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常用经方解析
用经方必须熟悉方证:清代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清代王旭高说:“有是证则用是方,为千古心法。”现代胡希恕说:“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现代刘渡舟说:“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一、桂枝汤证
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又次日,未请复诊。后以他病来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轻剂乎?
桂枝汤: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调和营卫方,具有平冲气、止自汗、除虚热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疲劳等,对血压和心率、胃肠运动、免疫功能、汗腺分泌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用于以自汗出、脉弱等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
【推荐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20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药后喝一碗热稀粥,并注意避风保暖。汤液呈淡褐色,味辛、甜。
【方证提要】气上冲、腹中痛、自汗、发热,脉浮弱者。
二、麻黄汤证
范左 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炙草八分 杏仁三钱。
【按】 比吾师早年之方也,规其药量之轻,可以证矣。师近日所疏麻桂之量,常在三五钱之间,因是一剂即可愈疾。师常诏余侪曰:予之用大量,实由渐逐加而来,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夫轻剂愈疾也缓,重量愈病也迅。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然则予之用重量,又岂得已也哉?
麻黄汤: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辛温解表方,具有发汗、还魂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平喘、镇咳、兴奋中枢、增强腺体分泌、抗流感病毒等。适用于以无汗而喘或无汗身痛、脉浮有力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麻黄15g,桂枝10g,炙甘草5g,杏仁15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无汗发热,头身疼痛或喘,脉浮紧者。
三、葛根汤证
葛根汤方治取效之速,与麻黄汤略同。且此证兼有渴饮者。予近日在陕州治夏姓一妇见之。其证太阳穴剧痛,微恶寒,脉浮紧,口燥,予用:葛根六钱 麻黄二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生草一钱 天花粉四钱 枣七枚。按诊病时已在南归之前晚,亦未暇问其效否。及明日,其夫送至车站,谓夜得微汗,证已全愈矣。予盖因其燥渴,参用栝蒌桂枝汤意。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按】 本案为吾师所亲撰。夏姓妇所病者即太阳温病也。向使吾师用葛根汤原方,未始不可优治之。今又以花粉易生姜,则更为恰切。葛根汤: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解肌散寒升清方,具有发汗、松项背、利头目、治腹泻、促月经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凝、改善头部供血、抗疲劳、抗心律失常等作用。适用于以恶寒无汗、颈项腰背强痛、嗜睡等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葛根30g,生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15g,红枣20g。以水11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汤液色淡褐,味辛涩、微甜。
【方证提要】项背强、自下利、无汗、肌肉痉挛者。
四、小青龙汤证
张志明住五洲大药房初诊十月十八日 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净麻黄钱半 川桂枝钱半 大白芍二钱 生甘草一钱 北细辛钱半 五味子钱半 干姜钱半姜半夏三钱。二诊十月二十。咳已全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夫药味以稀为贵。净麻黄六分 光杏仁三钱 甘草八分。
小青龙汤:经典的咳喘病方,传统的散寒化饮方,具有止咳喘、去心下水、治吐涎、发汗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平喘、抗炎、抗过敏、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肺功能等。适用于以恶寒、口不渴、痰唾涕等分泌物量多清稀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白芍10g,炙麻黄10g,姜半夏10g。以水1000mL,开盖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咳喘、鼻鸣,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口不干渴者。
