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痰饮应该这么治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仲景治痰饮之要义,张锡纯先生所创的理饮汤又可视为苓桂术甘汤变通之方,《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主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病机关键为阳虚水饮上犯,阻遏清阳。陈教授结合临证经验对本方进行方证分析,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张锡纯原解
理饮汤出自张锡纯先生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痰饮方中,主治因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黏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迫阳气上浮为耳聋。其脉弦迟细弱者。方药由於白术四钱、干姜五钱、桂枝尖二钱、炙甘草二钱、茯苓片二钱、生杭白芍二钱、橘红钱半、川厚朴钱半组成。加减法为:服数剂后,气分若不足者,酌加生黄芪数钱。
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白术、茯苓、甘草以理脾胃之湿而淡渗之;用厚朴者,使胃中阳通气降,运水谷速于下行(叶天士谓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用橘红者,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也;至于白芍,若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僭,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由上分析可知,张先生创理饮汤用治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脾虚而生痰饮之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仲景治痰饮之要义,历代医家莫不从之。张先生之理饮汤中桂枝、干姜温阳化饮,辅以白术、茯苓、橘红健脾利湿,佐以厚朴理气通阳,白芍酸甘取诸温散药中收敛之意,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即是仲景“温药和之”之意也。理饮汤又可视为苓桂术甘汤变通之方,《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主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金匮》中主治“短气有微饮”,病机关键皆为阳虚水饮上犯,阻遏清阳。理饮汤与苓桂术甘汤病机相同,主治相似,由是可知张先生师于经方而又不泥之也。分析可知,理饮汤与苓桂术甘汤两方皆治痰饮证,而理饮汤较之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之力大。
我们在临证时对于久病咳喘证属痰饮盛者,可酌加半夏、细辛,这样温化痰饮力量更强,疗效更显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梅尼埃病等辨证为阳虚痰饮证者皆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加减法:痰湿盛者,酌加半夏、细辛;阳虚甚者,酌加炮附子、吴茱萸;心悸气短者,酌加党参、黄芪;兼眩晕者,酌加半夏、天麻、泽泻;兼咳喘有痰者,酌加杏仁、冬花、紫菀;兼面浮身肿者,加重茯苓、桂枝之量,酌加泽泻、猪苓等。
典型医案
心肺阳虚,脾虚生痰,水湿不运案
张某,男,75岁,退休,2009年12月15日诊。
主因“咳喘10余年加重半月”来诊。患者10余年前得肺炎,经治疗2月病才好转,之后常气候变冷时咳喘发作,秋冬为甚,某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此次半月前又因感寒而咳喘发作,经某乡镇医院治疗后未见好转,遂来诊。现症:咳嗽痰多色白,心悸汗出,胸闷气喘,面浮脚肿,纳食欠佳,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弦细。中医诊为咳喘。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辨证:心肺阳虚,脾虚生痰,水湿不运
治法:温阳散寒,健脾化痰,利水消肿
处方:桂枝10g,干姜10g,炙甘草10g,厚朴10g,炒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0g,橘红10g,炙麻黄6g,杏仁10g,细辛3g,半夏10g。5剂,水煎60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12月18日):药后咳喘减轻,痰亦减少,下肢仍肿。上方加泽泻30g,又取5剂。
三诊(12月21日):诸症皆失,上方又取5剂。病愈。
分析:咳喘多年,时有发作,久之则心肺阳虚,并延及脾胃。脾虚则生痰饮,胃虚则纳食欠佳。痰阻于肺则咳喘,饮凌于心则心悸。阳虚则汗出,湿阻则浮肿。舌脉亦是心肺阳虚、脾虚痰饮之征象。治疗之法当温阳散寒、健脾化痰、利水消肿。
方用理饮汤合小青龙汤加减。方中之义用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炒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茯苓、泽泻借温阳之桂枝可以利水消肿。又用半夏、橘红和胃化痰;炙麻黄、杏仁、厚朴宣肺定喘,白芍酸甘有收敛之功又可佐治诸辛温之药;甘草调和诸药。药对病证又紧扣病机,患者服15剂而病愈。