳的输运工具,树木之根能输运脾土吸收的营养以及地下水的升发,在人体中也是这个道理,这是阴的升,那么阳的降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心包的作用表现,在自然界中是太阳,是太阳把热量传给地球,传给人类,因此,厥阴的作用就是输运,肝输运的是阴,心包输运的是阳,虽都是厥,但是心包输运的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称为“厥阳”。以上大致上说明了阴阳的多少来定名为六病之名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