五、白虎汤证
住三角街梅寄里屠人吴某之室,病起四五日,脉大身热,大汗,不谵语,不头痛,惟口中大渴。时方初夏,思食西瓜,家人不敢以应,乃延予诊。予曰:此白虎汤证也。随书方如下:生石膏一两 肥知母八钱 生甘草三钱 洋参一钱 粳米一小杯。
服后,渴稍解。知药不误,明日再服原方。至第三日,仍如是,惟较初诊时略安,本拟用犀角地黄汤,以其家寒,仍以白虎原剂,增石膏至二两,加赤芍一两,丹皮一两,生地一两,大小蓟五钱,并令买西瓜与食,二剂略安,五剂全愈。
白虎汤:经典的阳明病方,传统的清气分热方,具有清热、解肌、除烦、止渴、止汗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抗炎、镇静、降糖等。适用于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生石膏30~120g,知母30~60g,生甘草10g,粳米50~100g。以水1100mL,先煎石膏30分钟,入他药,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以米熟汤成为度。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恶热、自汗出、脉浮滑者。
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钟右住圣母院路初诊十一月初三日 伤寒七日,发热无汗,微恶寒,一身尽疼,咯痰不畅,肺气闭塞使然也。痰色黄,中已化热,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浮萍。净麻黄三钱 光杏仁五钱 生石膏四钱 青黛四分 司打生草三钱 浮萍三钱。二诊十一月初四日 昨进麻杏甘石汤加浮萍,汗泄而热稍除,惟咳嗽咯痰不畅,引胸腹而俱痛,脉仍浮紧,仍宜前法以泄之。净麻黄三钱五分 生甘草二钱 生石膏六钱 薄荷末一钱同打,光杏仁四钱 苦桔梗五钱生薏仁一两 中川朴二钱 苏叶五钱。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经典的咳喘病方,传统的清热宣肺平喘方,具有平热喘、通鼻窍、止肤痒、利肛肠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平喘、镇静、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流感病毒等。适用于以汗出而喘、口渴烦躁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生麻黄15g,杏仁15g,炙甘草10g,生石膏30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方证提要】汗出而喘,或鼻塞,或肤痒,痰唾黏稠,面目浮肿者。
七、大承气汤证
方左病延二候,阙上痛,渴饮,大便八日不行,脉实,虽今见心痛彻背,要以大承气汤主治。生川军四钱 后入 小枳实四钱 中川朴一钱 芒硝二钱 后入 全瓜蒌五钱。拙巢注:下后胸膈顿宽,惟余邪未尽,头尚晕,乃去硝黄,再剂投之,即愈。
大承气汤:经典的阳明病方,传统的峻下热结方,具有通大便、除腹满、除谵语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兴奋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容积和肠血流量、保护肠黏膜屏障、防治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损害等,常用于发热性疾病或危重外伤后的极期,也用于以脘痞、腹满、舌燥、便秘、神昏为特征的多种内伤杂病。
【推荐处方】生大黄20g,厚朴30g,枳实20g,枳壳30g,芒硝10g。以水1100mL,先煮枳实、枳壳、厚朴,取汤液500mL;入大黄,再煎煮取汤液300~400mL;将芒硝倒入,搅至融化,分2次温服。大便畅通后停服。
【方证提要】腹满痛、不大便、谵语神昏、或烦躁不安或头剧痛、发热多汗、脉滑数、口干燥者。
八、小柴胡汤证
齐秉慧医案:治一妇人,寒热闲作,口苦咽干,头痛两侧,默不饮食,眼中时见红影动,其家以为雷号,来请诊。齐曰:非也,乃少阳胆热溢于肝经,目为肝窍,热乘肝胆,而眼昏花耳。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当归、香附宣通血分,羚羊角泻肝热而清眼目,不数剂而愈。柴胡12g 黄芩9g 法夏9g 党参12g 生姜9g 甘草3g 大枣6g 当归9g 香附9g 羚羊角末1g(冲服)。
小柴胡汤:经典的少阳病方,传统的和解方,具有治往来寒热、除胸胁苦满、提意欲、止呕吐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抗炎、调节免疫、诱导干扰素生成、改善记忆、调节压力等。适用于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柴胡20~40g,黄芩15g,姜半夏15g,党参15g或人参5g,炙甘草5~15g,生姜15g,红枣20g。以水11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感冒发烧者,柴胡应取大量,并可根据病情日服4次,以得汗为度;恶心呕吐者,服药量不宜过大。
【方证提要】往来寒热,或疾病休作有时,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或发黄,或腹痛,或咳,或心下悸,或渴,或郁冒者。
九、桃核承气汤证
住毛家弄鸿兴里门人沈石顽之妹,年未二十,体颇羸弱。一日出外市物,骤受惊吓,归即发狂,逢人乱殴,力大无穷。石顽亦被击伤腰部,因不能起。数日后,乃邀余诊。病已七八日矣,狂仍如故。石顽扶伤出见。问之,方知病者经事二月未行。遂乘睡入室诊察,脉沉紧,少腹似胀。因出谓石顽曰,此蓄血证也,下之可愈。遂疏桃核承气汤与之。
