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出槽,骨错缝”的内涵
“筋出槽,骨错缝”在中医骨伤科学中具有丰富的内涵。《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这是最早关于“伤筋”“伤骨”的记载。石筱山将筋骨损伤分为伤筋、伤骨,并对各种类型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阐述。魏指薪提出,关节脱位分脱、扭、滑、错4种类型,错即骨错缝。冯天有提出,臀上皮神经在走行中“离位”属筋出槽。2023年,脊柱筋出槽骨错缝临床诊疗指南标准化项目专家组制定了《脊柱筋出槽疾病诊断标准》专家共识和《脊柱骨错缝疾病诊断标准》专家共识。中医骨伤科学界对“筋出槽,骨错缝”的认识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疾病名称,二是对筋骨疾病主要病理机制的概括。为进一步认识“筋出槽,骨错缝”的内涵,我们从疾病名称和筋骨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两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疾病名称
筋出槽和骨错缝均为筋骨损伤类疾病。《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中筋出槽又称为伤筋,是因间接暴力或慢性积累性外力作用下引起筋的形态结构、功能状态和位置关系发生异常所致的一种疾病。筋出槽的临床表现以患处局部疼痛、活动不利,触诊发现筋的张力增高,可触及结节、条索样改变,伴见明显压痛等为特征。筋出槽是筋的形态结构、功能状态和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补筋丸此药专治跌扑?闪,筋翻筋挛,筋胀筋粗,筋聚骨错,血脉壅滞,宣肿青紫疼痛等证。”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痉挛、撕裂、撕脱与粘连等均属于筋出槽。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将骨错缝定义为因间接暴力或慢性积累性外力作用引起骨关节细微移位所致的一种疾病。骨错缝的临床表现以患处局部疼痛、活动不利,触诊发现关节运动单元终末感增强、松动度下降,伴见明显压痛等为特征。骨错缝是骨关节间隙或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好发于联动关节和微动关节,常表现为关节半脱位。古代医籍中对骨错缝有骨缝裂开、骨缝开错、骨缝叠出、骨缝参差等多种表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有“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骨缝裂开,不能抬举”的记载。《伤科补要》有“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轻者仅伤筋肉易治,重则骨缝参差难治,先以手轻轻搓摩,令其骨合筋舒”的记载。
筋骨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
“筋出槽,骨错缝”是对筋骨病筋骨失和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等疾病的病理机制均与筋出槽、骨错缝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筋有连接和约束功能,骨有支撑和附着功能,二者互存互用,以达骨正筋柔、筋骨和合。筋骨和合立足于筋之动态稳定结构和骨之静态稳定结构处于协调状态。筋出槽和骨错缝是结构异常,更是功能改变。吴梦等提出,筋出槽可改变筋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筋膜网络结构的拉力平衡,可对肌筋膜所连接的多组织连续性网络的应力造成影响。骨错缝是发生于骨关节之间的微小错位,程度多轻于半脱位或为半脱位。骨缝微小错位和肌肉、韧带的力学特性出现异常会影响关节运动和应力传导,破坏关节的筋骨动静力系统的平衡,引起局部气血失调与筋骨失养,导致筋骨病的发生。因外力伤害如闪扭旋转等,关节突然发生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活动,关节间隙极度张开,负压增大,滑膜吸入关节间隙,关节屈伸活动时因滑膜被夹于关节面之间,可造成滑膜嵌顿或关节半脱位。
脊柱是筋出槽、骨错缝的好发部位之一。张怡瑾等认为,颈椎筋骨系统的“骨张筋,筋束骨”作用受限和生物力学异常改变均是筋出槽、骨错缝的表现。脊柱关节突关节紊乱、错位可归于骨错缝,滑膜嵌顿、韧带剥离可归于筋出槽,二者常互为因果,导致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筋出槽和骨错缝是颈椎病发生的关键病理机制。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但各种类型颈椎病的共同点是临床症状的出现或加重与颈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治疗颈椎病的手法虽然在具体操作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外乎两类:一是松解类的手法,目的是解除筋粗、筋卷、筋挛、筋转、筋离等,纠正筋出槽;二是调整类手法,目的是恢复正常的关节关系,复位骨错缝。
筋出槽和骨错缝是KOA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机制。除了先天发育不良和暴力所致外,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往往始于筋出槽。KOA患者膝部既存在筋粗、筋卷等筋的结构异常,也存在筋挛、筋强、筋弛、筋痿等筋的功能异常。KOA患者膝关节周围通常可触及条索、结节等筋形态异常的病灶点,应用肌骨超声技术可直观地检测到病灶点的韧带、肌腱组织增厚。膝关节由于间接暴力、慢性积累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发生筋出槽,关节周围筋的柔顺性和协调性下降,束骨之力异常,导致下肢力线偏转,关节面细微位移,发生骨错缝,而后又进一步加剧筋的负担,终至筋骨平衡被打破,筋骨失和发为KOA。筋出槽、骨错缝会影响膝关节的正常气血运行,气血失畅、痹阻不通,则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僵硬及活动不利。金光一等提出,当膝关节出现骨性标志(髌骨上下缘、腓骨头)两侧不等高、肌肉肌腱(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缝匠肌)软硬度不等时,提示膝关节可能出现了“筋滞骨错”,即筋出槽、骨错缝。
基于 “筋出槽,骨错缝”的病理机制,对于筋骨病的治疗,有学者认为,应遵从“筋主骨从”“以筋为先”的原则,强调理筋为先,先治筋、后调骨以恢复筋“主束骨”和“利机关”的功能;也有学者强调筋骨并重;还有学者认为,骨是维持机体形态的基础,筋的形态随着骨形态的改变而改变,骨不正、筋自伤,骨不正愈久,筋伤愈深,对于退行性脊柱病和骨关节病的治疗应以骨为先。在筋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筋出槽和骨错缝出现的先后顺序和轻重程度不同,因此治疗不必拘泥于一法,急性筋骨损伤的治疗宜筋骨并重,慢性筋骨疾病的治疗宜以筋为先或治筋为主。小结
“筋出槽,骨错缝”作为疾病名称,指的是筋的形态结构、功能状态及位置关系的异常(筋出槽)和骨关节细微移位(骨错缝);而作为筋骨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则描述了筋骨之间的功能失调和结构异常。这种失调和异常好发于脊柱和四肢关节,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KOA等疾病的关键病理机制。深入认识“筋出槽,骨错缝”的内涵,对于筋骨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