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眩晕

眩,即眼花,仿佛眼前的世界在不断地晃动、变换;晕,乃头晕,仿佛整个身体都在不停地旋转、摇晃。这两者常如影随形,结伴而来,故我们常将它们统称为眩晕。症状轻微时,或许只需平卧片刻,或闭目养神,便可得到缓解;然而,一旦症状加剧,便会感到头昏脑涨,眼前的景象仿佛都在不停地翻滚、颠倒,整个世界似乎都在旋转,使人无法站立。此时,还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甚至可能因失去平衡而昏倒。

眩晕这一症状,可能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问题,内耳性眩晕等耳部疾病,贫血、神经衰弱等全身性疾病。其病因与病机颇为复杂,既有虚证,也有实证。

从虚证的角度来看,眩晕可能是由于个人体质虚弱,或久病未愈,或失血过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法为头部提供足够的营养,从而使得头目失去荣养。此外,先天不足,或房事过度,也会消耗肾阴,使得脑海空虚,从而产生眩晕之感。

而从实证的角度来看,眩晕则可能是由于体内阳气过盛,肝阳上亢,气血上冲,使得清窍受阻所致。或者,由于情志不畅,长期忧郁恼怒,导致肝郁化火,阳亢风动,也会引发眩晕。再者,长期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使其失去运化之功,聚湿生痰,风阳挟痰浊上扰清窍,同样会导致眩晕的发生。


〔辨证论治〕 

体针 

(一)眩晕虚证,其症状颇为复杂且令人困扰。患者常感头晕目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使人站立不稳。劳累之后,此症状更易于复发或症状加剧,使人倍感疲惫。面色少华,苍白无华,犹如被岁月无情地剥夺了红润。四肢无力,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连行走都显得困难重重。神疲乏力,心神不宁,总觉得疲惫不堪,仿佛永远也恢复不了精力。心悸不安,心跳时快时慢,如同小鹿乱撞,让人无法安心。睡眠质量差,少寐多梦,即使入睡也难以进入深度睡眠,使得精神状态更加糟糕。腰部酸痛,耳鸣如潮,让人倍感不适。观察舌象,可见舌质淡白,脉象细弱无力,这些都是气血不足的明显表现。

在治疗眩晕虚证时,我们应遵循培补气血的原则。取背俞、督脉及足少阳、阳明经穴进行针灸治疗。其中,百会穴为诸阳之会,灸之可升发清阳之气;风池穴可熄内风,缓解眩晕症状。膈俞、肾俞二穴可补血生精,滋养肝肾;脾俞、足三里则可补中益气,强壮脾胃。如此则气血生化有源,髓海得荣,眩晕之症自可平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可加减穴位以增强疗效。如心悸不宁者,可加内关穴以宁心安神;少寐多梦者,可加神门穴以安神镇静;耳鸣如潮者,可加听宫穴以通络开窍。

在治疗过程中,针灸手法宜用补法,并可辅以艾灸以增强疗效。留针时间一般为30分钟,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次为一疗程。通过系统的针灸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眩晕实证,乃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疾病症状,其表现颇具特色。患者在发病时,眩晕症状往往呈阵发性发作,仿佛置身于旋转翻覆的幻境之中,令人难以自持。同时,头部胀痛或昏重如裹,仿佛被厚重的云层笼罩,使人倍感压抑。情绪上,患者多烦躁易怒,胸中憋闷,仿佛有股无名之火在燃烧。

伴随眩晕而来的,还有恶心呕吐痰涎的症状,让患者倍感痛苦。此时,患者往往不思饮食,舌质偏红,舌苔厚腻或兼浮黄,脉象弦劲或滑数,这些都是实证眩晕的典型表现。

在治疗上,眩晕实证应遵循平肝潜阳、和胃化痰的治则。通过选取任脉、督脉和足三阴经穴等关键穴位,施以恰当的针灸手法,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处方中,中脘穴可和中止呕,阴陵泉穴可健脾化湿,使湿除痰化,眩晕自止。行间穴可平肝降逆,水泉穴可滋阴潜阳,印堂穴则可清头目而止眩晕。