桃仁一两 生军五钱 芒硝二钱 炙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枳实三钱。翌日问之,知服后下黑血甚多,狂止,体亦不疲,且能啜粥,见人羞避不出。乃书一善后之方与之,不复再诊。
桃核承气汤:经典的蓄血病方,传统的泻下逐瘀方,具有治狂乱、下瘀血、通大便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降低血黏度、抗凝血、改善微循环、降血脂、降血糖、抗缺氧、解热、泻下等。适用于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桃仁15g,制大黄15g,桂枝15g,炙甘草5g,芒硝10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冲入芒硝,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少腹急结,其人烦躁不安,便秘,或月经不调者。
十、炙甘草汤证
律师姚建现住小西门外大兴街,尝来请诊,眠食无恙,按其脉结代,约十余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跃不宁,此仲师所谓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之证是也,因书经方与之,服十余剂而瘥。炙甘草四钱 生姜三钱 桂枝三钱 潞党参二钱 生地一两 真阿胶二钱 烊冲 麦冬四钱麻仁四钱 大枣四枚。
炙甘草汤:经典的虚劳肺痿病方,传统的滋阴方,具有理虚、复脉、止血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止血、升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损伤、耐缺氧、改善贫血、增加营养、润肠通便等。适用于以羸[插图]肤枯、贫血、脉结代、心动悸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
【推荐处方】炙甘草20g,人参10g或党参15g,麦门冬15g,生地黄15~30g,阿胶10g,肉桂15g,生姜15g,火麻仁15g,红枣60g。以水1200mL,加入黄酒或米酒50mL,煮取汤液300mL,化入阿胶,分2~3次温服。汤液深褐色,味甜稍辛。
【方证提要】消瘦肤枯,贫血貌,短气,胸闷,咳嗽声嘶,心动悸,脉结代者。
十一、小建中汤证
顾右 十月二十六日 产后,月事每四十日一行,饭后则心下胀痛,日来行经,腹及少腹俱痛,痛必大下,下后忽然中止,或至明日午后再痛,痛则经水又来,又中止,至明日却又来又去,两脉俱弦,此为肝胆乘脾藏之虚,宜小建中加柴芩。
桂枝三钱 生白芍五钱 炙草二钱 软柴胡三钱 酒芩一钱 台乌药钱半 生姜五片 红枣十二枚饴糖三两。拙巢注:一剂痛止,经停,病家因连服二剂,痊愈。
小建中汤:经典的虚劳方,传统的温中补虚方,具有增体重、止腹痛、治心悸、除烦热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本方加黄芪能抗溃疡、解痉、增加机体免疫、保肝等。适用于以消瘦、慢性腹痛、大便干结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桂枝15g,生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30g。以水1100mL,煮取汤液300mL,将饴糖溶入药液,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消瘦、乏力、腹中痛、心中悸而烦,或衄,或手足烦热,或失精,或咽干口燥者。
十二、芍药甘草汤证
四嫂十一月十三日 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病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有时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先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一两 生甘草八钱。拙巢注:二剂愈。
芍药甘草汤:经典的止痛方,传统的柔肝解痉方,具有止腹痛、解挛急、通大便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抗氧化、抗炎,保护神经、降低异常水平的雄激素、泌乳素。适用于各种骨骼肌、平滑肌痉挛性疾病,神经病变和内分泌疾病。
【推荐处方】白芍或赤芍30g,炙甘草10g。以水500mL,煮取汤液250mL,分2次温服。汤液色淡黄,味酸,微甜。
【方证提要】肌肉痉挛、腹痛、腿痛、便秘者。
十三、真武汤证
滑伯仁医案:治一人,七月内病发热,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插图]筋惕,里虚极而阳不复也,以真武汤,进七八服而愈。茯苓9g 炒白术6g 白芍6g 生姜9g 熟附片3g。
真武汤:经典的水气病方,传统的温阳利水方,具有退水肿、定眩悸、止震颤、止痛、轻身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强心、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肾功能、保护神经元等。适用于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或震颤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制附子15~30g,白术10g,白芍或赤芍15g,茯苓15g,生姜15g或干姜5g。以水1000mL,先煎附子30~60分钟,再入他药,煮取汤药300mL,分2~3次温服。汤液淡褐色,味酸微涩微辛。
【方证提要】心下悸,头眩,身[插图]动,振振欲僻地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十四、四逆汤证
罗谦甫医案:治一妇人。二月初,患伤寒八九日,请罗治之,脉得沉细而数,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不欲开,两手常抱腋下,昏卧嗜睡,口舌干燥。乃曰:前医留白虎加人参汤一帖,可服否?罗曰:白虎虽云治口燥舌干,若执此一句,亦未然,病人阴证悉具,实非证。
仲景云“: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宜四逆汤。”遂以四逆汤150g,加人参、生姜各30g,连须葱白9茎,水五盏,同煎至三盏,去渣,分三服,一日服之。至夜利止,手足温,翌日大汗而解。继以理中汤数服而愈。《伤寒论》原方:炙甘草6g 干姜4.5g 生附子12g(先煎2小时)。
四逆汤:经典的霍乱病方,传统的回阳救逆方,具有止泻、治厥冷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强心、保护心肺、升压、抗休克作用,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振奋新陈代谢等。适用于以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特征的急危重症。
【推荐处方】制附子15~30g,炙甘草10g,干姜10g。以水1000mL,先煎附子30~60分钟,再入他药,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脉微欲绝,四肢厥逆而恶寒,下利清谷不止,腹胀满者。
区别于四逆散
四逆散:经典的止痛方,传统的疏肝理气方,具有治四肢冷、缓急止痛、除胀、解郁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除心理压力导致的躯体症状,能抗抑郁、催眠、调整胃肠道功能、保肝、抗炎、调节免疫、升压、改善微循环等。适用于以胸胁苦满、四肢冷、腹痛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炙甘草5~15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可将上药按等分研细末,米粥或酸奶或红酒等调服,每服5g,日2次。
【方证提要】四肢冰凉、胸胁苦满、腹中痛、脉弦者。
十五、吴茱萸汤证
肖琢医案:刘某。一日至寓求诊,云患呕吐清汁,兼以头痛不能举,医者率以风寒发表药,服之益剧,已逾月矣。舌苔白而湿滑,口中和,脉之,沉,与吴茱萸汤,一剂知,二剂疾如失。吴茱萸6g 生姜15g 人参9g 大枣6g。
吴茱萸汤:经典的止痛止呕方,传统的温胃方,具有止吐利、治吐涎、止头痛、除烦满等功效。适用于以腹痛、干呕、吐涎沫、头痛、吐利而手足厥逆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方证】食谷欲呕。(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呕而胸满者。
【推荐处方】吴茱萸10g,人参10g或党参15g,生姜30g,红枣20g。以水900mL,煮取汤液200mL,分2~3次温服。
十六、乌梅丸证
许叔微医案:治一人。渴甚,饮水不能止,胸中热痛,气上冲心,八九日矣。或作中暍;或作奔豚。予诊之,曰:症似厥阴,曾吐蛔虫否?曰:昨曾吐蛔。予曰:审如是,厥阴症也。可喜者脉来沉而缓迟耳。
仲景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又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今病人饮水过多,乃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之,得止后,投以乌梅丸,数日愈。乌梅肉15g 细辛3g 干姜6g 黄连9g 当归6g 熟附片6g 蜀椒6g 桂枝6g 人参9g 黄柏6g。
乌梅丸:经典的厥阴病方和蛔厥病专方,传统的清上温下、温脏安蛔方,具有安蛔、止利、止痛、除烦、治厥冷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抗菌消炎、麻醉蛔虫、解痉止痛、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保护胰岛β 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等。适用于厥冷、腹痛绞痛、烦躁、呕吐腹泻为特征的寒热虚实错杂的病证。
【推荐处方】乌梅20g,黄连5~15g,黄柏5g,党参10g或红参5g,当归5g,细辛5g,肉桂5g,制附子5g,干姜5g,川椒5g。以水1200mL,开盖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服时可冲服蜂蜜两汤匙。或按原方比例蜜丸口服,每次5g,每日2~3次。
【方证提要】呕吐、烦躁、厥冷、疼痛、久利者。
耐心学习一下传统中医知识,很有必要,甚至迫在眉睫。关键时刻,我们只能自己给自己煮药,你指望谁给你大剂量的用“类似附子的神农本草”?当你命很值钱的时候,没人敢给你冒险,当你命不值钱的时候,没人愿意给你冒险。中医是值得一辈子去研究的文化,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
当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经方的时候,甚至在发热不退时用小柴胡汤,胃痛时用半夏泻心汤,失眠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母亲能用小建中汤调理儿子虚弱体质,女儿会为瘦弱的妈妈,煲上一锅香喷喷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的时候,张仲景也会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