若患者伴有胁胀症状,可加取阳陵泉穴以清肝通络;若头重如裹,则可加取头维穴以祛风泄火。在治法上,针灸应采用泻法,不宜使用灸法,以免助火生热,加重病情。通过这一系列的针灸治疗,相信患者的眩晕实证症状将得到有效的缓解。
眩晕耳针,作为传统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对于治疗眩晕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取穴方面,我们主要选取肾、神门、枕、内耳、脑等关键穴位。这些穴位均与眩晕的发生机理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有效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在刺法上,我们每次选取2~3个穴位进行针刺,采用中、强刺激的手法,使穴位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留针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期间需间歇捻针,以保持穴位刺激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每日进行1次治疗,连续进行5~7次为一疗程。

除了耳针疗法外,眩晕水针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取穴方面,我们主要选取双侧晕听区作为治疗点。这一区域与听觉和平衡功能密切相关,通过水针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神经系统,缓解眩晕症状。

在刺法上,水针疗法需要每日进行1次治疗,连续进行5~10次为一疗程。水针的刺激方式相较于耳针更为温和,但同样能够达到调节气血、缓解眩晕的效果。

总之,眩晕耳针和水针都是传统中医的独特疗法,在取穴和刺法上都有其独特的讲究。通过精准选取穴位和合理的刺激方式,这两种疗法能够有效缓解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用例案〕曹操身为一代枭雄,然亦难以避免病痛的侵袭。据《针灸聚英》载,曹操曾患头风之症,每当病痛发作,便觉心乱如麻,目眩神迷,其状甚苦。幸得神医华佗妙手回春,以针灸之术针其脑空,曹操之病竟立时痊愈,实乃医术之神奇。

今有患者周××,年方二十三,正值青春年华,却为头目昏眩之疾所困。据其自述,此症已缠绵七年有余,虽发作不甚频繁,但亦足以影响其生活。近一月来,症状愈发严重,发作时更伴有呕吐、出汗等症状,令其苦不堪言。

医者详查其病情,见其面色青暗无华,脉象弦细,舌质淡而边有瘀斑。据此,医者判断其为肝经血瘀所致之头目昏眩。遂取印堂、风池、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施以针灸之术。经二次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已有明显好转,然劳累之后仍偶有发作。再经两次治疗后,症状竟完全消失,患者重获健康。

随访年余,患者头目昏眩之症未曾复发,生活亦渐入佳境。此例针灸医案,不仅展示了针灸术在治疗头目昏眩方面的独特疗效,更彰显了中医针灸之博大精深。医者以精湛的技艺,解除了患者的病痛,实乃功德无量。

〔文献摘录〕 头眩,亦称眩晕,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常觉头目旋转,视物模糊,步履不稳。《神应经》中记载,治疗头眩可选取目窗、络却、百会、申脉、至阴等穴位,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至于痰厥头晕及头目昏沉之症,多因痰浊内阻,清阳不升所致。《针灸大全》中提到,可选取外关、大敦、肝俞、百会等穴位进行治疗,旨在疏通经络,祛痰化浊,恢复头目清明。

在众多的穴位中,风池穴尤为关键。阎至群医师便采用风池穴治疗眩晕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于头眩晕而无其他兼证,病属虚性者,只需针刺风池一穴,便可调和气血,缓解症状。若患者兼有心悸之症,则可加刺心俞、通里,以安神定悸;兼有痰火者,加刺太阳、足三里,以祛痰降火;肝阳偏亢者,加刺肝俞、足三里、太冲,以平肝潜阳;心肾不交者,加刺心俞、神门、三阴交,以交通心肾;上肢麻木者,加刺外关;下肢麻木者,加刺阳陵泉、足三里、昆仑,以疏通经络,缓解麻木。

在治疗时,医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判断其虚实,进而选择适当的提插、捻转或迎随补泻手法。通过精准的穴位选择和灵活的手法运用,针灸治疗头眩之症,既能迅速缓解症状,又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展现了中医针灸的独特魅力。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